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柄小方壶     
正高柄小方壶共两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小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盖面四角饰心形图案,中央方框内两龙呈"卍"(wàn)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壶身饰菱形和几何纹图案,高柄和圈足饰三组神鸟纹,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该壶纹饰内嵌多种矿物组成的黑色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成分组成,制作精美,极富装饰效果。(山西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宝鸡地区的姜城堡、陵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的器物与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器物相似,也有与巴蜀文化相近的器物,对我们研究西周时期这一地区的文化,提供了资料,现将征集和出土的部分西周青铜器介绍如下。 1.礼器鼎 4件。鼎1、2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口微敛,平折沿较窄,方唇,立耳,腹壁直,三柱足。口沿下饰饕餮纹一周,饕餮纹共3组,均由两首相对的夔龙组成,夔龙张口,鼓眼,有角,长身,卷尾,云雷纹衬地,腹部饰  相似文献   

3.
闫琰 《文物世界》2011,(2):25-26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青铜器和陶器的装饰上。如1923年在河南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壶盖上装饰双层展瓣莲花,莲心中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鹤,莲瓣纹的造型与真实的莲瓣非常接近,这种以莲瓣作壶盖装饰的简练表现方式,是此时期比较典型的一种装饰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有幸在朋友家观赏到一件元青花四系扁壶,令人过目难忘。经朋友同意,愿将此壶介绍给读者朋友们共赏。此壶高39.5、宽29.5、厚9.8厘米。唇口短颈,壶身呈扁长方形,下部微内收。胎釉白润,通体青花装饰。壶腹前后两面分别绘凤凰瑞兽穿缠枝莲花纹与雌雄孔雀穿缠枝牡丹纹(图1、图2);壶两侧各在单线长方框内绘一串枝菊花,上饰三道弯如意纹(图3);颈部绘折枝菊纹。肩部四角圆弧,两侧各饰二条螭龙为系(图4)。平底椭圆形浅凹足,露胎砂底(图5)。整体装饰疏密有致,纹样绘画精细之极,青花色泽浓艳明快。  相似文献   

5.
北齐徐显秀、娄叡墓中的火坛和礼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北齐徐显秀墓和娄墓中的“灯”本是拜火祭坛,鸡首壶、尊、瓶等器则是礼器。隋虞弘墓中的石“灯”也应是火坛。由此说明祆教信众沿袭中国古来以礼器随葬的传统,将火坛及其礼器放入墓室作为祆教葬礼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龙凤纹壶(图一),弗利尔美术馆藏(57.22),缺盖,高44.8、宽26.6厘米,重9.38公斤,最初著录于1967年出版的《弗利尔中国青铜器》(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是弗利尔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也叫“弗利尔壶”(Freer Hu)。通体装饰极为精美的复层浮雕式饕餮、龙、凤以及辫形绹索纹(图二)。不仅装饰华美,而且铜  相似文献   

7.
多嘴壶是一种以多嘴或多角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明器。福建地区墓葬中使用多嘴壶随葬始于唐、盛于宋、没于元。目前福建地区出土的多嘴壶以闽北和闽西地区居多,闽东地区次之,闽南地区较少。从器身、分层、嘴(角)的形制等特征可将其分为唐、宋两个时期。它的器身由宝塔形、蚕蛹形、橄榄形等向罐形发展;分层由明显向不明显仅用浅弦纹分隔或不分层发展;嘴的数量多为五的倍数,且多有开孔,并由长嘴向短嘴再到乳突状嘴发展。多嘴壶独特的造型蕴含了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用意。  相似文献   

8.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中小型墓葬中出土的釉陶鼎、盒、壶、樽、罐等器物外壁流行装饰由龙、虎、熊、朱雀、羽人、狩猎、山峦和云气等构成的模印图案。本文将这些装饰图案的排列组合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每种器物上模印装饰图案的分布排列特点,参照同时期墓葬中其他载体上的图像资料,将其分为四灵、仙人、斗兽和狩猎四个组群,对比文献资料,对这些模印装饰所表达的丧葬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两件木胎铜釦壶釦件为我们认识西周时期铜木组合器物——木胎铜釦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西周木胎铜釦壶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工艺复杂,可分为口足分离式铜釦和口足连体式铜釦两大类,分布区域广,出土于从京畿到诸侯国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中。木胎铜釦壶的工艺不仅影响到两周时期青铜壶的纹样装饰风格,而且也证明釦器工艺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成熟,改变了过去"釦器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同时还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非常重要的礼器——早期青铜方鼎的制作工艺和可能的仿制原型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封面的青釉凤头龙柄壶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的代表作品。壶连盖通高41.2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厘米。壶灰白色胎,通体釉色淡青略带浅黄,釉厚处呈玻璃状,多带小纹片。壶的装饰为堆贴与刻花两种手法。腹部花纹两粗,上面一组环绕壶腹堆贴六力士,力士身披轻纱,扬手举足作舞蹈状,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郧县白鹤观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9座东周墓葬。形制上有宽坑竖穴墓、窄坑竖穴墓和带壁龛的窄坑竖穴墓。随葬有鼎、敦、壶、盘、匜等仿铜陶礼器,以及鬲、盂、豆、罐等生活用器。随葬生活用具的墓葬时代相当于春秋中晚期,随葬仿铜陶礼器的墓葬时代相当于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5.
以器体四隅为视点中心形成中轴对称的结构布局是商周时期方形青铜礼器的重要装饰方法之一,此类装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玉琮,商代早期开始用于装饰方形青铜礼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继续存在,西周中期逐渐消失。统治者在设计铸造青铜礼器时刻意模仿被诸多氏族部落所认可的兽面纹玉琮,目的在于藉此笼络其他氏族部落势力,掌控宗教话语权,强化自身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2021,(3):86-94
商周蜀地由尊至罍的转变以至列罍礼器组合的使用,在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以及器物组合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受到克商胜利这一重要时代背景的强烈影响。原地处殷周之间曾受到商人强烈影响的东方族群在翦商联盟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对青铜罍这种带有本族特色之礼器的重视与摆脱"安阳"约束的时代风貌相结合,从而使高浮雕装饰的青铜罍出现在蜀地,最终成为先秦时代蜀人上层贵族提高自身威望的核心礼器。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的新年第一天,我踏上了春秋青铜器“莲鹤方壶”的出土地———新郑,去探访它鲜为人知的发掘经过及它背后的艺术价值,聆听它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具有“时代精神之象征”的青铜绝唱。莲鹤方壶现已出土80年。它存世仅有一对。一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为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国家级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另一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该院的镇院之宝。由此可见莲鹤方壶的价值之高地位之尊。掘井:意外发现了稀世青铜瑰宝这两件被后世称为春秋时期青铜绝唱的莲鹤方壶,是在民国十二年八月(1923年),在河南省新…  相似文献   

18.
《江汉考古》2021,(3):3-21
固厢墓地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固厢村东,2012年~2013年共清理159座古代墓葬。其中Ⅱ区23座西汉早期墓葬,随葬品可分为仿铜陶礼器组合,仿铜陶礼器与陶俑组合,以罐为核心的日用陶器组合三种形式。仿铜陶礼器组合为鼎、盒、壶加杯、勺,基本成对出现,显示楚文化对漯河一带西汉早期葬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封面简介     
错金银重络壶属国宝级文物,于1982年由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一万姓农民挖修水沟时无意中发现的,出土时有金兽形盖子,内装有郢爰、马蹄金等黄金货币30枚,共计文物38件,后上缴国家入藏于南京博物院。至于这些宝物当年物主是谁?为何如此草率地埋藏?至今仍是个难解之谜。当年,南京博物院曾专门派人去现场调查、挖掘,历经半月有余,却一无所获。此壶身腹装饰两重立体镂空网套,上有头尾交错的长龙96条和梅花576朵,内错银、外错金,采用先秦时代所有的金属工艺铸造和装饰技术,浑铸、分铸、铸接、金银错、玉石镶嵌等,工艺难度极高,今人无法复制。口沿内…  相似文献   

20.
彭浩 《文物》1982,(10)
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一座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不久。墓葬内有一椁一棺,椁内分隔成棺室、头箱和边箱。随葬有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铜礼器主要有鼎二、壶一,仿铜陶礼器有鼎二、敦二、壶二和盥洗器。此墓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据近年来的研究,江陵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反映在葬具的使用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也有等级差别。一般情况是:上卿(封君)用一椁三棺,椁室分隔成五室或更多。随葬品有成套的铜平底鼎((?)),配有成组的食器和盥洗器,同时备有成套的金石乐器。下大夫用一椁二棺,椁内一般隔成三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