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俗称龙洋)。随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先后设局铸造银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停止铸造并禁止流通银元。至此,行用40余年的银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收兑、销毁民间银元,以至留存民间的老银元日渐稀少,有的已成为珍品甚至孤品。  相似文献   

2.
丁进军 《中国钱币》2009,(3):76-76,52
近接叶世昌先生来函,告知其在《中国钱币》今年第一期刊文《广东初铸银元史料钩沉》中,对敝人于2005年第2期《亚洲钱币》所刊《清代银元铸造中若干史实考订》一文中,将“广东开铸银元时间定在光绪十六年”之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当在光绪十五年间,其理由是,这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已分别铸有“七三反版”及“七二反版”两种龙洋了。  相似文献   

3.
清代实行的是银铜平行本位制度,即所谓“银钱兼权,以为上下通行之币”,只有银两和制钱是法定贷币,二者同时流通。可是,广东的情形却与全国不同,外国银元(光绪后还有自铸银元)在广东的使用十分广泛,成为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试图对清代广东地区的银元流通状况及其广泛使用的原因作一些评述性的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致力于金融史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不久,中国南大门广东省创办了地方银行广东官银钱局,该局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一月成立。(魏建猷:《中国近年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1年版,第167页。)其背景乃张之洞总督两广时,有感于广东省流通的尽是外国银元及外国在华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国一大耻辱;且广东华洋交错,经广东流入的外币,波及全国,漏卮无底。他主张在广东自铸银元。进而自办银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使用金银货币历史悠久。到了晚清,白银铸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是,清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各省自行设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0多年内,西藏、新疆、山东、贵州、福建、台湾等省均用手工打制或用半机械压制银元流通于市。后来上海、广东、吉林、湖北、北洋、南京、浙江、湖南、安徽、奉天、四川等省先后采用机器铸造银元,推动了我国货币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抵制了外国银元对我国的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6.
民国38年春,金圆券制在实行后不及一年已全面崩溃,人民对金圆券的信心全失,广东一带的人民使用港币,内地各省则使用银元,于是国民党政府于民国38年5月下旬乃著手草拟恢复实施银本位制,6月下旬明令公布,规定每五亿金圆可向中央银行兑换一元银圆。并于是年7月1日公布“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中国近代张之洞督粤时,广东省钱局铸造的最早的“光绪元宝”银元样钱。 这些呈送清帝审阅的样钱(图一),共有10组,分装于题有“广东拟铸银元式样”签  相似文献   

8.
戴建兵 《中国钱币》2006,9(1):15-19
流通数量反映了银元在流通领域中的地位,但由于当时统计资料的分散,更由于地方造币厂为地方利益而滥铸、盗铸及浮报、伪造统计报表,准确详实的铸币数量极难获得,仅能依据现有资料做出一般性的大趋势估计。彭信威先生认为:清末货币总量(包括中外银元、银锭、银角、铜币、纸币等)为20·97亿银元,“全国人口若以四亿计,每人约占五元二角四分”,如果以其中30%的货币在上海流通,则上海流通货币量有6亿元。①《银行周报》认为:自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银元,到1913年底时,全国共铸银元约2·2亿元,小洋约铸2·3亿元。1913年至1916年,银元共铸1…  相似文献   

9.
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蒋介石集团从南京迁往广州。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濒于彻底垮台的局面,金圆券已失去其作为通货的一切职能。国民党尚图负隅顽抗,欺骗人民。再一次玩弄币制改革的花招,计划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发行银元及银元兑换券,重新采取银元本位制。这次币制改革,传说早在1948年徐堪第一次任财政部长时,美国众议员周以德秘密来  相似文献   

10.
试谈银元识别王广洪在我国的货币史上,银元曾行用了三百年左右,形形色色的银元包括各种纪念币、角、毫等小银币,以及半元、中元共大约有五百多种,其中曾在我国流通的外国银元也有几十种。过去一些主要银元曾被按成色高低归纳为五大类:一类是苏版的七种,即一些苏维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