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几年前听到传说,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张唐斲“春雷”琴,六十年代初曾送至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查阜西氏鉴定过,他确认是唐代制品。唐“春雷”琴是古琴中的一件重器,相传为北宋宣和百琴堂所藏,在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著录过,被后人视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而旅顺的这张“春雷’’是否就是那一张?前年有机会在旅顺看到了这张唐琴“春  相似文献   

2.
郭云菁 《收藏家》2023,(8):98-107
明鲁荒王墓出土的“天风海涛”琴,是目前仅见的考古出土的全箱式七弦古琴。本文揭示了该琴从宋元明三代至今的流传经历,又从唐琴和雷琴的斫制历史入手,结合有山东流传经历的三张唐琴来总结唐琴和雷琴的特征,据此对“天风海涛”琴展开再讨论。最后对“天风海涛”之雅名进行了分析,并概述其延用状况,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古琴的保护和传承,期待古琴在新时代演奏出最大气恢宏的“华夏正声”。  相似文献   

3.
窦忠如 《纵横》2012,(8):48-52
神秘的古琴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弹拨乐器,古琴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创制而成,古谓之为“琴”或“瑶琴”,而今还有“七弦琴”之称。不过,最初的古琴只有五根弦,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便增加一根弦为六弦琴,到了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一根弦,故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9,(11):30-31
所渭“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部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叫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相似文献   

5.
郑珉中 《收藏家》2008,(12):73-78
一.“猿啸青萝”琴1.从管平湖先生得“猿啸青萝”琴开始50年代初期,北京的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古琴副教授调任民族音乐研究所古琴组副研究员,专门从事发掘古琴曲的打谱工作,经昔日的琴学弟子程子容君介绍,得与其长亲山东诸城派的古琴大家夏溥斋先生相识,夏先生年事已高,平湖先生执弟子礼待之,  相似文献   

6.
1990年初,笔者因寻找有关古琴资料,准备参加本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时,在家乡发现一古琴拓片(见照片原件长85厘米,宽27厘米) 这是一件在古琴史上尤其是琴徽初饰琴上颇有价值的资料,因为琴之有徽,肇自何时,向来因资料缺乏,琴家对此尚无定论。《西京杂记》言:“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正好与拓片上相印,其琴上段处刻有“章武元年”(昭烈帝之年号)四字。从拓片纸质及残缺初析,年已久矣。  相似文献   

7.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来凰”琴,仲尼式,全长120.4cm,有效弦长112cm,岳山高1.4cm、厚0.9cm,承露1.7cm,额宽5.8cm,肩宽22cm,身长47cm,腰长23.4cm,龙池20.2×2.05cm,凤沼9.3×1.5cm,尾宽14.5cm,龙龈3.5cm。紫栗壳色,琴面通体密布小蛇腹、牛毛、龟断纹,八徽以下尤其明显牛毛断纹,接缝处全无断纹。龙池腹腔内有刻款“雷霄制赤诚朱致远重修”;凤沼腹内有刻款“清同治十二年岳阳李绥重修”。雷霄是唐时蜀中造琴名匠,朱致远是元代著名古琴家。唐朝是琴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而现存的唐朝古…  相似文献   

8.
于兵 《收藏家》2008,(9):76-76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时代涵盖汉、唐、宋、明、清乃至民国以后,其中晚唐“独幽”琴是镇馆之宝。“独幽”琴是李伯仁先生旧藏,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色泽典雅。琴身布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等,琴徽似玉非玉。琴背肩部中央刻狂草“独幽”,  相似文献   

9.
漫谈有关琴史的几个问题——与津门琴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岁秋得《春阳琴刊》第二期,读津门琴友以《对古琴定型期的一种假设》为题,论述古琴艺术的全面成熟期在唐宋之间,最后提出结论说:“引伸开来,琴的历史大约有几千年,而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形制成熟的古琴的  相似文献   

10.
古琴艺术包括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琴派等,本文拟从琴谱、琴曲、琴派等与本馆藏文物有关的几个方面着手,联系衢州特殊的历史环境,阐述古琴乐在衢州传承、发展的原因,并对馆藏古琴曲谱略作陈述。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在久负盛名的民间古琴流派——吴派古琴中,以吴门世家取得的艺术成就最为引人注目,吴门四代同耕,先后有吴兰荪、吴兆基、吴光同、吴明涛等四代主要传承人,尤其以吴兆基先生集吴派古琴之大成,他创建了吴门琴社,形成了新的吴门琴派。吴门琴风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气韵生动,被誉为"吴门琴韵"。二、琴社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2.
黄冈市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归风”古琴,至今保存完好。该琴是解放初从本地雇氏家中收来入藏的。 该琴名“归风”,蕉叶状,七弦。琴身髹满黑漆,除部分剥脱外,余光亮照人,色泽如新。琴长116、宽12.8—16.9厘米,琴面、琴底分别用两块整木运用雕、刨、凿等工艺手法制成,琴身构成狭长形音箱,内空高2.4—3.2厘米,琴面作龟背形,有用圆形蚌片镶嵌的标志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十三个徽记。琴额作鹰首状,形象毕真,岳山高出琴面1.5厘米,并残有弦痕(图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成和箜篌等中国唐代乐器,它们虽然常见于中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但在中国却已失传绝迹。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称,其装饰的豪奢,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独一无二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  相似文献   

14.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史上重要流派,对于中国古琴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扬州梅花岭史公祠很早以前就是广陵琴社琴家们的弹琴雅集之地。此次成立的广陵琴派音乐史料馆将通过文字、图表、实物等,从琴史、琴人等侧面介绍广陵琴派,普及世界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基本知识,这是中国第一个展示古琴历史的纪念馆。中国首个古琴史料馆落户扬州@孙文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承郑珉中先生唐宋琴器论述之馀绪,试为探究元代的古琴。究竟何为"元琴",向来从未有可信的说法,盖因无法总结出元代古琴独有的工艺特点。笔者通过对史料和存世琴器的研究,先以横跨宋元的斲琴师严古清为个案,分析认为元代前期的琴器,与南宋后期古琴风格一致,无法分别;再考察向所认为的"元琴"唯一代表性人物朱致远的生平,指出其斲琴生涯横跨元明,实为明琴风格的开创性人物,由此事例,可知元末明初琴器亦无法分别。综言之,如未有可靠的署年号腹款,元代的古琴,或与南宋后期琴一致,或与明前期琴一致,只可能分别断之为"宋元琴"和"元明琴"。也就是说,不存在具有统一时代风格的"元琴","元琴"不应成为古琴断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有中国古琴“枯木龙吟”,对其制作年代众说不一,或云唐,或云宋。本文根据唐琴的标准器,从形制、漆色、断纹、刻工、功用等方面考察,论证了琴为中唐时期雷氏制作的商品琴。  相似文献   

17.
古琴是一潭深水。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演奏它、酷爱它,却从未有人探到这潭深水的底,这也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环境幽雅、古朴;礼仪正统、规范;琴人着东坡装、系东坡帽、焚香、一桌、一琴;琴声中正、深邃。宾客来时必先盥洗更衣,方能落座听琴。悠悠古曲中,有天、有地、有人;有北辰,有日月,有五行……悠然间,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喧嚣荡然身后,一丝心灵的宁静,一份怀古的幽情,一份对华夏古文明的追根溯源,欣欣然,来者忘却归途。  相似文献   

18.
怀旧一束     
已有三千年悠悠历史的中国古琴,又称琴、瑶琴或七弦琴。关于七弦的由来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中国古人把音律定为“宫商角徵羽”五类,据说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遂为七弦。大约自一百年前,古琴开始淡出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乐坛上的古董,操琴者多为占乐专业人士,士大夫已不为之。只是在西洋乐喧嚣的间隙,古琴偶露峥嵘,然而知音不见,琴弦不断。古琴已经成为乐坛上一个小小的点缀。我为古琴的被冷落深感痛心。因为它优雅古朴,并无短处。  相似文献   

19.
袁帅 《神州》2012,(22):100-105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本文将介绍这一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相似文献   

20.
台北故宫藏古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今藏台北故宫的两张古琴的制作年代及前人的有关记述与说明进行了考证,论述了“玉泉”为元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别号,万壑松涛琴乃其收藏。同时表明了作者对上述古琴的断代今是昨非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