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身毒即今印度,《史记》曰,大夏"东南有身毒国"。《汉书》云:"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印度与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商旅往来,起于今四川成都,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总长超过二千公里。  相似文献   

2.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所谓"玛瑙兽首杯"的文物学研究,应当参考历代有关"犀角杯"、"犀杯"的诸多文化遗存."犀杯",曾经长期作为应用颇为广泛的饮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古人相信犀角可以验毒、辟毒的意识有关."犀杯"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日本和韩国出土的相关器物,值得我们注意.何家村与"玛瑙兽首杯"同出的2件所谓"玛瑙长杯",可以参考《国朝宫史》"犀杯一,犀捧二"的器用组合,推知与"犀捧"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端午亦称端五,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由于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因此又有"重五""重午"的称呼。还有一种说法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因此,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尤其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文史博览》2009,(7):14-14
"金三角",世人皆知,与南美哥伦比亚并列,乃世界两大毒巢之一。然而,在这里播下第一棵毒种的却是英国人,而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为抵御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植毒,抗议割地投降的满清当局,汉、傣两族组成蓝旗军,在极其艰苦的形势下与英国殖民者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1825年,一支全副武装的英国考  相似文献   

5.
王乐然 《环球人物》2012,(33):90-91
在电影《王的盛宴》中,吕后从"贤妻良母"变成了"千年毒后",同时也让观众体验到秦岚不俗的演技。作为王的女人,命中注定要承担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经历,而秦岚把这份痛苦演绎得丝丝入扣,获得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6.
据《史记》卷一一三《大宛列传》和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均记述,张骞判断"邛西"有往"身毒国"的通路,与"大夏"联系"道便近"。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这是汉代交通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谓"邛西"、"西夷西",是民族构成复杂的地区。"间出西夷西"的交通行为,也是边疆史与民族史研究者应予特别关注的。向家坝库区考古发掘获得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汉代"邛西"、"西夷西"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形势。屏山福延镇斑竹林M1汉代画象石棺墓出土陶俑造型有可能与"僰僮"有关,可以看作有关汉武帝"西夷西"道路探索这一学术主题的珍贵的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1961年8月19日,一出名为《李慧娘》的昆曲在首都人民剧场公演。首演前,报上的演出预告已示客满,颇受期待。上演后,《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称其"是个相当成功的改编尝试","是一朵新鲜的‘红梅’"。文化界人士亦纷纷向编剧孟超致以祝贺。然而不到两年,该戏就被文化部门批评为"大肆渲染鬼魂",定性为"鬼戏",且由中共中央发文"停演"。此后,更遭到公开批判,定性从"鬼戏"升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什么缘故使得这出戏从"红梅"变成"毒  相似文献   

8.
乐嘉 《风景名胜》2013,(5):166-167
联想到现实中,收入和容貌俱佳的"剩女"成堆,挑剔固然是她们的通病,但她们能够选择的优质单身男确实不多。其实女人才是真正处于"被挑选"的状态中。早期,常有人在网上说:"乐老师一说话,女嘉宾就把灯都灭了""感觉被灭灯的男嘉宾好惨""那帮女人嘴巴太毒了",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茶,第一个说到的应该是神农,他也是中华始祖的农业神。传说他发明了刀耕火种,他还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后来与黄帝部落联盟打败了蚩尤部落,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更为神奇的是传说他勇敢的尝试各种植物,亲自体验感受效果,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许多人认为就是后世的"茶",《辞海》解释说:荼,苦菜。并引《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其实,严格地说,  相似文献   

10.
释“弔”     
古文字中的"弔"字应是一个从虫缠绕人形的会意字,其很可能是"毒害"之"毒"字的会意初文,就是"毒害"之"毒"的本字。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2015,(5)
<正>关于药,有两个真相——"药食同源"和"药毒同源"。关于药食同源这件事,营养学者们已经为我们详细介绍。那么此处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毒"。从谋杀到治病,毒与药这对相爱相杀的同胞兄弟,曾共同在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和药理学对应,有一个学科名为毒理学。如果说药理学是个研究药物的学科,那么顾名思义,毒理学是一门关于"毒"的学问。食用什么能让人瞬间毙命,什么能不留痕迹地令人逐渐衰竭,什么会让人终生无法怀孕,什么能将一名正常人变为疯子……当然,毒理学不是用来  相似文献   

12.
道光年间鸦片走私日益猖獗,社会危害严重。奉天地处关外要塞,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鸦片烟毒汹汹涌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掀起中国历史上首禁鸦片烟毒运动的序幕。奉天地区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其禁烟备受道光皇帝的关注。本文旨在对道光皇帝与奉天督抚关于禁烟的密切联系及其对奉天禁烟工作的影响作初步的考察,以总结历史经验,以史鉴今。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烧杀下,造成晋察冀根据地内社会环境严重破坏和传染性疾病迅速蔓延。为此,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开展防疫卫生运动,组建医疗队,发行《冬季卫生教材》进行卫生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粉碎了敌人的"毒疫进攻",有力地防止了疾病的迅速传播,挽救了大量战士和群众的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进行保存了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4.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2,(6):56
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诸多政治运动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  相似文献   

15.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10):91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  相似文献   

16.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6):55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17.
宋代在山水、花鸟画盛行的同时,历史画和风俗画的兴起,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两宋历史画和风俗画与前一代比较,可以看出题材的更加广泛和描写的更加深刻,也标示出人物画在两宋时代有了新的成就.见于记载或从现存作品中了解到的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公麟"免胄图"、"西园雅集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胡笳十八拍图"、"村医图",萧照"中兴瑞应图",刘松年"中兴四将"、"耕织图"、"便桥见虏图",马远"踏歌图",李嵩"服田图"、"四迷图",陈居中"文姬归汉图",苏汉臣"货郎图"、"五瑞图"以及"朱云折槛图"、"望贤迎驾图"、"流民图"、"耕获图"、"春游晚归图"、"村牧图"、"宫治纳凉图"、"秋林访道图"等,都是曾为画家、评论家、收藏家们所重视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8):72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次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呢,运动来运动去,问题总也解决不了,最后还要搞"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继续按照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与时俱进找准"立足点",积极开拓创新盘活"闪光点",主动协调关系消除"薄弱点",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科学筹划、合理安排,在年鉴的可读性、实用性上下工夫,确保实现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当年公开出版"全覆盖",努力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以此来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谈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陆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4)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椁室北边箱西端,出土了一套陆博(图五)。在同墓出土的"遣策"中,有八枚简还记载了陆博及其用具。现在,根据"遣策"的记载对照出土实物,谈谈这种古代文娱用具。遣策:博一具(图一一:7) 关于陆博,本作"六簿",又作六博。《说文》"簙,局戏也,六著十二棋也。从竹,博声。"扬雄在《方言》中云:"簿,谓之蔽,或谓之箘,秦晋之间谓之簙,吴楚之间谓之蔽,或谓之箭里,或谓之簙毒,或谓之(?)专,或谓之(匚尊)璇,或谓之棊。"在近代编纂的《辞海》一书中,载六博:"古代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又云六箸:"古代博具"。"一具",可能就是指整个一套陆博的用物而言,即包括博局(棋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