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传》的作者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新材料的发现,而且涉及到对原有史料的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关材料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而如何解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和"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仍存在分歧。《孔子世家》中的"序"通"叙",有论列之意;《汉志》中的"为之彖……"意思是"为《周易》作《彖传》……"。  相似文献   

2.
关于《史记》一书的悲剧特色,前人早有零星沦述。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曾说《史记》是“司马子长之深悲”,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史记》“悲世之意多,而愤世之意少”,刘鹗在《老戏游记序》中更说《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在确认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的成书,古人说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考诸国史”“留心损益”(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而成,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对此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近年来,又有许多专家学者分别就正史、话本、元杂剧诸方面对其成书的影响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如果把眼光再放宽一些,不难发现《史记》对《通俗演义》的成书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史记钞》是清乾隆时代学者高嵣所著的一本《史记》研究著作,以"论文"为目的,对选录的《史记》文章进行评点,集说广泛,有所创见,确系研究《史记》一部颇有特色的书籍。本文就篇章结构、描写、语言、文意发微等几方面对《史记钞》的论文特点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宗品 《文献》2022,(3):7-25
六朝隋唐时期通行的《史记》文本多为八十卷的集解本,而现存有宋以降集解本《史记》俱为一百三十卷,八十卷本面貌遂不可知。梳理日本尊经阁文库本《经史历》所载《史记目录》的文献信息,可初步复原八十卷本及其衍生文本的篇卷分合情况。通过将《史记目录》与现存敦煌本、日藏古写本和索隐本及正义本《史记》篇卷的比勘,基本可以确定目录所载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篇卷的相关信息并非出于后人的伪作。系统考察《史记》传本卷帙变迁的历史进程,将有助于理解现存《史记》古写本存佚因由以及纸简替兴和写刻演变之际,物质载体对文献面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卓识陈其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通史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在把握和叙述历史大势方面的成就,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史记》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楚汉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这些篇的...  相似文献   

7.
刘伯庄《史记音义》是唐初的一部《史记》注本,原书于宋代之后已佚.现存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中的佚文有256条,涉及注音、释义、释地理、补史实、考典制等多个方面,在音义训诂、优化史注体例、保存先唐《史记》版本资料及保存历史文献资料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史记》注释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见旁通”及注释偶有不确.  相似文献   

8.
一《召诰》《洛诰》的年代 《召诰》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诰》序:“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可见《书序》与《史记》都认二诰为同时作。据二诰本文,二诰当作于周公摄政七年,此年营建洛邑成功,周公乃返政于成王。《史记》认为周公返政之后,成王令召公、周公先后赴洛,相位卜吉,然后营筑,稍有不同,当以二诰本文为正。学者一直尊从此说无异词。近年唐兰先生始倡异说,兹节录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是一部优秀的《史记》注本,宋代与《史记集解》及‘史记正义)合刻,单行本遂亡佚。收入二家注、三家注合刻本的《史记索隐》略去了原有的《史记》正,注也多有删改,已非司马贞原着之貌。明代汲古阁毛晋得旧抄本,重刻刊行,对此本的真伪及价值,学界褒贬不一。从《史记》唐写本卷次,唐写本系统等方面看,单行本《史记索隐》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它对校正今本《史记》讹误等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评班氏父子对司马迁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成书后,最早对它作出批评的人大概要算班彪、班固父子了。《汉书·司马迁传》赞语中有这样的评论: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按指孔子):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后汉书·班彪传》述彪对《史记》的评语是: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值,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两段文字,大同小异,班固的话当然是根据其父的话,他们的话虽是批评《史记》,其实是批评司马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司马迁自撰为前提来解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全文,存在着诸多疑问.诸如,为什么作为尊称的“太史公”在同一篇中兼指司马谈父子二人?司马迂前文声言《史记》为“述”而非“作”,为什么后文小序解题却皆言“作”?“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一句,目前流行的几种点断皆难圆通; “拾遗补艺”之语,亦与司马迁写作宗旨极不协调;此外,前后文亦有相互重复之处.本文从上述诸问题质疑入手,结合桓谭《新论》、《汉书·司马迁传》、《汉书·杨恽传》所载东方朔、杨恽与《史记》的关系,指出:自篇首至“诸神受纪”,为司马迁自叙家世生平及著书缘由宗旨,其后为东方朔“平定”之文,自称代为书写《序略》.其内容包括评介司马迁生平及著书宗旨、体例构思,排列各篇顺序并作解题.篇末所缀一句,当为杨恽所增.若此,则上述诸疑皆可冰释.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州的县志编纂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编纂人员的努力,进展比较迅速。继1989年《黎平县志》出版发行以后,1992年又有《麻江县志》、《镇远县志》、《雷山县志》三部县志先后问世。由于本人在黔东南州工作期间,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负责过志书编纂方面的工作,参加过这四部书中的三部志书的审稿会。因此,黔东南州志办负责同志专程约我对四部县志作点评。盛情难却,只能遵其所嘱,勉为其难,见笑于各位修志的行家里手。《序》写在卷首,但是,往往是最后才写就。一篇好的序会对全书添色不少。为什么有人写了一本书,编了一本书,要请闻…  相似文献   

13.
《史记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中引书最丰者,保存了大量唐代以前的文献。前贤程金造认为《史记索隐》虽引征丰富,然规律未严,以致读者核检原书多有不便。文章通过对《史记索隐》所引四百多种书籍耙梳比对,整理出其具体引书体式四种十一小类,考得《索隐》引书规律四种:儒家经典及其他经典书籍之本书皆以书名、篇名出,不列撰者;传注之书多以撰者出,或附以书名、篇名;撰者无可考或无定论者,皆以书名出;凡不列书名、撰者,未言明引文出处者,皆以意取,而不直接引用原文。并据此为《索隐》述补引书凡例。  相似文献   

14.
刊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廖铠本,是明代所刻的第一部《史记》三家注合刻本,但自明、清以来版本学界均未说清其所属版本系统。本文以《史记》三家注合刻本流传端绪为线索,从版本形态,文字异同分析入手,并结合对相关《序》歧的考证,论证了廖铠本是南宋黄善夫刊本的忠实翻刻本。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史表研究是欧美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国内学界加深了解欧美中国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辨析中西史学交流互鉴具有典型意义。自19世纪末发轫以来,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呈现出深度不断拓展、领域逐渐丰富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充分重视中国传统考据成果、讨论范围相对全面、部分借鉴西方史学研究思路等特点。部分欧美学者通过《史记》《汉书》史表反思西方史学对非叙事性历史书写的偏见,促成了中西史学的深度互鉴。但是,欧美学者并未深入分析中西古代史表书写的异同。通过比较以优西比乌《编年史》为代表的西方史表书写与《史记》《汉书》史表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史学在探索通史写法的实践中,不仅有经验认识的相似性,也有历史观念的差异性。西方中世纪史表书写因秉持基督教神意史观,未发展出类似《史记》《汉书》史表般追求理解历史的丰富类型。  相似文献   

16.
汉代轮台屯田的上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轮台屯田的上限问题施丁我国学者近几十年来对于汉代西域轮台屯田的上限问题,存在分歧意见,主要是两说:一说以为始于汉武帝伐大宛之后①,一说以为始于汉昭帝始元年间②。意见纷歧的缘由,主要是对《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有关记载的理解不一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由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纂,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所长、研究员徐金星主编的《汉魏洛阳故城研究》一书,将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该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物考古部门的发掘简报,报告以及各方面研究者的有关论文,是迄今关于汉魏故城第一部完备的文集,全书约153万字。本书为历史、考古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对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对中国城市史、都城史、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考古系前主任、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为该书作了序。这里我们将俞伟超先生的《序》以及徐金星先生所写《前言》先行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而成为《诗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但对《关雎》的本义,古今中外的学者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这样《关雎》又成为歧义最多,最难理解的一首诗。为此有必要对《关雎》的各种分歧的意见,加以分类归纳,论述评议,以作为研究《关雎》的新的起点。一《关雎》题旨述评关于《关雎》的题旨,就总体而言,有六种说法: 一、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  相似文献   

19.
南宋学者洪迈纂有《史记法语》一书,专辑《史记》中的嘉言美句成编,而其所著《容斋随笔》中有数十则关于《史记》的评论,涉及对《史记》所述史事的评论和对于《史记》本身的批评,其中亦多关于文字表述者。而《容斋随笔》的有关评论正是有《史记法语》作为基础。洪迈在研究《史记》文字表述上,所论深刻,并具有鲜明的审美色彩,对后世《史记》研究领域的拓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它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司马迁撰写《史记》,其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通变”。如何认识《史记》的五种体裁,表现在各种体裁中的“通变”思想有什么不同特点,是本文拟为探讨的问题,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关于《史记》的五种体裁,某些方面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理解才符合司马迁的原意,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本纪,司马贞的解释,除指出依照本事加以综理之外,还包含要使整理的帝王事迹成为后代纲纪的意义。张守节在解释时,首先引出裴松之的“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然后说:将所统理的众事,依天子之世系分别连缀在它相当的年月上,就是本纪。司马贞和张守节二人都强调本纪必须与帝王、天子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