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仰韶文化房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白水县下河遗址进行了发掘,主要收获为三座大型房址。三座房址均为五边形,有内、外两层墙体,使用料礓石烧制的白灰铺设地面。房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石器、骨器和蚌器。这三座房址的发掘,对研究仰韶时期的建筑技术以及该遗址的聚落、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裂隙进行充填灌浆,可以有效防止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和雨水的渗漏,使遗址得以更好地保存。为比选出适宜于潮湿环境下窑址裂隙充填灌浆材料,采用烧料礓石、烧阿嘎土、砺灰三种传统石灰材料分别对浙江和福建四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遗址土进行改性研究。测试改性后浆体材料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收缩率,以及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耐碱性试验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石灰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砺灰试样的耐冻融特性稍差、龄期强度低、收缩变形较大。烧料礓石改性试样具有较高的龄期强度、较低的收缩率、良好的耐候性。因此,建议将烧料礓石作为主剂应用于四处窑址的灌浆材料中。相关研究成果对窑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地湾遗址是仰韶时期的重要遗存之一。在自然力作用下,墙体裂隙发育,局部剥离塌落,严重威胁着大地湾遗址F901的长久保存。本文以制作模拟试样筛选适合于遗址本体保护的加固材料和比例。通过干燥时间、抗压强度、线性收缩率、析水性试验等发现:料礓石改性土与当地土按1:10配比,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线性收缩率、干燥时间、析水性适宜,现场保护效果良好,为遗址保护材料筛选试验积累了经验,可为其他类似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杨剑  霍耀  郭梦 《中原文物》2022,(3):49-57+145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的聚落,经过连续的发掘共清理陶窑42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窑33座,陶窑的数量之多和分布密度之大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少见。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标本,这为我们研究当时陶器制作与生产提供了实物证据。我们基于周家嘴头遗址发现的陶窑和出土陶器开展了多次的陶器制作及烧制实验,从而对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整个制陶业的操作链技术及生产方式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相似文献   

6.
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先民用铜、锡、铅等金属烧制、锻造形成各种器物,开启了近15个世纪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人们开采锡矿石,并提炼锡,来增加青铜器的硬度。商代,中国出现了纯锡制器物,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出土了锡块和外镀厚锡层的虎面铜盔,大司空村殷墟遗址出土了6件锡戈,春秋战国时期,云南省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土了50余件锡制饰品,《周礼•地官》中记载“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相似文献   

7.
利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湿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郑州商城建筑遗址夯土材料的传统工艺、物质结构和原料配比等信息。研究发现:该夯土层可分为上下两层,表层是夯筑灰土,下层是夯筑素土。夯筑灰土主要由两种物质构成,胶结材料碳酸钙和石英骨料,胶结物系由人工烧制的石灰制备而成,其和骨料的质量比为1∶2.68。表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夯筑灰土材料是二元的"三合土"结构,其比例非常接近明代灰、黄土、河砂1∶1∶1的三合土配比。说明当时施工者在胶结材料石灰与石英砂骨料的使用上已经具有一定经验,体现了商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一批西周黄金制品,为研究其成份特征和制作工艺,利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对其中4件金器的表面和内部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有热锻及退火处理等工艺特点;采用扫描电镜显微能谱仪、电子探针检测分析,发现其为金银合金且存在铂族元素富集的现象,进而推测其矿料来源可能与南秦岭黑色岩系中的金矿床具有一定联系。渭河流域的西周金器工艺和金矿料来源分析结果暗示,该地区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黄金开采和器物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的质地均为独山玉质,器形主要为各类生产工具,其制作大体经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艺过程.经实地调查,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以及数百件大小玉料,均来自该遗址西南约2.5公里的独山.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热膨胀法不适用于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测定的现状,我系师生经过几年努力,建立健全了测定低温陶器原始烧成温度的热膨胀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完善健全这一方法的模拟实验和相关理论,以及它在东胡林遗址出土陶器烧成温度测定上的成功应用。显然,这一方法的健全和东胡林出土陶器烧成温度的测定,对于早期陶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官庄遗址两周之际制陶原料的选取与陶泥料加工工艺的差异,本研究以官庄遗址泥料坑出土夹砂陶泥料、泥质陶泥料及泥制陶坯、夹砂陶坯,和遗址所在自然沉积地层中的全新世古土壤、马兰黄土、附近枯河河道河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粒度、磁化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官庄制陶原料来自于遗址所处地点的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其中夹砂陶泥料和陶坯中的羼合料主要取自于枯河河道中的河砂;2)遗址使用期间,早晚不同时期的陶泥料选取和加工工艺有所不同——早期以马兰黄土或全新世古土壤为原料,经严格的淘洗工序后,选用优势组分为1~11 μm的部分添加河砂制备成夹砂陶泥料,粗粒河砂与细粒黏土比例为1∶4;而晚期出现了以全新世古土壤为原料,直接或只经过简单淘洗工序后制备成泥质陶泥料。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部分样品的抗压强度。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陶器原料取自当地,主要是"自烧自用",陶片中Al2O3含量偏高,外观红色主要是Fe2O3含量偏高导致,烧制温度约为950~1050℃,此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唐代青花瓷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巩义唐代黄冶窑址以及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实物资料为依据,对其创烧、发展与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青花瓷的发端约在初唐时期,盛唐、中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晚唐时期趋于成熟.从工艺技术上说,唐代青花瓷是在烧制高质量白瓷和鲜艳绚丽唐三彩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偏高岭土是高岭土经高温脱水后形成的一种高活性的人工火山灰材料,铝酸钙膨胀剂(AEA)是以一定比例的优质高铝熟料、无水石膏等无机材料共同粉磨而成的抗裂防水膨胀剂。在研究"仰韶水泥"的过程中发现,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偏高岭土后,可有效提高水硬石灰结石体的强度,缺点是收缩变形较大。本研究基于对"仰韶水泥"的研究,结合砂岩石窟及其裂隙加固的特点,通过室内研究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不同比例偏高岭土和膨胀剂AEA后浆液的流动性、凝结时间、收缩率、龄期强度等基本性能,初步筛选出了适宜砂岩石窟裂隙加固的灌浆材料及配比。  相似文献   

15.
江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一万多年前的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就烧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绳纹红陶,商周时期的吴城遗址和角山窑址成功地创烧了原始瓷。此后,青瓷的制作和生产在江西从未间断过。本文以洪州窑的兴起、兴盛和发展为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墓葬材料阐述了江西地区六朝时期各个阶段瓷器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坪头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的陶器以及制陶原料中的粘土原料的种类和来源进行相关探讨,利用ICP-OES对出土的陶器、坯料,以及遗址附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并使用SPSS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降维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坪头遗址不同质地的陶器陶土原料相同,只是在钙含量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制作陶器所用的粘土原料很可能取自附近的红色古土壤层。该遗址是古人在当地制作陶器的一个场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出土陶器进行了成分和岩相分析。结果显示,陶器原料主要为低铝易熔黏土,钙含量较低者可能使用古土壤制成;少量钙含量较高者则使用第三纪红黏土。个别样品黏土中粉砂含量很低,可能与河流冲积土或原料反复淘洗有关。罐和豆多为泥质陶,鬲和盆则多夹砂,羼合料类型包括砂质、沉积岩、铁镁质岩屑和熟料等。本次分析样品出土地点相对集中,但其羼合料和粘土种类均较为多样,显示其可能来源于多个制陶作坊。  相似文献   

18.
桦树河口遗址位于于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桦树村,该遗址可分为二期,一期遗存发现有一段基石遗迹,出土的遗物多是在基石堆积的缝隙中获取,主要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黑褐陶和黄褐陶,手制,烧制火候较低。二期地层中出土了少量遗物,主要是陶器和铁镞。初步推断,遗址一期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二期相当于汉代。  相似文献   

19.
周家嘴头遗址是渝河流域一处仰韶文化至汉时期的重要遗址,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大量的房址和窑址,是一处具有专业烧制陶器性质的居址。其中出土的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晚期文化;但也有双耳罐、葫芦形器等较为独特的器物。为研究仰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