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近代安徽,就族田的田产经营而言,出租给外姓中、贫农耕种是主要经营方式;地租形态主要是实物地租,且租率较一般私田低;大部分欠租是在催缴过程中通过协商解决.就族田的地租经营而言,宗族通过放贷、购田和投资工商业实现地租的增值;宗族放贷地租的利率大大低于一般私人放贷;族田地租向近代工商业转化已渐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近代安徽族田收支管理研究——从"十家管公九家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龙 《安徽史学》2008,4(2):104-115
近代安徽宗族为了加强对族田收支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资产提出较高要求,把一些族中富人推上管理岗位,同时刨设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程序,使管理者很难有舞弊的机会.舞弊可能存在,并且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会增加,但认为贪污使管公产者致富,是把特除时期的现象放大、夸大通过舞弊致富的可能性和忽视富者管理的历史继承性,混淆了族田收支管理中的常态和非常态.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苏南,随着族田规模的增加,其功能从祭祀开始向赡族、助学等逐步展开,直至发展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当族田规模减小时,从社会公益事业渐次向祭祀缩减。祭祀是族田的基本功能。族田的主要功能也随着规模的增加发生变化,先以祭祀为主逐渐转向以赡族为主;随着规模的减小,赡族的主要功能地位又让位于祭祀。不同宗族族田的功能增减、主次功能转变应达到的族田规模可能有别,但是变化的趋势是确定的。族田功能随着规模增减所发生的有规律变动,是苏南人尊祖敬宗观念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大陆学看来,家族是自宋明以来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体系,认为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敬宗收族,人们实际用来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宗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到收族的目的。而且认为所有  相似文献   

5.
安徽文化人物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区域人文地理学视角考察,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数量、密度和自然地理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人物分布中心呈现由皖南山区向沿江平原转移的重大变化。深入研究其地理分布与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安徽近代文化人物分布与地域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文化发展和人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安徽近代教育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近代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着安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政治极为动乱,历届统治者又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因此,安徽近代教育十分落后,智力资源异常贫乏,影响制约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对安徽近代教育事业,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需要作定量研究。本文主要依据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有关统计资料,对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概述。 一  相似文献   

7.
越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由于其种别繁多,分布又广,故后世统称“百越”。活动在东南沿海包括今浙江、江苏及安徽一部分地区的吴越(或称于越族)即是其中的一支。由于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各支越族在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图腾崇拜等方面都有不同。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的各个氏族中,几乎都存在过图腾崇拜。那么生活在江浙地区的于越族崇拜的图腾是什么呢?古代的注释家以及不少近代的学者都认为是蛇。但是,具体地分析这种观点赖以存在的根据,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确凿。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年来相关学术研究更是成绩斐然,并出现了一批新的学科热点问题。本文从众多学术成果中选取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金融、农业种植结构变迁和族田等学者们关注、争论较多,角度较新颖的四个方面,展开简要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王鹤鸣同志长期从事学术研究,颇多建树,安徽近代经济尤为其所长。继写成《安徽近代经济探讨》(中国展望出版社1937年12月出版)之后,最近与青年学者施立业合作又撰写了一本学术专著《安徽近代经济轨迹》(以下简称《轨迹》)。  相似文献   

10.
“当代安徽是昨天安徽的继续”,这是王鹤鸣同志的近著《安徽近代经济探讨》一书第一章的章名;也可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省情的一个重要角度。尽管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现代安徽经济与近代安徽经济有着根本的差别,但是只要我们不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扎扎实实地对安徽现实经济问题作系统的考察,那么无论是进行总量分  相似文献   

1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2,(1):94-104
山东青州邢氏原是务农的家族,在邢玠科举成功为官之后,转型为官宦之家,成为地方望族。从万历时的邢玠开始,到崇祯时的邢彤庭,邢氏从事宗族建设,制定并实践各种宗族制度,宗族乡约化、组织化。邢氏受到宋代程颐、程灏的宗会思想很大影响,通过"宗会"复兴"宗法"。这是宋以后宗族组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往的宗族研究重视不够。邢氏也编修了族谱,有家庙或者家堂,将御赐的祭田作为族田,还设置了宗学、义仓,族长实际上就是宗正。邢玠受到苏洵苏氏谱法以及睦族主张的影响较大,邢氏族谱着眼于睦族,收录大量宗族制度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面貌大为改观,成为重要的民间文献。晚明不仅再造宗族,也再造了族谱,完成了中国近世宗族与族谱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著,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族的研究引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学者的重视,客家宗族研究形成高潮,人类学者关注当代宗族.当代宗族复兴的研究方面,宗族与乡村自治的探讨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6,8(1):36-43
山西洪洞韩氏由河南安阳移居,系宋代丞相韩琦的后裔.至明朝成化年间户部尚书韩文时该族兴盛,产生了一批士大夫.韩氏家谱始修于韩文,此后不断续修.今存清代洪洞韩氏家谱记载表明,洪洞韩氏是典型的因科举成功而强盛的宗族,这个士大夫类型的宗族承载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力量,也有必要的经济保障.洪洞韩氏因为科举与仕宦的成就盛于明代,清代有所衰落.但是就家族制度而言,洪洞韩氏在明清时期逐渐强化,清代比较明显.洪洞韩氏对当地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数量及反映的谱名与地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存元人文集中所存族谱序跋数量重新统计,考订出现存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总计233篇,反映的族谱总数是222种。谱名中普遍使用的名称依次是族谱115种、家谱35种、世谱27种,以“族谱”最为流行。族谱反映的地区分布,前6名依次为江西80种、浙江37种、江苏13种,安徽12种、河北10种。元代“族谱”一词的流行和江西地区修谱盛行表明了特定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人追求通过修谱与祠祭表达祖先崇拜和宗族共同体的意识。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据祭祖地点,可以划分为墓祭、家祭、祠祭。娄坚《徐氏宗谱序》分析了明代江南故家大族与谱牒不盛的问题,认为吴人不能聚族在于习俗的鄙、奢所造成的,强调通过宗族建设移风易俗。明代族谱更加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苏州士大夫发扬光大了宋代范仲淹设置义田、义庄的传统,以此赡族进行宗族建设,官府倡导并保护义田与义庄,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宗族形态的特色。明代苏州处于宗族组织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马新  齐涛 《史学集刊》2012,(4):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古宗族势力发展的顶点,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各王朝在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必须借助于宗族与士族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都与异己的宗族与士族势力进行着强力的较量,并开始清理宗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其宗族政策而言,魏晋以依托为主,南北朝以收拢为主;收拢之力度南不如北。至隋唐时期,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在隋唐宗族政策的冲击下,中古宗族的政治与军事功能逐渐消退,经济互助功能以及血缘凝聚力的效能与影响明显逊于前代,宗族威权发生蜕变,开始了向近古新型宗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贵池傩戏盛演不衰,它以"社"为组织单元,由"社"下的傩神会承办,实质上由宗族势力举办,宗族不仅为傩戏的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对傩戏起了强大的组织与保护作用,使傩戏得以传承不缀;同时宗族势力又限制并束缚了贵池傩戏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古朴的原初形态;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清时期断代性综合研究以及闽粤、长江中游(鄂湘赣)、江南(江浙皖)、北方(晋冀鲁豫陕)的地域性宗族研究,展示出明清时期宗族组织普及的时间差与区域分布,地域性宗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最有挑战性的是华北宗族研究,北方宗族形态的特色日渐清晰。受到乡约保甲的深刻影响,明代宗族乡约化,清代宗族受保甲影响出现族正,在闽台地区深入基层社会。宗族研究不应忽略族学、书院等地方文化内容。宗族的形成发展也与移民、开发联系在一起,祖先传说的故事结合地方社会才能深刻理解。解析祖先故事成为宗族研究的重要途径,族谱世系的早期部分也焕发出新的资料价值。田野调查与改变解读史料的方式在宗族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