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斗胡耀邦     
日月如梭,耀邦一晃就离开我们20年了。我还记得大约是1964年,胡耀邦作为共青团第一书记在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个《为我国青年革命化而斗争》的长篇报告。当时所有渴望进步、渴望入团的中学生们都曾反复阅读和学习这个报告。我也如此,拼命的自我革命。那时  相似文献   

2.
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一向主张谦和礼让,反对斗争战争。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么多的斗争、战争出现呢?当真正置身于斗争境地的时候,还会有谦和礼让存在吗?《群书治要》卷五《春秋左氏传》里的几段记载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春秋左氏传》里记载: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无终国国君嘉父派遣孟乐去晋国,请求晋国和各部戎人讲和。晋悼公说:"戎狄没有什么亲近的人而且贪婪,不如进攻他们。"魏庄子  相似文献   

3.
李峰 《炎黄春秋》2006,(6):73-74
社会上有些争论,对医疗、教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不同的声音。本人似乎患有“争论后遗症”,听到“争论”,涉及面又那么大,脑子里就像“闹鬼”,隐约浮现不幸的历史阴影。建国后几次搅乱社会和谐生活,导致党和国家身受“外伤”“内伤”(信念和精神)的政治斗争,导火线都是由“争论”引发的。“反右派”、“反右倾”、“文革”以及北京政治风波,不都是如此吗?争论又多始于对当时国内形势和施政方针的不同看法,有的则只是始于对一出戏一个追悼会的不同观点。争论和斗争的表现形式,又多是由内部发展为公开,由嘴舌文墨的“文争”“文斗”发展为“政斗”“权斗”,由局部的小争小斗发展为全局性的大争大斗。斗争规模和结果,没听说哪位英明之士曾有预料。局面难收拾,损失难计算。所以,  相似文献   

4.
范易谋"易谋",但达能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搞掂了!在商场上,不怕利益较量,就怕意气相争。娃哈哈与达能长达近一年的斗争,之所以险些陷入两败俱伤的死胡同,正是因为双方由利益的较量变成了面子上的意气之争。利益之争,既有算计与争夺,又有度势与妥协;面子之争,则有可能因为双方意气用事、不计后果,最终落得同归于尽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邹雅林 《百年潮》2010,(5):42-45
1948年在解放军发动西府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企图强行进入西北农学院(简称“西农”),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全校留校师生在总务长周尧带领下,不畏强暴、不怕风险和困难,奋起护校,取得了胜利。我当时是留校学生之一,参与了护校斗争。  相似文献   

6.
随着伊朗“核计划”步骤的加快,波斯湾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国际社会一方面纷纷猜测美国会否对伊朗动武,一方面又在为伊朗盘算“家底”。伊朗在“核问题”上为何敢如此强硬,不怕美国的军事打击?伊朗人除了自信,他们的身后还站着一位巨人——有强大号召力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握有许多对付美国的“底牌”……  相似文献   

7.
斗栱     
本刊接到各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关于"斗栱"方面的问题,如:各个时代斗栱的特征及演变的情况如何?希望配合照片及图来讲解;斗栱结构有几种形式?在建筑上担负什么任务?希望绘图说明等等。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本刊的读者对我国古代建筑文物的学习,已从一般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到要求对内部结构的研究了,也只有深入地、具体地研究了古建筑的各种特征和优点,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建筑的优秀传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贯彻人民政府保护文物古建筑的政策法令。本文是我们请罗哲文同志就读者提出的"斗栱"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综合的简单的介绍,同时作为总的答覆。我们希望读者能多提类似的有关问题,以后将以同样的方式在本刊上做总的答覆。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其起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点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学习理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对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贯“横眉冷对千夫指”,因而获得毛泽东“硬骨头”的赞誉。他对凶狠残暴的当权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怕死亡的威胁,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决不后退一步。在特务暗杀杨杏佛以后,有的同事害怕了,不敢出席杨杏佛的葬礼,鲁迅不但去了,而且出门时连钥匙都没带,以示不准备活着回家的决心。他以他的笔作武器,写了很多文章,痛斥日本侵略者和德意法西斯;抨击蒋介石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卖国求荣;揭露某些无行文人和官僚政客的丑恶嘴脸,显露了他作为伟大思想家的精神锋芒。他同情民众,关心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心心相印。他积极营救革…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中山国建筑用陶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创造出多种建筑形式。在柱头和枋上装置斗和栱的结构,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斗栱的发展过程中,至迟在周初已有在柱上安置栌斗(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根据出土文物考查,西周时期铸的铜器"令簋"四足上方,即制出栌斗的形态。建筑中用斗出现于铜礼器的装饰或器体上,在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月,正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并把魔爪伸向参加过西安事变的三十八军。赵寿山将军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从容对敌。他坚持联共抗日爱国立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帮助下,折冲樽俎,刚柔并举,与蒋介石进行了一场尖锐剧烈的斗争。以身挡剑1941年1月上旬,蒋介石以委员长侍从室的名义突然给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发来电令:据查,三十八军内异党分子活动猖獗。下列人员均系共党嫌疑。其中上校以上者,一律送重庆受审;中校以下者,一律送洛阳劳…  相似文献   

12.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公然侵占我国东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义勇军等各派力量联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10余万次,牵制日军76万余人,消灭侵略者18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对于全国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更在于其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仍能不屈不挠、斗争到底,是"不怕困苦艰难奋斗  相似文献   

13.
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复杂的阶级、民族斗争。斗争的结果,新起的清王朝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次统一重新开始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产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  相似文献   

14.
正徐悲鸿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他画作上"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的诗句,表达了他对革命、对民主与和平的向往(《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第二天战线的文化斗争》,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北平和平解放时期,他牢记党的重托,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不怕威胁利诱,不顾个人的安危,坚守阵地,为党作出了卓越贡献。平津  相似文献   

15.
王钊 《中国钱币》2023,(2):59-62
<正>反假币斗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对敌经济、货币斗争的重要内容。1947年下半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重建中原解放区,当时中原地区流通货币种类复杂,居主要地位的法币贬值严重,造成解放区商品物资外流、人民利益受损。为恢复发展经济,建立解放区统一的货币市场,1947年12月至1949年1月,  相似文献   

16.
姜廷玉 《百年潮》2009,(11):70-75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大型红色革命电视剧《浴血坚持》再现了1934年至1937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反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坚持,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7.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不信邪,不怕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争取和平,发展国内建设.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邓小平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集中精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适时同各大国建立各种类型伙伴关系,从战略高度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实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高度重视在新世纪国际关系中软国力的竞争,使中国居于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它以图案纹饰新颖、色调柔和、色彩淡雅而名传于世。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它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斗彩瓷器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划纹饰轮廓线,然后入窑烧制,再于釉上填绘各种色彩,二次入炉烘烤而成,因此是釉上与釉  相似文献   

19.
《汉书·匈奴传》“斗入汉地”考王宗元,王传胜西汉占领河西后,置四郡,修长城,大量移民屯田,驻兵戍守。匈奴退出河西后,势力日益衰落,与汉之间的斗争日趋缓和,尤其是汉元帝时,以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阏氏,匈奴与汉的关系更加和好。但是匈奴在河西仍有一块领土“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论述了敦煌龙凤图像的来源,它们在其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蕴含的王权与教极斗争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