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正>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具有普遍社会影响的教育主张。面对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国力贫弱,社会各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一大批革命者、改良者选择献身教育救国,认为救中国的衰弱必以教育为急务,进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范源濂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前戴季陶的对日外交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前,戴季陶屡屡撰文,评析中日外交时局,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华行径、政策、手段和实质;大胆地提出一系列挽救时局的对日外交政策,即主张“联美制日”、“武力救国”、“殖产救国”,以及在中日平等、自由、互助基础上的“中日亲善”等。同时,戴氏对日外交方针又表现出异常消极软弱,曾影响孙中山谋求日本的援助;后继续延伸发展,直至影响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但是,反对日本侵略是五四前戴季陶对日外交观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思想是日臻成熟完善的。他最初主张“医学救国”,医人体魄,后认为要医人精神,而医人精神的最有效武器“当然要推文艺”。通过辛亥革命他感到“文艺救国”实在渺茫可叹,只有实际的革命战争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在革伞要依靠什么人问题上,鲁迅最初把希望寄托在“小资”身上,后又寄希望于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要前进”的知识青年,但最终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本文还分析了鲁迅思想曲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体育运动是通过西方教会学校和在华外侨由外国输入的。甲午战败后,就有人主张尚武救国,首先组织体育活动的是军事学校和教会学校。由于体育有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等作用,一时“体育救国”之说甚是流行,举行全运会自然成为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和“中华民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奋发复兴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5,(10):52-54
近代中国的体育运动是通过西方教会学校和在华外侨由外国输入的。甲午战败后,就有人主张尚武救国,首先组织体育活动的是军事学校和教会学校。由于体育有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等作用,一时“体育救国”之说甚是流行,举行全运会自然成为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和“中华民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奋发复兴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成千上万名学生纷纷罢课、抗议、游行、演讲。各地学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救国义勇军、看护训练班等进行抗日救亡工作。但此时的蒋介石政府却死抱着不抵抗主义,宣传“忍辱含愤”、“逆来顺受”的主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青年学生更是义愤填膺,各地学生推派代表结队赴南京请愿。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是广东首座培养工业人才的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甲工”学生在刘尔崧(1899—1927)、阮啸仙(1897—1935)、周其鉴(1897—1928)[1]、张善铭(1900—1928)[2]等学生领袖的率领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业救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及八小时工作制,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甲工”由此享有“红色甲工”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在民族苦难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之士从各种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自东汉传人并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无疑也成为众多志士仁人们寻求的目标,其卓有成就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作为康梁同时代的先进人物,黄遵宪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作中展现了“排佛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又集中在其作中的两处,一是《日本国志》中的《民俗志四?佛教》;二是五言长诗《锡兰岛卧佛》。由于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该思想,因此也往往容易被研究们所忽视。笔试从上述两处对黄遵宪的排佛思想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正>泰州学派师承“阳明心学”,从“格物致知”出发,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将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列,视大众衣食住行、自然欲求为“圣人之道”,倡导建立“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由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平等性,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学说甫一问世,即为士农工商各阶层广泛接受,吸引一批儒士名臣追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七·七事变”60周年,也是以抗日救国而名闻中外的“七君子”光荣出狱60周年。有关“七君子事件”以及由宋庆龄发起的“救国入狱运动”,曾震惊中外。当时有某些难以说清的史实,如今已获得解答。重温这一段抗日救国气壮山河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大有神益。蓬勃高涨的抗日救国运动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寇在三、四个月中即袭占东北三省;1932年的“/\·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日寇得寸进尺侵略热河及察哈尔北部,到1935年日寇入侵华北,成立冀东傀儡政权——短短几年里,祖国大好河山…  相似文献   

11.
远离政治却又忧国忧民 曹聚仁常说自己要远离政治,可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中国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上海、武汉、天津、北平等大城市先后成立各界救国 会。1936年5月,各地救国会代 表在上海集会,于当月31日成立 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声 明,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曹聚仁参加 了这次集会,并被选为常务委员。 在这次集会上,曹聚仁慷慨 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 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 了。” 曹聚仁加入…  相似文献   

12.
叶晔 《文史春秋》2023,(5):24-28
2023年是五四运动104周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北大教职会书记马叙伦投身推动北京学生运动;蓝公武以《国民公报》为阵地撰文宣扬“民众政治”,抨击反动当局;闻一多融入新文化运动潮流,“艺术救国”;史良领导女师护校运动,维护女子教育权利……他们勇当先锋,作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五四运动,通过抗争和奋斗,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开启了一个伟大的觉醒年代。  相似文献   

13.
杨瀚 《纵横》2010,(12):32-36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武力扣留了正在西安视察、部署,要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同时提出救国八项主张,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实行民主,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状元经理”,人们便会想到主张实业救国并创办大生纱厂等实体企业的南通张謇,殊不知苏州也有一位“状元经理”陆润庠,他是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状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家乡苏州创办苏纶纱厂。陆润庠博学多才,精于医学、书法,是光绪、宣统两朝帝师,他创办的苏纶纱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航空救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倡导的理念,因为他认识到“飞机将是未来战争决胜的武器”。他在1920年重建大元帅府时,专门设立了航空局,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5年逝世,他始终未能亲眼见到“航空救国”理想在自己国家实现。孙中山先生没有料到,在他辞世13年后,“航空救国”竟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全民族的热烈响应和大规模的践行。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身边的前共产党人、“中央非常委员会”重要成员黎天才曾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章分析了黎天才引人注目的原因,简要介绍了黎天才的一生及其与张良的关系,记述了黎天才同北方两个秘密组织的渊源,考证了西安事变前黎天才与罗章龙在青岛的会晤,剖析了“兵谏”前后黎天才的重要作用(执笔“救国八项主张”等)及与张学良的默契配合。  相似文献   

17.
徐特立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走过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从清末戊戌变法起,先是信奉康梁维新救国,继而拥护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随后又主张从教育救国着手,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满怀爱国、救国的热情,吸取  相似文献   

18.
一随着北洋军阀的垮台,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因地盘分配不均所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控制中央政府的蒋介石集团,为达到消灭异己,“一统天下”的目的,匆忙于1928年6月提出了裁兵建议,主张召开编遣会议以整编全国军队。为迎合蒋介石的裁兵计划,宋子文于是月20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全国经济会议,提出了一个《克期裁兵从事建设案》,以所谓的全年财政收入不能支付军费开支为理由,主张“重行整定军制,大加裁汰”,“以苏民生”,胁迫各实力派接受裁兵建议。蒋介石更是紧锣密鼓,7月5日他同时致电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强调“今日非裁兵无以救国”,  相似文献   

19.
现据1936年10月13、15两天《太原日报》刊登的有关“牺盟会”成立经过和“牺盟会”的简章、宣言、工作纲领等文件,将有关情况介绍于后: 山西主张公道团农村干部人员,于“九.一八”五周年纪念 时,鉴于国是日非,亟应设法挽救,兹为铲除汉奸,武装抗敌, 纪念国耻,牺牲救国起见,特发起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联合 各方筹备一切,并于前日下午一时,假国民师范学校大礼堂, 召集工商妇女各界代表百余人举行了筹备大会,推举宋时昌 (即宋劭文)为临时主席,宣布开会后,首由白玉堂报告筹备经 过,继由主席报告该会宗旨,并椎定…  相似文献   

20.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1,16(4):37-41
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