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志理论家黎锦熙对章学诚方志理论在批判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创新。提出“方志为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拓宽了章学诚关于方志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方志的“资治、存史、教化”整体功用。认为应突破体裁局限,灵活运用资料,在志书编纂上采用“续”、“补”、“创”,不应强立断限,“出版不必全书”,专志不必等到全志修毕即可单独出版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方志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方志工作的十个“定论”作了新颖的探讨:盛世修志,灾乱之世也要修志;方志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政存绩,为民立传,为史留鉴;方志五大缺点不容忽视;史志难分,志属史支;方志资源有限,要备加珍惜;方志文化亟待在百姓中普及;方志工作应该以产业养事业;专家修志应为专家参与;方志事业规划指导,宜因地制宜;续修进度宜各地有别。  相似文献   

3.
方志期刊应以为修志事业服务为主体任务。续修方志阶段,这一主体任务不能削弱,要保持方志期刊的指导性、学术性、资料性特色,在此基础上增加可读性与服务性。方志期刊的读定位不可能是“广大读”,应以广大方志工作为主,兼顾其他有关读,同时作还指出了兼顾其他相关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志的地域性亦称区域性和地方性,是方志的本质特征之一。方志因为有了地域性这一本质特征,其内容和对象也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性。贾思绂所谓“正史以国家为主体,方志以疆域为主体”(《定县志叙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因为有了这种规定性,“不越界而书”就成了方志编写的基本规则。自清乾嘉时期陆锡熊父子强调“土断之法”,到清末张之洞提出“非为本地设者不录”,都是这种规则的具体体现。这种原则保证了志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避免志书内容的重复割裂,避免了乱拉名人、名事、名产等现象,保证了志书作为一方信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方志入史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几个因素特别值得重视.一是早期方志就潜藏一定的史裁“基因”,而被视为重要的史氏流别.二是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思想辨清了经、史、志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方志入史打开了通道.三是章学诚确认了方志的史裁特征,并强调了方志的史裁之义.四是近代以来不断刷新的史学思想为方志入史开放了空间.五是新中国修志活动强化了方志的史裁特征.  相似文献   

6.
旧方志传统的整理和出版,长期处于影印或整理后纸质出版的模式中,难以兼顾旧方志的整理质量和版本学价值,极大限制了旧方志抢救工作的步伐。以“数字方志”概念为支撑,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型出版物来建设一个涵盖旧方志的图像采集、数字资源管理、内容标引、按需出版、立体展示的集成业务系统,将旧方志文本与整理成果同时呈现给使用者,并以规范化、流程化、符合现代商业模式的运营手段来从事和开拓方志事业,可以提升旧方志整理、开发的总体水平,使海内外所藏的旧方志得到有效的抢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陶澍是清末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曾倡修《安徽通志》,参与编修过多部县志,并为多部志书撰写序言,在方志理论方面有所建树。陶澍与司马光和章学诚的观点相近,认为“邦国之志”和“四方之志”都是方志源头;方志是历史书,属于历史学范畴;方志三大功能中,“资治”十分重要。陶澍还对资料的采集和甄别,修志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欣闻省方志委出台“提炼文字.压缩篇幅以确保地方志质量”之新举措,不胜雀跃。此诚方志编纂之要务也。笔者以为,欲“提炼文字,压缩篇幅”,须从把握方志性质、体例人手。妥善处理方志编纂过程中守恒与创新之关系。否则,视地方志为一般意义上之“百科全书”.势必造成文体杂乱、资料泛滥、章法全无、篇幅膨胀之后果。  相似文献   

9.
有论认为:“方志美学是研究方志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语言字、书形版式、装帧设计美的意识和美的标准的科学”。“方志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体例、结构、语言字及其社会功能。”笔认为:“方志美学是研究方志实践过程中审美主体对方志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和方志美创造的一般规律。方志美学是融方志学与美学为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10.
论方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方志文化是社会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方志文化的作用、功能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经济建设为主导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发展方志文化事业责任主体的政府,在管理和推动方志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职能“错位”和“缺位”现象。此外,方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平衡,方志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也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当前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的精神出发,从方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方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建设方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依托宁波大学方志学专业教学科研实力 ,由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办 ,钱茂伟 (副教授、博士后 )、祝建伟 (程序员 )负责开发建设的网站———方志论坛 (www .lorefo .com)于近日开通。至今 ,网站的访问量已突破 6 0 0 0次 ,网址已被Google、雅虎、搜狐、新浪等注册收录。论坛设有方志政策、方志信息、学术园地、方志评论、名家专栏、宁大方志、方志图书、镇志村志等栏目 ,其中“名家专栏”收录名家方志文章 ,“宁大方志”栏目介绍全国惟一的方志专业———宁波大学方志学专业和该专业师生优秀论文。方志论坛将及时更新内容 ,定期组织专题讨…  相似文献   

12.
王旭 《史学史研究》2023,(2):102-112+122
宋元方志中的“乡里”类目源于更早时代的图经,而其中的地名解释、乡里风物等内容则是承袭了地记的传统。唐代图经记载“乡里”尚不普遍,且内容限于乡数,可能还有乡名。北宋方志记载“乡里”的情况已较普遍,其中祥符《州县图经》“统一体例”的编纂原则确立了“乡里”类目在方志中的地位,不过此时尚未以专门的类目统御之。南宋时,方志中的“乡里”部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记录“乡里”方志的数量大增,“乡里”部分大多有了专门的类目,“乡里”内容大大丰富。“乡里”类目的存在,除了资政以及满足官员基层治理的需求外,还具有教化功能。宋元方志中“乡里”类目的所属关系及编排方式之所以表现出层级差异大、统辖关系模糊等杂乱无章的特点,原因可归结为:方志资料的多元来源、方志编纂的时空差异性、编修者的变化、宋代基层管理体系的“在地化”特色和宋代基层管理体系与方志书写之间存在落差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浙江是方志的发源地之一。从第一部方志问世以来的2000多年岁月中,浙江编修方志的传统绵延不绝,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年,我省又将启动新一轮修志工程——解读“方志之乡”。  相似文献   

14.
薛利华老先生.原本是一位组宣干部,为了方志事业,23年奋斗不止。其事迹感人至深。老先生对方志事业无比挚爱。对方志工作无比认真。再好的单位他不去,再好的职位他不要,再好的待遇他不享.恰恰心甘情愿地在方志战线“友情出演”。苦着乐着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方志人”独有的特别能淡泊明志.特别能无私事献的精神。如今,这位朴实而执著的老人,仍在苏州东山一如既往“瞎起劲”地干着哩。好一位令人钦佩的薛利老!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用志问题。尤其是从1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用志问题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为了促进用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都主张建立一个分支学科来系统研究用志问题。例如,《中国地方志》杂志2003年第4期就刊载一篇题为《建立方志应用学的若干思考》(刘希汉等人撰)的文章。此文呼吁说:“建立方志应用学刻不容缓”,“加强方志应用学基本任务和理论的实践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系统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系统无处不在。修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它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方志机构、方志编修、方志研究、方志出版、方志应用等子系统构成的方志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存在于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文章从地方志的特点、学科的特性分析其难度。虽有难度,但地方志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此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文章引用有关“方志学科的构想”,展示方志同仁对方志学科建设的趋同认识,提出“建立一个学科的标志是什么”,比较目前地方志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的困难。文章从方志学科与方志学系的关系,指出学科建设与学系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可以加快方志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方志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巴兆祥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结合当前第二轮修志工作需要 ,撰写的《方志学新论》已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本书系复旦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研究课题。此书以专题形式 ,以学术创新为宗旨 ,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 ,深入研究了方志学学科属性、研究方法、方志资源的开发、明代以来的方志发展、台湾地区的方志编纂、方志目录学、方志流播日本、第二轮志书编写等问题 ,多发前人所未发。其中 ,有关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经验教训的总结 ,方志宝库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光复后台湾省…  相似文献   

19.
林浩 《福建史志》2007,(1):23-25
志书篇目是方志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特色,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因此篇目设置历来被方志学家和方志编纂者所重视。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橥(《方志学》作者)认为:“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志例丛话》作者)也提出.一部志书的优劣.“但阅其门目,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方志这个概念是涵盖从方志编纂到方志接受或从方志实践到方志理论的全过程。那么这个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则是方志文本(或作品)。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故曾给方志作过这样界定:“方志就是一项以编纂和使用各类方志文本为中心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业。”(拙文《方志主客体关系论析》,《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传统方志学对于方志文本问题也曾有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