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庭独立观念及依律执法观念等近代趋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演生轨迹。生活方式的变动是这些观念演生的社会基础,非正统的民间伦理是其内在源流,而把西方作为富强榜样,则使这种观念变动与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反映了与西方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相汇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缠足与反缠足两种观念曾长期竞争 ,至少到 2 0世纪 30年代 ,小脚美的观念在民间仍广泛存在 ,而天足女性及其家庭则往往受到社会的歧视。这样的观念有力地影响到女性在婚姻方面的选择能力和选择范围 ,由于近代社会变动导致从价值取向到生存竞争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的“两个世界”的存在 ,多数不能受教育的女性很难享受与“新世界”相伴随的社会待遇 ,缠足实际成为保障她们婚姻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样的社会因素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一“世界”小脚美的观念 ,故小脚美丑的观念竞争实与生活习俗的转变伴随进行 ,主张天足美的趋新士人观念直到整体的新旧势易才最后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激荡冲突。在这剧烈的变动中,既有社会的变迁,更有人们观念的逐渐变化。文章以民国以来的县志和家谱为中心对近代以来人们的家族观念和女子问题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86万字,168元本书是第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通史著作,从社会文化史视角,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全景画面。自鸦片战争开口通商至新中国成立一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社会生活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动互动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洪流。伴随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变动,以城市为主导、居于社会生活变动前沿地带的广大民众,其衣食住行等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引入儒教经济伦理观念的框架中 ,揭示出体用、本末等反映儒教经济伦理的重要语汇及其大致的分类 ,也注意到它们对俗世性的产业行为、职业观念等所具有的规约导控作用 ;进而以“儒——商”、“农——商”这两种对峙性的经济伦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剖析了业儒与事贾之间两极性的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明清时期 ,商界群体在商业活动中却努力地以“理——欲相通”说不断消解着原本对峙的经济伦理 ,致力于粘合二者之间的嫌隙 ,儒道与治生得到了有限度的结合 ;时至晚清时期 ,这种有限度的结合又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转换。经济理性主义虽然成为近代商人群体的圭臬 ,但经济伦理观念中的近代理性成分与传统伦理因子依旧纷然杂处  相似文献   

6.
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来沪绅商社会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彬 《史学月刊》1999,(2):106-111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蜂拥来沪的移民潮中,士绅文人、坐商行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寓居沪上期间,受日渐繁荣的近代城市商业氛围的影响和租界内西方文化的熏染,其传统的社会观念在悄然变动。首先,重利轻义思想开始慢慢取代迂腐的重义轻利价值观而日益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其次,随着来沪后封建宗法观念的淡化,这一群体的消费、伦理观念为之一变;再者,受租界文明的刺激和启示,部分绅商面对西方制度、精神层面的文化,开始表现为一种渐呈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观念与社会:女子小脚的美丑与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代中国缠足与反缠足两种观念曾长期竞争,至少到20世纪30年代,小脚美的观念在民间仍广泛存在,而天足女性及其家庭则往往受到社会的歧视。这样的观念有力地影响到女性在婚姻方面的选择能力和选择范围,由于近代社会变动导致从价值取向到生存竞争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的“两个世界”的存在,多数有能受教育的女性很难享受与“新世界”相伴随的社会待遇,缠足实际成为保障她们婚姻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这样的社会因素又以过来强化  相似文献   

8.
朱力平 《沧桑》2013,(1):140-143
西双版纳勐海县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世、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营造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本文就其生活伦理、劳动伦理、宗教伦理等几方面,探究拉祜族传统教育在其伦理发展中的意义,使我们对拉祜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韩江流域,把“客家人”视为一个族群的观念,是在数百年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观念的形成,明显受到该地域百姓口耳相传的关于祖先来源的“历史记忆”的影响,但其关键之处,在于实现对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人群分类观念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近代族群分类意识的传入、近代教育的推广和近代城市兴起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来水的出现对近代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城市市政体系的形成。天津作为一个商埠城市,租界的存在和城市行政的分割,使得水供给逐渐形成两大系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市政制度,使自来水以不同的方式被城市社会接受。在租界,自来水的供给是近代化社区形成的基础,在老城区,自来水的传入更多表现出传统与新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交融。然而无论如何,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伴随着自来水进入人们的生活,健康、卫生等新的观念逐步被接受,近代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曹风·蜉蝣》是一首通篇感叹人生短暂的诗歌,《诗经》中其它作品如《唐风·蟋蟀》和《小雅·頍弁》也表达过类似情感。从《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当时的人们承受着战争,饥馑,徭役,被剥削,遭遗弃,生离死别,亡国失家等苦难,但是《诗经》中触及生与死的主题,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叹的作品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缘于诗经时代人们重视"生",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follows around 500 disabled individuals over their lifespan to examine their risks of dying in 19th-century society, in comparison to a reference group of non-disabled people. The aim is to detect whether people, due to their disability,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meeting an untimely death. We use Sweden’s 19th-century parish registers to identify people the ministers defined as disabled, and to construct a reference group of individuals who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se disabilities. By combining the deviance theories from sociology studies with demographic sourc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e achieve new insight into how life developed for disabled people in past societ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sability significantly jeopardized the survival of individuals, particularly men, but also that the type of disability had an impact. Altogether, we can demonstrate that the disabled constituted a disadvantaged but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eople whose demography and life courses must be further researched.  相似文献   

13.
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杰 《史学集刊》2006,1(1):53-59,96
生活在美国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被看作主人的财产,其婚姻和家庭没有法律保障,但黑人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并未放弃这种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并形成了奴隶制度下特有的家庭观念。黑人在家庭中找到一种群体归宿感和个体身份,家庭生活是黑人奴隶在奴役和剥削下得以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党和政府解决广东疍民问题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疍 (d劋n,音但 )民历史上是广东的土著居民 ,以船为家 ,以捕鱼和水上运输为主要职业 ,明清时期虽已基本汉化 ,但仍处贱民地位 ,备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问题 ,教育广大人民认识到民的落后及其与其他族群之间的隔阂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产物 ,采取多种措施将民从旧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球某个角落,生活在林荫中的一群人用他们的行动和习俗演绎着对神的虔诚,对祖先的眷念及对生命的特殊理解。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族部落,大树的民族。他们过着大部分中国人所向往的桃源生活,享受着现代人已久违的那份清淡与宁静。这就是至今仍信仰着人树同体的贵州从江县岜沙苗人。  相似文献   

16.
游彪 《史学史研究》2011,(4):99-105
《碛砂藏》的题记是宋人捐款雕刻经版流传下来的,虽然雕刻佛经的时间不一,但这些题记所涉及的主题有很多却是相通的,都是宋人为求得佛教神灵的庇佑而撰写的文字。这些题记无疑是捐款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表现了他们生存的精神状态。这些题记表现的内涵大概不止为平江府一地所独有,对东南地区来说,恐怕均具有典型的意义。分析这些题记所留下的个案,有助于解读南宋时期以平江府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的历史。《碛砂藏》题记是宋代民间流传下来的重要文献,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商代城邑废物处理方式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众多的商代城邑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物,危害商人的生活,商人不得不采取种种方法进行废物处理。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综合研究商人对生产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和污水的处理方式,以期完善学术界对商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春五马路》是木山捷平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即作者本人1945年8月-1946年8月在长春度过的难民生活,主观上描写了思乡之情,客观上真实地再现了长春当时的混乱与动荡,以及中国人的大度与友好,是长春人应该了解的一部小说。  相似文献   

19.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其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渐趋"洋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风俗文化上出现了传统习俗基础上结合"出洋"的怪异习俗;最后,在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奢靡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明之风突起.本文以潮汕、五邑为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对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sing need to manage the spiralling number of landles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s compelled several states to experiment with scattered land distribution programmes in combination with welfare transfers, instead of comprehensive land reform.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sm between land demands and state responses in such contexts. Focusing on the Aralam resettlement site for the landless Adivasis in Kerala, India, it argues that management of the landless could take the form of ‘state life’ — a life envisaged by the state rather than the life the people wish to lead. Three interlinked processes are shown to shape state life in Kerala: the reduction of land to welfare, amplified welfare transfers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assumptions about the target population. State life enables states to extinguish simmering land struggles in the short term, but ultimately it reproduces landless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