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古代塔建筑自唐代逐渐兴盛,尤其是石塔,至今仍耸立于福建各地。福建石塔类型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在福建文明史上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雕刻装饰内容上看,唐宋时期的外来文化因素凸显,明清则素砌较多;从功能上看,唐五代时期以佛教信仰为本,宋元时期则以航标为重;明清时期以文运为主,兼具乡村招财镇煞功能。这些石塔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反映了福建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并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探讨区域文化独立性与完整性的关键,在于该区域文化中心的确立与相应地域层级的形成。本文通过考察明清时期福建各主要文化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与特色,以及福州省级文化中心的确立过程,揭示明清福建文化地域格局是行政空间体系和经济空间结构双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方志等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明清时期山西水稻分布范围有一定的扩展,除中部汾河谷地外,北部大同府、东南潞安府及辽、沁直隶州也有种稻的记载。明清山西水稻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成化至万历前期和清康乾时期。受水利等条件的制约,明清时期山西水稻种植面积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水稻产区;水稻种植的推广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倡导。  相似文献   

4.
<正>(续上期)(三)明清时期,福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达,书院创办如雨后春笋,获得蓬勃发展。明代福建新建的书院有170所以上,其数量超过了唐宋元三代的总和,在福建开发较迟的闽西各县都普遍建有书院。至清代,新建的书院有470所,数量又超过前面四代的总和,在经济发达县,还有不少乡族书院,全省性的书院也达到5所。明清时期,福建境内知名的书院有:  相似文献   

5.
福建原是南方蛮荒地带 ,境内覆盖着漫山遍野的亚热带雨林。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矿、种植玉米、茶叶等山地作物 ,以及对燃料的需要 ,造成福建地区森林的大面积采伐 ;但古代闽人早已认识到山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以种竹、种杉等经济活动 ,抵消了山林资源的消耗。他们并以“风水”为理由 ,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然而 ,迄至清末民国时期 ,社会的无序化 ,造成对森林采伐的无序化 ,于是 ,福建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经济发展也受到遏制。这种状况 ,迄今没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6.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经过对诸多历史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的四百多年间,福建对台湾烟草经济的发展影响至深。主要表现在:台湾烟草源于福建,台湾烟草业的发展得益于福建人指导,台湾烟丝长期依赖福建供给。  相似文献   

7.
杨立群 《沧桑》2014,(4):103-105
《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集》是研究明清时期山西地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资料,从其中收录的诸多碑刻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山西地方社会的许多特点。其中关于城堡城防的内容对于考察当时的山西社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即主要通过《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集》关于城堡城防方面的碑刻记载来分析明清时期山西基层社会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财经站     
明清时关外一斤烟叶能换一匹马明清时期,烟草传入中国。史料记载:烟叶出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至以匹马易一斤。可见,烟草最初是作为药用植物使用的。由于其种植总量快速增长,康熙年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烟草种植的记  相似文献   

9.
<正>志书写人物难,写官员尤其难,自古已然。明清福建方志中记述的官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福建做地方官的本省或外省人;一类是在外省做地方官的福建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居官清廉而被收录的。本文通过对部分旧志中有关清官群体特点的考察,可以略窥旧志编纂者在官员入志标准上的理论思考和实际把握,为二轮修志中官员入志问题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一、明清福建方志中记述清官群体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双幼 《福建史志》2013,(2):33-36,32
关帝信仰始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福建的关帝崇拜传自北方,自明代以来,福建各地先后创建了数百座的关帝庙,是关帝信仰的重要区域。本文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三次文物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福建具有文物价值的关帝庙的分布、建筑、信仰状况进行探讨,希望对深入关帝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饶舜 《神州》2013,(35):233-233
本文分析了明清时期紫砂壶的发展状况,对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装饰工艺特点进行阐述,对紫砂壶的装饰造型、胎质、功能等特点进行概括,旨在弘扬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紫砂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明至清,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后因国人的抗议,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且一直持续发展,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历年来菏泽地区考古发掘的15座明清时期中小型墓葬资料整理,并与周边地区明清墓葬形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菏泽地区明清墓葬形制具有多样性以及对前朝墓葬形式的继承和延续性。出土的瓷罐、陶罐、镇墓瓦、铜钱等随葬品和大量的砖雕,为研究菏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陈邵龙 《南方文物》2007,(4):162-168
福建平和县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外销瓷"漳州窑"瓷器的主要产地,境内分布着数以百计的窑址,产品以"砂足"的青花、五彩和素三彩瓷为主,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漳州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田坑窑的考古发现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首座专门生产素三彩瓷器的窑口,被认为是我国明清时期彩瓷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研究我国明清素三彩瓷器和中日文化交流起到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以明清时期的梳妆文化为主题,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和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梳妆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梳妆文化的历史、特点、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下曹,历史上曾经兴旺繁荣,盛极一时,是明清时期宁化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文化名村、人口大村。如今,依然保存成片明清古建筑群,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遗产,是宁化目前唯一的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福建传统村落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三明市中央红军村~(①)。下曹村明清古建筑群形成于明末和清初、中期,现列入《三明市宁化县曹坊镇下曹2013—2030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各类古建筑51处,其中列入省保7处、县保8处。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是一个流民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对于这区域的流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做了论述。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以来,在该区域有相当数量的流民从广东、福建两省进入赣南山区,并对该区域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明清时期粤东北地区不仅是流民的迁出地,而且还是个流民的迁入地。流民迁入,也因此促进了粤东北山区的开发。本文拟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粤东北流民的来源及其对当地的开发进行探讨,以期对明清时期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的流民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博物院收藏有18~20世纪美洲各国独立前后铸造的部分银元。明清时期外国洋钱的流入,特别是西班牙双柱与墨西哥鹰洋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大量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变了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货币结构,推动了我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捷  罗宝珍 《福建史志》2023,(4):40-45+72
明清时期,因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福建与琉球的医药交流频繁、形式多样。两地医药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中药材贸易、医药人才往来、医药书籍编刻等。通过医药交流,改变了琉球“国无医药”的境地,琉球的医药发展与福建联系愈发紧密。  相似文献   

20.
丁村民居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建筑,布局沿袭明清时期的院落布局特点。在对丁村民居实地考察以及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丁村民居窗棂的特点以及雕刻图案,在不同的时期窗棂的变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明清建筑及居民窗棂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