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墩遗址、侯家寨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在制作风格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文化特征。将双墩和侯家寨等相关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的制作工艺作比较分析,明确了红彩和红衣的物相,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侯家寨遗址发掘以来,其文化属性是研究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侯家寨文化的提出渐为学界所接受。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侯家寨一期纳入双墩文化,二期文化属性暂未明晰。经比较分析,以侯家寨二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分布在淮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距今6200年至5600年左右,具有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独立称为侯家寨文化。  相似文献   

3.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恢元 《南方文物》2023,(1):119-131
江淮东部地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东临黄海,海岱、环太湖两大强势文化区分列南北。以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为代表的江淮东部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系统梳理历年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后,结合近年发掘与调查新材料,重提“青莲岗文化”的命名,重新阐释了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格局与文化发展序列,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延青 《丝绸之路》2010,(14):35-37
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相似文献   

7.
李卫东 《南方文物》2013,(1):185-187,199
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鹦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对峙的要素分布,“小彩、简画”的波折、网格、条带纹是南方彩陶的传统风格。后起的黄河流域彩陶,则以“大范围、大色块”图案的规律性重复为特征。从仰韶文化开始,史前中国的人群规模和聚落分布密度都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平面稳定,更适合人类居住与交流的江淮下游平原区形成,文化传播的力度与速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色彩中的观念出现了更具中国化的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董健丽 《收藏家》2003,(1):30-36
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见于古代各类艺术品中,包括陶瓷、石刻、青铜、金银、玉、竹、木、牙雕、织绣、绘画等,诸如新石器时代鱼纹彩陶盆、父系氏族社会出土的绿松石鱼坠、商代中期龟鱼纹盘、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双鱼瓶、春秋早期刻鱼铜盘、秦汉鸟衔鱼纹瓦当、汉至清的瓷器、晋代鸟啄鱼纹金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嘉雯 《收藏家》2022,(11):67-70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以瑰丽绚烂的彩陶闻名于世,其朴实大方的图案、色彩斑斓的线条赋予了彩陶灵魂。在众多的纹饰图样中,行云流水的漩涡纹引人注目,古人通过对点、线、面的设计构图,增强了线条的流动感,使图案画面产生了动态的视觉效果,体现了这一时期漩涡纹的造型特点及文化风貌。一、漩涡纹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13.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史前时期有一种以衬花工艺制作的陶器,完全可以与彩陶和磨光黑陶等相提并论,它是精品陶作之一.衬花陶器指陶器上的图案是以压剔刻划的阴纹为衬地,而以并不饰纹的磨光面为主要纹饰,构成较为明晰的图案单元.这种以反衬方法制成的图案繁简不一,以几何形为主,构图一般较为工整,做工也较为细腻.这种陶器的装饰工艺,在西藏、云南和川西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例证.衬花陶器在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东南的良渚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了水平很高的衬花陶器,只是装饰风格与西南地区有明显区别.史前陶器的衬花工艺是一种在单色陶器上表现出多种光感的工艺,是史前制陶工艺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陶器的衬花工艺流程,主要有磨光、划出主纹图案轮廓、去光衬地纹、局部打磨几个步骤.古代衬花陶器与彩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它的出现要晚于彩陶,是在彩陶技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陶器装饰艺术.与彩陶相比,衬花陶工艺上有更高的技巧要求,也更耗工费时.后来装饰艺术中的加地和减地技法,也应当是起源于这种工艺传统的.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7,(3)
本文例举和分析了我国史前时期建筑中发现的绘彩装饰现象,初步总结了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建筑中绘彩装饰的类别及时空特征。认为:史前建筑绘彩装饰的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绘彩颜色和绘彩部位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考古学文化背后的人群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和变迁;其产生、发展与建筑形制、用途及彩陶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先民原始信仰与审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唐延青 《丝绸之路》2010,(10):27-29
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时期彩陶几何纹纹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演变、发展脉络,本文主要探讨了几何纹纹饰风格的发展趋向和规律,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技术因素,以期对我国史前先民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命名在考古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等。青墩遗址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江淮东部最大的一次并具有典型遗迹的考古发现,由于该发掘报告晚了10年发表,使它错过了独立文化命名的良机。但是,青墩遗址仍属于最早发现并能概括和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稳定的基本内涵、特征和性质。  相似文献   

18.
哈休遗址是大渡河流域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之一,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多次调查工作,发现了完整的新石器时期原生地层,包含物非富,采集到石器、玉器、陶器、兽骨等若干遗物,其中包括变体鸟纹彩陶器、齿叶纹彩陶盆等。初步判定哈休遗址年代在距今5300~4700之间,而且与仰韶晚期文化、马尔窑类型文化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单珊 《丝绸之路》2011,(10):32-34
彩陶作为一种史前文化承载物,体现了先民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二元关系的认识。甘肃彩陶纹饰具体体现了这一点。甘肃各个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与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成正相关,纹饰绘制的内容取材于早期人类与自然的接触,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的表达,与原始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彩陶纹饰的发展及精度以马家窑文化时期为分界点,呈倒"U"形分布。此外,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出符号,蕴涵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相似文献   

20.
由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历时几个月筹备完成的"大地湾史前文物精品图片展览"于2000年11月24日在大地湾开幕,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若楠,《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季成家,省博物馆、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北石窟寺文研所等省直文博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秦安县及五营乡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展览共展出大地湾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图片94幅,有关领导和著名专家参观照片14幅,并配以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表。展览分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7800~7300年、二期文化距今6500~6000年、三期文化距今5900~5500年、四期文化距今5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