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间鸭景房     
申易  why手绘 《世界》2013,(6):19-19
真没想到霍夫曼的大黄鸭来到香港,造成了万人空巷。与维港边的摩肩接踵相比,不如找一间鸭景房,轻松自在的观鸭吧。  相似文献   

2.
英国强占香港后,一面不顾一切地掠夺香港,并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内地;一面又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建设香港。在香港人民的辛勤劳作下,香港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了中外贸易的集散地,更成为展示西方近代文明的橱窗,成了西学、西艺、近代民主思想观念的风云寄汇之地,成为中国人窥见域外文明的窗口。作为第一批展示西方文明的通商口岸和第一批西学传播之中心,香港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与开放而迅速变迁的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尤其是敏感于时势变迁的晚清士林如洪仁王干、王韬、何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每一个人思想新旧更新的旅程中,香港都是重要的一站。他们对香港的认识与思考,激发了思想上的巨大嬗变,化成了晚清社会中一次又一次不同凡响的呐喊,汇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思潮。香港对晚清知识界的巨大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突破华夷观念,接受西式教育,成为洋教信徒;潜研西学,倡导改良,西学东渐,西俗东渐;推翻专制王朝、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宋明 《旅游》2003,(3):34-36
在美丽泸沽湖边,每年总有一次纳西族的起始节——一个民族的体育盛会,一次几情浓郁的狂欢节,新的一年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香港     
鲁迅与香港鲁迅一生到过三次香港,都是在1927年。第一次是1月16日乘轮船从厦门去广州,17日经过香港;第三次是9月27日,也是乘轮船由广州去上海,当日夜半路经香港。这两次都是路过,算不得“去”,只能说是“到”。唯一算作“去”的一次是第二次,这一次是...  相似文献   

5.
义卖运动开始是由香港商贩发起的一项爱国运动。广州陷落前,青年学生一边唱着《歌唱八百壮士》,一边走上街头义务卖花捐款。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义卖运动传入内地。  相似文献   

6.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据。英国殖民者为了加紧控制香港的财经命脉,继而抢占中国市场,便于1845年在香港设立东方汇理银行香港分行(又称丽如银行),1847年东方汇理银行在香港发行钞票。1863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开始铸造“香港一仙”、“香港一文”铜币,投放香港市场流通,“香港一仙”币值相当于一分,可换10枚“香港一文”铜币。  相似文献   

7.
张淑妮 《世界》2013,(10):134-137
作为香港人,Betty是第一次入住香港本埠的酒店,平常来去匆匆的中环大街,这一次仿佛是沙漠中的绿洲,让她没有飞往异地,就呼吸到难得的自由气息。  相似文献   

8.
雨夜哭启华     
2003年10月最后一天,香港秋雨淅沥。当时我还在香港一份历史最悠久的本土报纸《成报》担任总编辑。半夜,恰是报社最忙碌的时分,忽然从美国传来一则电邮消息:著名政论家、作家、资深报人徐启华不幸病逝。我一边看电邮,一边已是泣不成声。我们相识相交近廿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漂泊海外后,他更成为我患难与共的挚友。想到启华,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从小到大,喝的最多的是长江水,偶尔也涉足过大运河,像在苏州寒山寺的枫桥边、无锡惠山的山脚下,但毕竟都是柳树下的蜻蜓点水,游之兴致而已。第一次较长时间住在大运河边工作学习生活,是十几年前带学生在运河边测绘古建筑,每天收工,我和学生都喜欢坐在河边的坝上,注目着来往的船只、观察着辛劳的搬运工、再回首我们测绘的古老建筑。脱离了喧嚣的城市中心,静静体会着城市边缘的另一种忙碌和即将消失的建筑,对大运河就产生了一种深切的关爱,也就在这以后,我自己或我带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行走于大运河两岸,或乘舟于河上。沿着大运河,建筑与城市有着另一番情形和风景,也有着另一种发展规律和况味,我称之为“边缘格调”。一路走来,“边缘纪实”由此而生,如下仅为片断。  相似文献   

10.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3,(13):102-102
1997年后,香港电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见证了何为焦虑恐慌和一蹶不振,几乎每一位香港名导来内地拍片,都会下意识进行向我矮化,一边自以为在迁就内地观众的智商,一边把商业功能和功利思路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楼会议大厅,由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此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当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宣布董建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时,整个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香港人第一次选举出自己的行政长官。当地舆论指出,这次选举,创造了香港的“选举文化”。香港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不仅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再次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董…  相似文献   

12.
难忘香港     
先后三次到过香港的林默涵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难忘香港》一文,以自己半个世纪前在香港创办《群众》周刊的种种遭遇,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号称“自由港” 的都市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闹棚     
徐高潮 《民俗研究》2001,(1):192-198
在鲁南乡间民间葬礼上,流行一种叫做“闹棚”的习俗,它不是葬礼的仪式,但它是葬礼上的一个高潮.是今日葬礼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插曲。所谓的闹棚,就是在丧主招待宾朋的山棚下,吊孝的亲朋会聚一堂.边饮酒,边取闹,边欣赏乐班的吹奏、闹棚共有两次,一次是在葬礼正式举行的前夕,另一次在葬礼当日的中午。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孤身一人闯香港我做香港永久居民马上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香港30年来的历史。80年代初,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想到了去香港发展。1982年,我带着我5岁的女儿到过香港一次,当时就想留在香港。但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还要照顾女儿,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就把女儿送回内地我母亲家。1984年,我又重新申请,再次来到香港,当时还是个年轻的  相似文献   

15.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得到了香港当代艺术中心出版的《跑马地香港坟场初探》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香港历史博物馆原总馆馆长丁新豹博士。作者独辟蹊径,从葬于香港基督教坟场的历史名人和纪念碑记载的历史内容入手,诠释这批尘封百年的“历史档案”,从中探寻历史人物与香港社会历史的关系、影响以及他们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摄于1938年在汉口出狱后一我的父亲华岗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中学时代就投身于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他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组织局宣传部长、新华日报(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总编辑、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中共上海工委书记,解放后,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青岛市委委员。他一生度过了69个春秋,曾两次被捕,有21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其中5年是在国民党监狱中,还有16年是在共产党的监狱中,直至1972年含冤去世。1949年8月,由中央安排到香港边养病边工作的父亲,接到任命———到中央…  相似文献   

17.
许正 《文史月刊》2014,(3):42-46
在香港,如果一大早有人敲门,说:“廉署请你去喝咖啡。”这个人就要去交代问题了。一句香港人耳熟能详的话,时常令香港政商要人闻之色变,足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俗话,‘好马不吃回头草’。我不是匹好马,所以三次回头来香港‘吃草’。"6月23日,我们采访的这个高个老外,叫沃伦·罗素,说一口生硬的广东话,还时不时瞅瞅身旁的中国太太。两年前重返香港工作的沃伦·罗素,与香港的"渊源"已有20个年头。他戏称自己是个"准香港人",虽还没有香港籍,但早有一颗"香港心"。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几次搬家,陈谦平已经找不到25年前的日记了。他记得自己一直都收着那一年柏林墙边的传单,以及从柏林墙上凿下来的一片混凝土块,上面涂满了色彩。但是现在,他唯一能找到的是一本相册,凭着相册还能回忆25年前的一些片段。  相似文献   

20.
盟友和对手──香港对日作战中的中英关系莫世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由先前援华抗战的海外基地,变成直接对日作战的疆场。自此开始的3年零8个月的香港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香港开埠百年来唯一的一次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