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汾,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而得名。襄陵、汾城两县均为西汉所置,都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两县在历史上的沿革、变化很明显。襄陵,因有晋襄陵公而得名,除王莽时称为干昌,齐周时并人擒昌县外,其余各代皆称襄陵。其归属除汉为河东郡、隋为临汾郡、唐属绛州外,余皆为平阳所辖。汾城,历史上建置沿革更为复杂,初称临汾,又名泰平,又名太平,又名汾城,其归属或属河东,或属绛郡,或属平阳。  相似文献   

2.
临汾有志始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民国22年(1933)曾九次纂修,2002年问世的这部《临汾市志》已是第十次修纂。临汾古称平阳,自秦至今两千余年一直是郡、州、府、道和地区的治所或驻地。地处黄河中游田肥水美,物产丰富,兼之长时期府县同城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1971年城乡分设为临汾市和临汾县,1983年县并入市(县级),属临汾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文始祖尧帝建都之地,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临汾有重视方志的传统,300年前曾将孔子68代孙、《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请到临汾修《平阳府志》。1979年,时任临汾市委组织部干事的李百玉…  相似文献   

3.
李晋林 《文献》2001,(2):64-75
一、引言 金元两代是山西临汾刻版印刷业繁荣兴盛的时期.又因临汾古称平水,故学界多以"平水本"称之.金自太宗天会六年(1128)析宋河东路为南、北两路,河东南路总管府治平阳,平阳府又以临汾县(今市)为次赤.  相似文献   

4.
临汾古称尧都平阳,今名临汾市尧都区,历史上明清民国时期修过8次《临汾县志》,1948年解放以后至1983年,临汾县、市未曾修志,人们盼望能看到新的县、市志问世。如何弥补记述临汾上至帝尧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跨越四千余年间的历史?1979年,时在中共临汾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李百玉同志读了《临汾县志》,即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全国修志的建议,得到胡耀邦同志的重视并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 1983年,临汾县并入临汾市,1985年始成立“临汾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局级办公室,正式开始市志编修工作。至1998年10月,由于种种原因,编…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6,(6)
临汾地处山西省南部,古称平阳,历史悠久,相传为帝尧古都。春秋属晋,建都新田(今侯马)。十六国时,刘渊称帝,建都平阳。 解放以来,临汾各项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绿化尤为突出。主要街道,四季长青,处处花香,秋天街头,硕果累累,被誉为全国闻名的“花果城”。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临汾县一直是平阳府的首府之地,其在古代中国北方的经济与文化地位都颇值得一述,尧都文献首推《临汾县志》,自明以降,屡修屡新,薪火相传,现在保存下来的县志亦十分丰富,其中民国22年(1933年版)《临汾县志》上承明清传统方志,下开近代方志之河,是临汾方志书写转型的关键之作。研究《临汾县志》(1933年版)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民国晋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而且对我们研究近代方志书写的嬗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蒲州城概述     
张红 《文物世界》2011,(4):63-64
《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日老城。《阚驷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载的地方,便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都,后来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蒲州城也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8.
<正>晋商故里——平遥古城,曾经票号林立、商贾竞出,在这样浓厚的商业氛围里,明清有记载的书院有卿士书院(明景泰元年)、西河书院(清道光二十四年)、超山书院(清道光二十四年)和鸣凤书院(清咸丰六年)四座。其中,超山书院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不容小觑,其创建、兴起、发展到改制都与晋商密不可分,充分体现了平遥人将商教、儒教和科举考试相结合、兼容并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叠山书院,位于江西省七阳县城东门外,是大阳县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处溶古代文明和革命精神为一体的园林式建筑群,今为县城的观光旅游景点。一、历史沿革叠山书院原是为纪念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谢伤得而建。谢赫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七阳县人,宝佑三年(1255)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历官抚州(治今江西抚州市)司户参军、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考官、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市)。知信州时.助江东宣抚使赵葵辟抗元,战败城陷,流亡遁…  相似文献   

10.
<正>励志的兴国宏愿平遥中学有十分辉煌的校史。它的前身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卿士书院,院址在上东门内尹公(即尹吉甫,周朝宰相)祠,到明末,毁于战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卿士书院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西河书院,位于南大街子夏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在西河书院的基础上,在文庙明伦堂与尊经阁之间创建古陶书院,于是书院有其地,然束脩、膏火无所出。道光十九年(1839年),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5,(2)
法显(约334—420),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临汾西南)人。我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是中国僧人中最早去印度取经的人,比唐僧西域取经早200多年。  相似文献   

13.
平水神祠碑刻及其水利习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友文 《民俗研究》2001,(1):97-113
山西省临汾市西面三十里以外的姑射山脉,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庄子《逍遥游》所云:“藐姑射之山,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是也。平山,属姑射山的一个支系,位于临汾城西,山下清泉咕咕而出.汇聚成河,汤汤东流,注入汾河,沿线浇灌着临汾、襄汾二县数万亩土地.俗称平水。  相似文献   

14.
鹅湖书院     
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是我国古代名的书院之一,自南宋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它曾被称为天下名书院,明景泰五年(1454)大理寺正卿李奎写的《重建鹅湖书院记》,高度评价了鹅湖书院在中国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大江以西古称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天下。”  相似文献   

15.
<正>玉环,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岛屿,地处温州、台州之间,东濒披山洋,西嵌乐清湾,由玉环山、鸡山、大鹿山和披山等群岛组成。岛上居民大都从福建、温州、台州等地迁入,使用多种方言交流,有闽南话、温州话、平阳话、台州话等。玉环历史悠久,3000年前的三合潭遗址是浙江东南沿海目前发现最早的聚落,其证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周至春秋时期属瓯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临海郡,三国属吴,东晋属永嘉郡乐城县;隋唐宋元属温州,明属台州;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隶属温州府;1962年恢复玉环县建制,隶台州专区;  相似文献   

16.
清镇县文化教育起步较早,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就设卫学于威清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卫为县,始为县学。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知县杨以增捐资于城东创建凤梧书院。光绪一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八月,清廷颁发《停办科举改兴学校谕》称:“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当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自此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清镇县先后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繁多。根据清廷“停办科举改兴学校输”的精神,于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李家兰以凤梧书院…  相似文献   

17.
据《明实录》、《明史》、《明会典》及明代华南方志记载,明王朝在福建、广东、广西三个布政使司曾设立过一些新的州县。在福建新设的州县共十一个。具体情况是:景泰二年(1451)在沙县浮流设永安县,隶属于延平府;景泰六年在政和县杨海村置寿宁县,属建宁府;成化六年(1470)以龙岩县九龙乡置漳平县,属漳州府;七年在清流县明溪镇置归化县;十四年在上杭县溪南里设永定县,属汀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以南靖县之大洋陂置平和县,属漳州府;嘉靖九年(1530)在漳州增设诏安县;十五年以尤溪县之大田镇置大田县,属延平府;四十五年,…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的临汾地区,位于晋南汾河下游的谷地,东倚太岳、西靠吕梁,是两山之间形成的一块富饶的盆地。临汾作为中国历史上名的都城之一,古称“平阳”,平阳府历来为晋南重镇,据记载远古时候的尧帝(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2世纪,就在临汾建都,因此有“华夏第一都”之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临汾,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据中华书局本《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初为县,有秩史”。按此处标点有误,因为秦国初为县在此以前已有明确记载。《六国年表》在其前一年即载有“初取小邑为三十县,[县一]令”。《商君列传》记载与此相同,而《史记·秦本纪》也说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虽县的总数不同,但此年商鞅在秦地普遍推行县制却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秦国初县的时间更应向上推溯。据周振鹤先生《县制起源三阶段说》(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3期),《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武公十年(前688)…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出版普及性著作6部:朱汉民著《中国书院文化简史》(中华书局),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书院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2011年将迎来东林书院创建900周年,文银花编著的《东林书院》(吉林文史出版社)介绍了东林书院的创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