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轶峰先生新近出版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评,力图从真正的"本土"视角出发,呈现和阐释中国文明、文化、社会共同体的结构模式与演进历程,提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样一个统摄性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大历史"的活力和魅力。此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于"大历史"的关注和兴趣,推动对于中国历史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研究一贯有使命感。目前,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方兴未艾,其中明清妇女研究成为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拟结合对西方学界的明清妇女史研究经典论著文献分析,从美国明清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晚期帝制中国”概念框架下的明清妇女史研究、明清妇女的主体性、性形态与妇女文化研究,以及寡妇贞节与美德研究等方面介绍美国的明清妇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着重探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有关论述。因美国学界的明清妇女史作品包罗万象,本文择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秉键 《清史研究》2004,(4):94-111
绅士是明清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它以功名、职衔为标识 ,凭借其所占据的各种资源优势 ,在官场与民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转进转出 ,不但主宰着广大村民的社会生活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地方政局 ,并构成“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① ,以致一些社会学家称中国为“士绅之国”② 。 2 0世纪 40年代以来 ,日本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绅士进行了考察 ,绅士问题一度成为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大热点。 1 974年 ,《东洋史研究》特别刊行了“明清时代的乡绅”专号 ③ ;1 975年 ,在日本历史科学协会第九次大会上 ,又以“明清史研究中的乡绅论”…  相似文献   

4.
郝秉键 《清史研究》2007,(2):103-119
绅士是明清时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它不仅具有人们所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享有特殊的生活方式,而且“踞于无数的平民以及所谓‘贱民’之上,支配着中国民间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扮演着“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绅士的特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先已介绍了日本学界的明清绅士研究情况①,兹再将西方学界的明清绅士“绅士论”赘述于此。一西方学术界对明清绅士的考察大体经历了一个由一般性、附带性介绍到专门性、系统性研究的演化过程。早在16、17世纪,随着西…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化研究当包括从政制精神、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生态四重维度,对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共同体公共权力设置与运作情况的考察。明清时代的中国,在社会生活与经济结构乃至文化风气各领域都发生深刻变迁的同时,政治文化之主导方面仍沿着帝制体系传统轨道推演。明清时代中国社会形态的突出特征,正是商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由度的增强以及庶民文化的发达趋势与中央集权的君主—官僚—贵族体制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种自洽格局。这种自洽格局显示出帝制农商社会在商品经济繁荣情况下继续延伸的潜能。19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冲突,不是处于同一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两个社会的相遇,而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过程中的文明体系在亚洲大陆时空格局中的交汇。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商业总体趋于发达,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体制的重要基础,其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皆为社会体制与文化所承认。帝制体系在明清商业发展中逐渐调适,由一定程度的限制,转为放任,甚至鼓励,直到实现与商业繁荣之间相互需求、支撑的结构,国家参与商业的程度也趋于加深。帝制体系与商业繁荣间的基本契合,提供了明清商业一定程度发展的条件,扩展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也强化了帝制体制的经济基础。明清商人也在这种环境中与帝制体系交融,呈现为绅、商、地主三位一体的精英人群,构成社会支配阶层演变的一个侧面。此种契合关系的另一面,是商业较大幅度地被纳入帝制体系控制范围,市场经济难以充分自由地演变,商人也在此环境中异化为帝制体系的社会基础。明清商业与帝制体制契合发展的复杂局面,与一般所说的早期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虽有若干相似处,但总体上并未进入同一社会演变轨道。  相似文献   

7.
赵启斌 《收藏家》2004,(7):17-21
明清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此一时期的山水画,作为明清绘画的主轴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代山水画是明代山水画的持续,并没有因明清易鼎而发生断裂和衰退,相反,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产生了山水画史上的又一高峰,由清初的辉煌而历经中期、晚期的发展变化,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清(1840年以前)地域社会八十年代以来:“地域社会”论在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社会经济史学会编纂的《社会经济史学的课题与展望》一书,就是对这一研究动向的整理和反映。其中、与明清史有关的研究成果有:岸本美绪的《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变化》、川胜守的《明清农业史》、山田贤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化》等。较之古典的经济史、这些研究侧重于从社会史方面来分析探讨,十分引人注目。1992年,这方面的研究继有进展。森正夫编的《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一书(名大出版会),尝试由实地调…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代,会馆的出现、发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并随着明清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不断变更着自己的社会功能。于是,对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的研究便不无意义。 一、会馆制度的界定 以往研究会馆的学者,或把会馆看作是商工业者的行会,或把会馆看作是一种同乡组织。后者几乎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如“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即便出身贵族也必须经过乡论和中正的“品藻”,获得“乡品二品”后才能成为官僚,进入清流官序。六朝史料中另有“二品才堪”现象,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二品才堪”并没有获得乡品二品,它反映出皇帝权力无法干涉“乡品二品”的授予这一历史事实。门阀贵族的存在反映出六朝与秦汉、宋元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性,而六朝贵族体制源于地方乡里社会,则是其与重视血缘的欧洲和日本贵族制迥异之处。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社会结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轴,与此同时,六朝贵族制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演进中去发现那些被皇权相对化的事物,从而客观、全面地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11.
吴玉清 《清史研究》2002,(1):116-124
一、总论第九届国际清史研讨会综述 任万平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6“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综述 牛贯杰 阚红柳 清史研究 2000:3专家简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清史研究 2000:1《清通鉴》出版座谈会综述 刘仲华 清史研究 2000:1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王思治 光明日报 2000.9.29清代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李世愉 史学集刊 2000:4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蔡克骄 复旦学报 2000:1范文澜对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卓识 陈其泰 浙江学刊 2000:6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 高翔 中国社会科学 2000:4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  相似文献   

12.
与“长期停滞论”的说法相反,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举例来说,明清时期的500年间,中国耕地的拓展可能与前2000年的成绩约略相当;而人口约近三倍的增加,显示出经济尚有超出一般土地开垦之外高水平发展的一面,因而受到当代学者的特别关注。早在公元前200年国家初次统一前后,中国经济已有相当的进步,农业进入精耕细作,成为一种市场经济,空前统一的秦、汉国家又拥有接近明清时代的版图,这就很容易使人误解,在其后的200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并无什么进步可言,走的是一个“长期停滞”的“不正常”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中国自专制体制的帝制国家产生后,不断地克服来自内外的异己力量诸如宦官、外戚、相臣、王府和藩镇等因素的同时,逐渐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增强中央控制能力,并通过不断完善的地方官僚系统这一中介,达至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这种趋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清(1840年以前)近年的清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具有固定结构特征的“共同体”的考察,而是注重探究社会集团的产生、衰亡及其流动变化。由此着眼,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岸本美绪先生就曾提出:“在咱由’社会里,秩序如何成为可能呢?”(岸本美绪《“市民社会”论与中国》,历史评论))527)换言之,在实现高度社会流动的传统中国社会,秩序形成的系统以及稳定组合的要素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原有结构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将以此为基准,对去年发表的众多研究论著展开述评。在法制史方面,寺田洁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清史研究领域以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特性为视点,以地域社会论为中心的研究十分流行,这方面过去已有很多的论述。笔者这一代虽然不曾亲临其境,但的确有过摆脱阶级斗争论或乡绅论束缚的社会史研究,它就像强劲的新上市股一样被关注过。近年,又开始盛行以边疆为中心的论述大历史的倾向,恐怕也有它的理由。目前“地域社会论”与其批评的正反两方合而为一,正在形成曾经被视作“边缘”的又被提升到“中心”位置的新趋势。这无疑受到了上述风潮的影响,也是2007年明清史学界给人的强烈印象。  相似文献   

16.
一、清代 1996年7月,在中津川举行了明清史夏季研讨会,讨论主题是“中国清代后期的地域社会”。自1981年的专题讨论会提出“地域社会的视角”以来,至今已过去了十五年,“地域社会论”仍然成为本次夏季研讨会的主题,而且参与者达到100人之多,可见“地域社会”的视角已经成为当前明清史研究的主流。此次研讨会讨论了森正夫提出的“地域社会”论的所有课题和问题,虽然未能全部解决,但作为总括中国史研究现状和课题丛书的一环,是森正夫主编的《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4》)一书的出版。在该书《总论》中,森正夫…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19—20日,“明清帝国的建构与中国西南土著社会的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两天时间里,先后有22位专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此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的主题在于总结、评论由香港研资局资助的“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演变”研究项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蒋超 《岭南文史》2008,(1):59-60
历史上,基督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明清时期是第三次传入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新教,都把目光锁定到中国,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来渗透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们除了布道宣传以外,更多地利用其他手段开展宣教活动,其中教会教育是一种主要方式。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潮汐相共,是中西文化最早碰撞的前沿。这与明清时期传教士的东来和随之而兴的教会学校有重要关系。对此,有论者指出:“教会的教育事业是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明清时期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宗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这一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情况,学术界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嫌薄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汉学界的关注;而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心的位置。明清中国各地区中,城乡工业最发达之地,非江南莫属,苏州又是江南的经济中心以及城镇网络核心;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经济文化最辉煌、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以及欧洲殖民主义的崛起,给中国和世界文化文明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探讨明清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明清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