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朱子大全》有关最重要的资料入手来分析朱熹撰写《通鉴纲目》的过程,认为朱熹至少于乾道六年开始着手撰写《通鉴纲目》,乾道八年完成“凡例”并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序》,淳熙七年之前完成《通鉴纲目》初稿,以后陆续修改到绍熙年间。朱熹撰写《通鉴纲目》曾得到蔡季通等人的协助,但主要工作则是他自己完成的。然而,朱熹未能将《通鉴纲目》最终修改完毕  相似文献   

2.
针对二轮志书纲目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纲目设计的基本类型,提出纲目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杜育和 《新疆地方志》2012,(4):36-37,40
设计年鉴纲目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设计年鉴纲目要把握年鉴的地方性、综合性、系统性、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属性,并在纲目中突出年鉴条目“全”、“新”、“特”、“实”、“精”的特点。年鉴纲目设计初步完成后,要在年鉴编纂实施全过程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朱熹生前,《资治通鉴纲目》尚未定稿,朱熹卒后的第十九年,《资治通鉴纲目》始刻于泉州。其后屡有翻刻,并被誉为万世史法、史家准绳。入明,朱熹的地位至高无上,《资治通鉴纲目》及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之必读书,故内府、藩王、各地官署、书坊均纷纷翻刻,以应各方之需。明朝距今不远,明本《资治通鉴纲目》存世颇多,现以年代先后,择其要略考于下:  相似文献   

5.
纲目是一部书的框架,科学合理设计篇目,是编好志书十分重要的环节。这里,笔者结合一些方志大家和行家里手的观点,根据自己的修志实践和所看到的一些续志纲目设计情况,就纲目设计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原则,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19世纪越南阮朝国史馆官修纲目体史书。分《前编》、《正编》,起远古至黎愍帝(1789年),共53卷。全书文字由“纲”、“目”、“批”、“注”等七大部分构成。全书主要阐述六大问题:国统开端问题;正统朝代问题;“反逆”与“起兵”问题;“北属”与“自主”问题;古今详略问题;批注与徵引问题。本书编纂体例,依朱熹《通鉴纲目》为准,反映出中越两国史学渊源关系之深。本书因成书较晚,吸收了前此史家史著的优点,又因述载时段较长,涵盖面较广,所以多为治越史者所推重。  相似文献   

7.
杨雨蕾 《世界历史》2002,(3):113-115
《资治通鉴纲目》(简称《通鉴纲目》)被认为是朱熹改纂司马光《资治通鉴》而成的一部重要的史学作,据《高丽史》的记载,《通鉴纲目》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前半期高丽朝末期已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到朝鲜王朝时期,又通过燕行使臣大量传入。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馆臣据朱熹致赵师渊八封书信,认为《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托门人赵师渊所撰。首先发现“八书”的是宋末王柏。据《朱子大全》及《朱子语类》等,可以证明所谓的“八书”包括“纲目凡例”是伪作。朱熹亲自撰《纲目》初稿,并作过修改,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修改任务  相似文献   

9.
采用纲目体来编纂的志书,其条目大部分是综合性条目,具体写法上应体现综述性、连续性和客观性,内容上应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处理好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0.
《续资治通鉴纲目》是明代官方两次敕修的著述 ,该书编篡的成否与明代前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密切相关 ,反映出明景泰、天顺、成化年间的社会环境与当时思想的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1.
明代濮阳涞的《元声韵学大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革新精神,在明代韵书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过低的影响,近人和当代学者对该书只作概述性的介绍,不见深入剖析。本文对该书的作者、版本及研究状况加以介绍和考证,对该书在语音和语音史方面的价值加以讨论,希望籍此使该书的各方面价值都能得到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穆天子传》中所描述地理景观特点、人文与物产等方面论证了该书所记述的周穆王西征的地域范围主要为西北的河套以西、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李文海 《安徽史学》2004,(1):11-16,21
华岗同志是一位忠诚于党的事业的革命前辈,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思想理论战线,他所关注的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学诸方面.华岗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强调研究历史是为了推动历史、创造历史;他发扬中国史学的"求真"传统,把追求历史的真实看作是史学研究的生命;他大力提倡学术创新,认为创新是史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承传东巴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运用汉文化,取得了优异的创作成果,先后有十余部诗文集问世,得到省内外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好评.不仅使纳西族文化在纵向延伸与横向的发展中得到丰富拓展,开创了纳西族文人文化的先河;也使纳西文化渐为中原所知.<明史·云南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知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本文对这些诗文集逐一提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钱穆论史体与史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穆对中国史书各种体裁作出全面的分析。他推崇编年体、纪传体 ;特别强调列传体 ;对纪事本末体批评较多 ,对志书、方志等各种史书 ,都有述评。钱穆对史书体裁的分析 ,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从新史学之"双轨"着眼,并依据"新异性的标准",中国新史学界应有"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和钱穆。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取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二者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因陷入"科学"迷思的褊狭"新史学观",以科学实证拒斥文化阐释,故而未能将钱穆基于"文化"视角来研究历史的文化史学视为新史学。钱穆的新史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之基础上,注重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文化为本位,以阐释为取径,其典型表现是"以士释史";以中国为立场,注重探寻本国历史文化之意义,探求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符合之史识,强调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钱穆的新史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科学主义历史学、反对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之处,但其以"于客观中求实证"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与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主席生前就宣布王、张、江、姚等人是“四人帮”,并指示“要注意江青他们有篡党夺权的野心”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毛主席逝世后 ,种种迹象表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行动已经是箭在弦上 ,华国锋的处境很困难。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 ,经过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 ,顺利地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这个恶贯满盈的反革命集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同,认为钱穆对胡适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尊崇到疏离再到公开批评的转变过程,研究这个转变过程,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而言,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9.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的毛泽东“为巩固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而“一边倒”,高岗问题也是影响毛泽东作出“一边倒”决定的重大因素等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周国栋 《史学月刊》2000,(4):110-117
梁启超和钱穆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在体例渊源、写作宗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结合它们成书的时代背景,揭示近代学风的嬗变对两书的影响,深入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原因,并以这两种学术史的写法为视角,附论近代学风的内在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