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石窟中洞窟的一种形制。本介绍了这种窟型的演变、发展以及马蹄寺石窟群中中心塔柱窟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是由东魏-北齐皇室供养、开凿的大型石窟,在北朝晚期石窟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响堂山中心柱窟的形制入手,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对新疆、河西以迄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石窟,作者认为,响堂山中心柱石窟后甬道低矮的形制只能在新疆克孜尔石窟找到源头,而这一形制已不是河西至中原地区中心柱窟的主流形制,表现出明显的"西方"因素。结合文献材料,作者得出结论,响堂山中心柱窟这一形制的出现,当与东魏-北齐皇室崇尚胡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第5、6窟及其附窟 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始凿于公元5世纪中叶的北魏皇家石窟。石窟被两条自然冲沟分东、中、西三部分,第5、6窟就在中部窟区的东边(图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佛教在我国各地发展迅猛。凉州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交通位置,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时期凉州佛教发展兴盛的原因作一探析,希望对这一时期佛教为何迅速发展全中国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5.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至清代的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现就北朝时期的86个窟龛及造像特点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6.
《物春秋》1998年第1期发表了孙钢先生《河北唐县“赛思颠窟”》一。在此的结语中,孙先生对北齐厍狄于所开凿的“赛思颠窟”的摩崖造窟碑记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作了初步的结论。但笔多数不敢苟同,故翻检史书,以发孙先生未发之覆,从而补史书之缺。为了分析方便,兹将碑记有关部分移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环境设计美学的角度入手,应用空间设计学相关理论分析莫高窟第196窟主室中心佛坛的空间构成形式及艺术特色。通过探讨主室空间序列对佛教仪轨的影响;空间尺度对观者视觉的传达表现;空间布局为礼佛事观瞻提供的便宜;自然光线对洞窟营建的空间感受等问题,阐述第196窟作为晚唐殿堂窟,为信仰者带来的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营建思想,其中心佛坛的空间设计实质上也反映了该洞窟精神内涵,即人民表达美好憧憬和愿望的空间建造实质。  相似文献   

9.
降魔成道是佛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在佛教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其对佛法宣扬和信徒自信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致后来独立于佛传发展起来。莫高窟北周第428窟北壁有一铺降魔图,一方面作为僧俗信众礼拜和观像之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佛教信众在处于佛道之争的时代背景下,希冀借助释迦降魔的象征性涵义,使得佛教占据上风,法脉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10.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无论是窟龛数量和类型,还是造像和壁画,在中国北朝石窟寺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155窟在麦积山北魏早期窟龛向中期窟龛演变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乃辉 《丝绸之路》2010,(20):13-15
北石窟寺北朝、隋代造像数量众多,风格独特,窟龛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北石窟寺现存窟龛86个,是陇东地区佛教发展的缩影,其中北魏165窟是其精华所在。总体而言,北石窟寺造像内容丰富,洞窟气势宏大,石雕艺术精湛,为国内所罕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西壁龛外两侧的白狼塑像、南壁的十轮经变绘入的时间、东壁门北十一面观音变的造像样式及敦煌文书P.2625《敦煌名族志》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认为莫高窟第321窟是盛唐时期的阴家窟,由敦煌大族阴守忠、阴修己父子开凿,时间当在开元九年十月至十一年(721—723)四月间王君代河西节度使时。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固原北朝墓葬初探@姚蔚玲$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756000固原;;北朝墓葬;;初探~~  相似文献   

14.
大同云冈第1、2窟图像一体设计而成。两窟周壁与中心柱四面配置第7、8窟以来流行的法华经、维摩诘经图像,结合中心柱上端及窟顶图像,共同表述奉持释迦佛所说大乘教法,将来往生至弥勒菩萨所居兜率天并最终成佛之意涵。  相似文献   

15.
北朝袒右肩陶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丙玲 《华夏考古》2007,(2):118-127
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袒右肩陶俑是北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类特殊陶俑,数量不多,但非常富有特色.本文试图在详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袒右肩陶俑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原因.  相似文献   

16.
麦积山石窟第43窟是西魏皇后乙弗氏的瘗窟,此文从建筑、墓葬、丧礼等新的视角对该洞窟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外檐建筑可称为"庙",中间穹庐顶的空间是孝子守孝的"庐室",后室为"柩室"。在"庐室"内原有乙弗氏的容像。另外第44窟应该是仿照第43窟原来的容像而开凿和塑造的供养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乙弗氏样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秦汉杂述及地理志书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国古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繁盛阶段。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各种方志层见错出。计有:"记"、"志"、"录"、"传"、"赞"、"图"等多种体例的方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结合时代特点来考察此一时期的方志,才会在总体上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媾讲求门第等级 ,历来大抵如此 ,并有它相对的合理性。但在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种风气愈演愈烈 ,变成了不具条文的金科玉律。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十分讲究门当户对 ,以保持世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地位 ,这种婚姻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1,(22):37-38
炳灵寺第16窟造像是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佛像足着鞋,这种造型在佛教艺术中很罕见。涅槃佛着鞋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穿屐习俗的真实反映,与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心理及匠师大胆的艺术创作个性有关,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为讨论的主要对象,在二地同时期石窟艺术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