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经验事实审时度势,在深一层次上强化了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出发,以现实主义实力论、地缘政治学和势力均衡观来通观审视,力求构建一种美国主导下稳定的世界秩序——“美国治下的和平”。基辛格的外交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机智与魄力。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个人阅历化合成为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和敏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6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 ,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对美、对苏政策进一步嬗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史学界、文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予以关注。虽然时代相隔并不遥远 ,但以讹传讹 ,谬误不少。为提倡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呼吁治史的严肃性 ,本文就毛泽东“五二○”声明的起草和发表以及周恩来何时获悉中国恢复联大的合法席位等两个问题作一考证 ,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3.
Pan Jingguo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的国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同印度建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先谈判后建交的外交原则,还赋予了"一边倒"更丰富的内涵,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James Livingston 《外交史》2001,25(2):251-274
6.
凡尔赛格局中,法西斯意大利既非“有”的国家,也非“无”的国家,而是介乎“有”与“无”之间的中间力量。意大利最后盟随德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既定方针,而是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或主动、或被动的外交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重评耆英的外交活动及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耆英被人们认定为投降派,所办外交被称为投降外交。其实,耆英在海关税则、禁烟、收回舟山诸问题的交涉中,都为中国之利权殚心竭虑。仅粤海关税收的实际增幅就达50%左右。耆英主持外交的最大贡献,是在中外之间维持了数年和平相安的局面。至于所失之主权,乃源于时代之局限。耆英“诚信守约”的根本目的是限制列强,维护中国权益。“一视同仁”主张的实质是平等开放,“与外人平等交往”是当时乃至之后的十余年间最为开明和进步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清廷各级外交人员出国后,认知、认同、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外交观念及其礼仪惯例,并开始了逐渐与其接轨的近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出现一些礼仪对接中的错位现象.出于外交的需要,清廷初步确定了清国的国旗、国歌.这一时期清廷外交理念及外交活动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功不可没.但中国在政治上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惨重的,其教训也同样是不可忘记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史孝山《出师颂》是一篇著名的文赋,曾被收入南朝梁太子萧统辑录的《文选》中。故宫博物院新近购藏的隋贤章草书《出师颂》(又称绍兴本《出师颂》)。是现存最早的书写此文的墨迹。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出师颂》一文的创作主旨、征引典故的含义,考辨其作者的身份。并综合历代关于此文的抄本、刻本和拓本,对隋贤书《出师颂》进行文字校勘,以期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绍兴本的书写时代及其与其他传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在美国看来,法国承认中国不仅影响其遏制中国的战略前景,而且严重损害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实际利益。为了阻止中法建交,美国采取了三项措施:阻止法国同中国建交;压迫台湾不主动同法国断交;胁迫其他盟国不追随法国的行动。美国的这些举措,虽然在局部上取得了一时的成效,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抵挡中法建交在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不可能实现其企图阻止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目标。中法建交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美国从遏制战略出发制定的阻挠中法建交的政策,自然无法避免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17.
汉晋至元代是云南古代地方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其中汉晋时期是云南史学的萌起时期 ,开始出现了专门记载云南地方历史的、带有方志特点的史著 ;南诏大理国时期 (即唐宋时期 )为云南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地方志史书的编撰趋于成熟 ,史籍体例日趋丰富 ,信史特征更加明显。元代为云南古代早期史学的成熟期 ,云南地方史学的编撰直追中原内地的发展水平。而且云南古代史学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what it might mean to hold age as an analytic len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on women workers, in particular women teachers. Our study serves as a springboard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what these new narratives might look like, and what they might reveal, or, moreover, what work they might do. In constructing an account of a woman physical educationist whose work traversed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 show how age could be seen to be functioning in the institutional spaces of South Australian education. While we do not suggest that specific details of this account are representative of women's work in education, let alone women's work more broadly, we do argue that it draws together and brings to the surface a range of general discourses that serve as a context for how we understand the ways women inhabited and shaped their work. Our account serves as an illustration of what happens to narratives when age is on the agenda, suggesting a more sustained interrogation of how a historical sense of women's positioning in work is deepened by a serious sensitivity to the ‘age function’. This is a necessary and, we feel, timely gesture, because of the way that the category of age in women's historical studies–where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scourses such as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feminism, citizenship and sexuality is considered–is little more than an absent presence, at best lying in the background, obscured from view and yet always demanding its own appearance.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