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窑的产生与发展,对于陶器的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陶窑的研究对于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制陶工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陶窑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陶窑的演变以及湘西北鄂西南、鄂西北豫西南两个区域的陶窑进行纵向演变分析以及横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70年来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并在近70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历史土地垦殖与林草地变迁过程、历史LUCC数量重建和历史LUCC空间重建等3个方面,简要回顾了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其由定性、半定量研究走向\"三定\"(定时、定量、定位)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孙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下的产物。绵延几千里的长江防线,分别以上游的江陵,中游的武昌和下游的建业为中心,划分为三个防区。每个防区内部,又有若干重要的防御据点,这些防御据点,往往驻扎了为数不少的防卫部队,并且,孙吴还常派遣大将镇守。长江防线的构筑,使孙吴在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于曹魏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了数十年割据局面。但它的存在,也促成了江东君臣偏安一隅的心理,使他们降低了必要的警惕性,这也是孙吴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成鹏 《黑龙江史志》2013,(19):45-45
北五湖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上起了重要的水柜作用,使运河保持畅通以达到漕粮北运,维系了明清京师的命脉。但是北五湖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亡。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的对历史时期北五湖的研究从历史地理角度略作其形成变迁的介绍和评述,并试图找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索该领域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陈林 《黑龙江史志》2013,(13):324-324
上海的出版业发展较早,但在沦陷时期(1937年11月——1945年8月)上海出版业却表现出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特点:一是书籍的出版量越来越少;二是期刊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沦陷时期的这种变化对当时历史研究的表现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和钻孔孢粉资料等,对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战国初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武帝后期,气温下降,气候温凉,极端寒冷事件不断出现;约从公元前100年始,气温明显回升,至公元初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复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公元之初的新莽政权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降温过程大致持续到东汉明帝时期;之后至东汉中后期,气候暖湿,尤其是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汉后期,气候再度出现了幅度不大的波动,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降温的开始。此间气候虽屡有起伏,但总体而言,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仍以暖湿为主,气温略高于今,或与现今差别不大。在干湿状况方面,具有干湿相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8.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认为中原文化自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时对南方大力扩张,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发展到顶峰,在殷墟文化一期阶段后退缩。作者提出,中原力量的南进与中原青铜器铸造量在峰值上完全不一致,为众多学者所强调的商人南进掠铜论的观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中,在内蒙古地区地质学、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变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以及考古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修复和描述了内蒙古陆地形成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蒙古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过程,并探索其驱动机制与因素,从而为正确把握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轨迹提供科学依据。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基本上被游牧民族所占据,达到了一种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清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高潮,耕地面积急速扩展而草场面积日益退缩,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遭遇空前的破坏,沙漠化和草原退化急速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了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开垦草原、毁林开荒)的驱动因子主要有人口因素、经济利益和政府决策等三个方面,而且每一次大规模开荒时期三者往往相辅相成,促成新一轮的开荒高潮。  相似文献   

10.
方宏 《炎黄春秋》2001,(5):69-69
红军时期 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抗日战争时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解放战争时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建国初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旅游社国内观光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目的地类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长三角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门户型以及出口型;通过对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见,长三角目的地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历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如何对新时期做出科学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首要问题。理论界对新时期的概念、新时期的上下限、历史阶段的具体划分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架构中国特色的历史分期理论体系,对中国史学乃至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对新时期的历史做出阶段性的划分,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要把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现出来,还要进行认真的、大量的理论和史料准备,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就现有的考古资料对渭河流域的史前石斧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梳理其形制的演变,并就石斧的用途和社会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射阳湖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阳湖历史上曾是江苏境内著名的大湖。历史时期,湖区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淡水湖泊—沼泽性湖泊—平原沼泽的演变模式。春秋以前,本区是里下河浅水海湾的一部分;春秋至唐代,本区由古泻湖逐步演变为淡水湖;南宋以来,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大量泥沙进入本区,湖区淤积迅速,成为沼泽性湖泊,加之人类开发活动的深刻影响,射阳湖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时期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的第一个适宜期。大溪文化开始时正处于大暖期的鼎盛时期 ,此时温热多雨。从大溪中期偏晚阶段开始 ,气候转冷 ,洪水位升高 ,江汉湖群扩张 ;到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出现冷锋 ,并出现较高洪水位 ,云梦泽基本形成。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气候重新变暖 ,降水增加 ,洪水位降低 ,湖群萎缩。从石家河文化中期偏晚开始 ,气候又开始恶化 ,气温下降 ,洪水频发 ,同时云梦泽再次扩张。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与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很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江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学通常是利用地理要素进行海岸线变迁研究,但大量考古遗址的发现为海岸线变迁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运用地理学和考古学交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史前长江口南岸岸线的变迁,得出了距今7000年以来海岸线缓慢东扩,但基本稳定等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江南文化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特定空间、特定时间内,一些特定的群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生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其墓前发表的著名演说中指出,马克思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下发现了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我们现在讲江南文化,实际上是讲的江南文明。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下面的一个亚文明,是江南特定范围内从古到今所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20.
从盘龙城城址、宫展、贵州墓葬的存在及化面貌的性质来看,其为南方土方国的可能性不大,应是商人南下所建直系方国的都邑所在。作为商人在南土的区域统治中心,其作用应该说是多方面的,相比而言,盘龙城对商王朝来说,经济上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一方面为商王朝在南方收取贡赋及各类物质,以保障商王室及其他贵族的生活需要和国家机构的运转;另一方面重点开采、收集南方的铜矿资源并由此转运北上,以满足商王朝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广泛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