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工的贡献令人景仰,华工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而华工的出现,则是国弱的体现。从1914年8月开始至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战场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战争初期属于协约国的英、法、俄频频失利,人员伤亡严重,前线和后方有生力量告急,他们遂向中国请求支援。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应这些国家的要求,以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曾被西方称为“文明之战”,战争结束已逾一百年,仍有不少人觉得欧洲战场与中国相距甚远,与中国无多大关系。实际上,一战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息息相关。英国、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成员分别从中国招募了近30万劳工远赴欧洲战场,实际上获得了北洋政府的保障与支持。为了收复被德国和日本侵占的青岛,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体系中。虽然华工参与了一战,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近些年,随着学界对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留存实物展开深入研究,华工对一战的贡献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4.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韩复榘(1891-1938,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后投靠蒋介石,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抗战中,亲自在一线指挥,发动对日多次战役,后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因其不战而弃守济南被蒋介石诱杀。——编注)的夫人高艺珍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高步瀛的侄女。高步瀛原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鲁迅曾与他同在社会教育司共事,时任佥事,为其  相似文献   

6.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潇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142-14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变法国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约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欧洲支援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余万中国劳工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法国社会。李石曾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旅法华工进行教育、保护,提高了华工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由于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海外华侨将投资目光转向了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垦殖事业。他们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捐助或投资国内的垦殖业,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安置难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批旅居南洋一带的侨胞为躲避战乱纷纷撤退回国。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侨垦区与归侨村安置难侨,解决他们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困难。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动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业的发展具有吸引外资与安置归国难侨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此间中央政府侨务工作重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梁珊 《沧桑》2012,(4):37-39,6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伤亡带来的劳动力匮乏,约14万华工被廉价雇往法国,参与生产甚至作战。华工在驻法期间,基督教青年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娱乐与教育等方面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安抚了他们在文化差异、艰苦环境下所受的)中击,以及与当地社会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企业加强了在中国寻求铁矿开采权的活动,其中大仓组希望将江苏凤凰山铁矿据为己有。中日围绕凤凰山铁矿进行了为时三年多的交涉,其间中国方面交涉重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来回多次转移,体现出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环境下,中央与地方围绕地方利权问题的利益博弈情形。交涉过程中,北洋政府农商部、陆军部与地方的督军、士绅以及英美驻华公使先后参与其事,影响并决定交涉进程,凸显出中国近代外交影响因素的多重性与交涉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论文梳理了二战时期伊拉克海员华工的基本情况与国民政府对工潮案的处理过程。1942年5月,驻伊拉克英军招募一批滞留印度的中国海员赴伊拉克为内河运输队工作,华工到后不久却因待遇差等原因而爆发工潮。国民政府与英军展开交涉,焦点为涉事华工应否受军事法庭审判。经过协商,由中方外派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开创了中国向他国派出法庭审判本国华侨的先河。中国法官并未使用军事法,而是以普通刑法审判华工,量刑较轻。此后,国民政府继续为改善华工工作与生活条件等问题与英军展开交涉,以保护华侨权益。伊拉克海员华工是战时海外华侨特别是华工生活的缩影,此案的处理体现了战时国民政府处理侨务的特点及境外司法审判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中国的民航事业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迅猛发展。相比之下,在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旧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却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便开始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当时的北洋政府很担心外国的民用航空线伸展到我国境内,而在中国尚没有民用航空的情况下,是很难拒绝外国航线伸进来的。这不仅有损国家主权,而且会使军阀官僚们丧失培植势力、捞取钱财的大好机会。鉴于南苑航空学校已有两期毕业生,中国已经有了80多名飞行员,于是北洋政府决定自办民用航空。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大批华工进入美洲,达10多万人之众,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猪仔”身份被骗去的。他们在那里充当苦力,干的是白人不愿干的活,遭受非人的待遇,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低于白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10万华工队伍为美国西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以修建铁路、开垦荒地等方面的卓著贡献载人史册。  相似文献   

15.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在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民国时期,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虽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便开始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当时的北洋政府很担心外国的民用航空线伸展到我国境内,而在中国尚没有民用航空的情况下,是很难拒绝外国航线伸进来的。这不仅有  相似文献   

17.
正波普林格市位于比利时王国的西部,与法国毗邻,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反侵略的一方参战,并派出14万劳工来到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战地后勤工作。为拯救异国民众的生命,中国山东省的13名华工,告别自己的亲人和故土,于1917年春经过长途跋涉,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比利时国土。他们被安排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伊普尔、  相似文献   

18.
赖晨 《文史月刊》2014,(11):19-22
抗日战争期间,受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从南洋回国参加空军的华侨青年不乏其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印尼华侨吕天龙、梁添成、陈镇和、刘盛芳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天龙:台儿庄空战英雄1910年吕天龙出生于南洋产锡最丰富的邦加岛。父亲吕云山原籍广西陆川,20岁时被"卖猪"的华工贩子骗到南洋,在印尼邦加岛锡矿做工,直至40岁才结婚成家,后经营小规模的胡椒园,  相似文献   

19.
本在系统发掘与研究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档案及相关劳工证词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战后美日遣返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的政策及事件始末;并首次以国内的新史料对赴日华工战后的主要遗留问题,如被掳至日本的华工人数、美日战后遣返华工数、赴日华工死亡人数等重要数据,以及赴日华工的“工资”与赔偿问题等,作了进一步澄清和考证。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末,波兰贵族共和国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和灭亡后,波兰人民经历了123年的亡国生活,备受民族压迫的痛苦,终于在1918年11月恢复了独立,重建了国家。是什么原因促成波兰国家的重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归功于英法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奥同盟国的胜利。波兰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则把波兰国家的重建归功于毕苏茨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抹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波兰国家重建的作用。本文试图阐明帝国主义交战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波兰问题的态度和十月革命对波兰国家重建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