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郭婷 《南京史志》2023,(26):13-14
<正>一、背景恒恒(化名)有孤独症倾向。在园期间,他不与同伴交流、玩耍,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班刚入园的时候,他不爱说话,遇到问题就会使劲地大喊大叫。教师要是把他抱在怀里,他就会拼命地挣扎。他不爱吃菜,也不吃水果,每天在幼儿园只吃些白米饭。如厕的时候,他不愿意蹲在便池上,经常把大便拉到裤子里。有的时候,他还会把大便抹在墙上、椅子上。  相似文献   

2.
常樯 《文史天地》2023,(4):24-27
<正>孔子的一生中,接触的人比较庞杂,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最深刻的。尽管他倡导“有教无类”,在弟子出身、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但他的一众弟子,在拜入孔门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可以说,孔子是在与年轻人交换意见、交流心得、碰撞思想、共同生活与奔波中走向“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之圣坛的。很大程度上讲,  相似文献   

3.
叶晔 《文史春秋》2023,(7):29-34
<正>著名表演艺术家项堃,艺术风格严谨、潇洒,善于塑造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在60年的从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经典艺术形象,既有正面角色,也有反面角色,电影观众更多的记住了他在大银幕上所塑造的张军长、徐鹏飞等经典反面形象,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至今仍然称呼他为“张军长”,甚至记得他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相似文献   

4.
<正>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在英雄榜上,瞿秋白占据显耀的位置。1927年3月下旬他第二次来到汉口,住在汉口辅义里27号,9月下旬,离开武汉去上海。在武汉的6个月里,他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八七会议,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总负责),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在武汉的6个月,是他政治生命最辉煌的时段。他在风云巨变的革命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正>父亲周翼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并不觉得他离开得很久。因为有父亲的文与画相伴,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远行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再有时空的束缚,如他一生潇洒脱俗的性情,如他那枚方印“随心所欲”。父亲远行后,我陆陆续续整理他的文稿画作、笔记书信。古人有云“文人相轻”,父亲却在文艺界有着众多师友,他用他真挚质朴的笔,记录着同时代文学家、艺术家等师友的深情厚谊,虽非生死之交,却可以说肝胆相照。这些文章,收录在他的《画外谈画》《书房画室》《秋菊集》《手相》等散文集中。在父亲的文字里穿行,追随着他的足迹,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介绍昕昕(化名),男,5周岁。小班入园后,他的言行举止引起了我的注意。集体活动时,他的小屁股很难坐在椅子上超过3分钟,总是扭来扭去。大家排队如厕后都回到了座位上,只有他还在回来的路上,一会儿在蹲在床边摸着什么,一会儿躲在玩具柜后面,有时甚至会兴奋地爬上桌子。  相似文献   

7.
<正>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峰峰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自理能力强,来自单亲家庭,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在家中,他是个“小霸王”,暴躁、任性,一不顺心就会打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行为。我决定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医师,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关于他在晋察冀根据地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等事迹,多有文章介绍,本文选取几则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他时刻心系伤病员的生命健康、对工作严谨负责的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9.
<正>我1957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教直到1985年,在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近30年,并担任他的助手。又是近40年过去,今天缅怀李老师,对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国家科教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他勇于探索,成功创办武钢试验班的开拓精神;对他爱惜人才及对我恩同父兄的高贵品德记忆犹新,深感可尊、可亲、可敬,是我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杨力 《文史春秋》2023,(7):46-48
<正>胡修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他作为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在第一次实战中就打退敌人41次进攻,创造了志愿军战史上一人毙敌280多人的最高纪录。热血青年1932年,胡修道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吃不饱穿不暖。父亲在他年少时就已离世,母亲带着他到处打工,勉强度日。胡修道15岁那年,正值内战爆发,  相似文献   

11.
郑晓方 《世纪》2023,(4):33-35
<正>1998年春节后,爷爷的身体明显衰弱。他自知大限已至,总是说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父母给他的生命快用光了,这个瓜成熟了,你不去摘它,它也要掉下来。在1998年4月爷爷98岁诞辰的那段日子,我们分别为他过了好几个生日。那时候,他一边加紧做他手头工作,对长文《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进行修改和订正,这是一篇爷爷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动笔的长篇文章,他自己说是“最后论文”,以后再也没有精力写这么长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12.
清道人传·上篇·作者菊南山标题字董欣宾引言胡小石、张大千的老师清道人(李瑞清)是“首辟两江文化”之功臣。他是教育家、书画家、鉴赏家;又是情痴、孝子、末代孤忠之臣,一生充满传奇性。在南京,他有不可抹煞的功绩,他不但把当时江南最有规模、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13.
王劼音 《世纪》2023,(2):84-87
<正>父亲王允功于新中国成立前创办了上海音乐出版社,这或许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营音乐书籍的出版社。但由于出版社规模不大,他同时又长期在中学、大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便比较容易被音乐界和出版界所忽略,或许只有老一辈的音乐家(绝大多数已谢世)或他的学生(年龄也至少在70岁以上)还记得他。  相似文献   

14.
崔锦 《世纪》2023,(3):54-56
<正>韩慎先先生是无人不晓的一代名票,他师承陈彦衡,学谭派卓然成家。但从他的别号夏山楼主到其归宿却都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事还是让我慢慢道来。一、韩慎先先生显赫的家世韩慎先先生名德寿,字慎先,1897年2月10日生于北京,民国年间他仍留一条辫子,人们往往称他为“韩小辫”,他是清末文士韩麟阁的独子,在家族中大排行被呼为“韩十一”。两个姐姐均未嫁,由先生奉养。  相似文献   

15.
钟惠娟 《世纪》2023,(3):50-53
<正>陆寿钧是一位著名影视剧作家,曾担任过上百部影视剧的责任编辑、文学统筹、策划,被国家电影总局领导称为“全国四大电影文学编辑之一”。笔者是他的小老乡,知其怀有深厚的桑梓情怀,时常回故乡青浦与家乡的文化人聚会叙旧,笔者曾多次有幸参与,数年下来,听他述说点滴往事,这里收录他在著名导演谢晋身边工作近两年的几则往事。  相似文献   

16.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3,(28):79-80
<正>何林生,镇北北关桥人,身高七尺,矮小,瘦削,花甲有余。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也一直没看到他的档案或身份信息。正宗农民,幼时习木匠,听说有把好手艺,吃过“百家饭”——是个木匠、瓦匠、漆匠的活计样样都会的“杂匠”。认识何林生师傅近30年,我能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我20岁工作的时候,何师傅就是我们学校的“工友”,那时看他就是个老头。现在我也长成一个老头了,他还是原先的那个老头——岁月居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这的确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7.
汪舒睿 《铁军》2023,(7):45-46
<正>一、汪仑走过的革命道路汪仑,原名汪汉民,是中国近代革命者、文艺工作者、地下工作者。1912年4月出生于泾县茂林村寄园,其父名为汪席珍,其母名为吴鸿赐。他从小就受到新思想的熏陶,追随革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他曾在安徽、上海、陕北等地参加过左联、良友图书公司、塔斯社等机构的工作,并与许多进步人士有过交往和合作。他曾担任过抗大教员和朱德的秘书,并与毛泽东等领导人有过接触。  相似文献   

18.
陈思 《百年潮》2023,(9):17-21
<正>陈云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他之所以能有渊博的学识,与他有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直接关系。概括起来,陈云的科学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方学习在学习问题上,陈云一向谦虚谨慎,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向任何有学问的人学习,是陈云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1942年3月24日,他在《解放日报》发表《到什么地方去学习》一文,强调到实际工作中学习,理论结合实践。  相似文献   

19.
冉启蕾 《铁军》2023,(10):15-16
<正>新四军老战士汪大漠,原名汪道闿,1916年5月出生在四川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汪家庙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父母忍饥挨饿供他读书,使他从小进私塾一直读到12岁。他在《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一文中回忆说:“父亲在新文化思想的冲刷下,允许我读白话文、看新书,因此我读了许多新书籍,如《儿童世界》《少年杂志》以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的作品,使我从小就崇尚英雄豪杰,幻想有一天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出力作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沈伟东 《铁军》2023,(4):16-18
<正>黄烽,新四军“江抗”东进时的阳澄湖36位伤病员之一。他的战斗足迹遍布于江南水乡的苏州、无锡地区,阳澄湖则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凝结着深挚的感情。在黄烽辞世后,亲人们将他的骨灰安葬在阳澄湖畔,实现了将军的遗愿,圆了魂归阳澄湖的梦。追求进步有志青年黄烽出生于福建闽东山区的一户古老的书香门庭,主要依靠继承祖业收地租和经商维持全家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