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记载高句丽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在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到高旬丽民族殉葬的某些情况.高句丽人殉的情况从王族到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着.不仅都城地区存在,在偏远地区也有殉葬的情况.这种殉葬习俗一直延续到高句丽灭亡之前.高句丽人的殉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左家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屯村西南500 m处。2015年因河水侵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猪、狗、羊、马等动物骨骼。通过对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左家山遗址为一处夏秋季节性居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同时饲养少量家畜。辽金时期该地区被称为“黄龙府”,通过对墓葬内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推测其与少数民族的“烧饭祭”“殉羊”“殉犬护送灵魂”“头蹄葬”等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这为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证据;随葬动物种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伊通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业模式为农牧结合,且伴有少量的渔猎活动。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新发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的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存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特征基本一致,其文化属性当为"马家窑文化",同时也有小的差异.宝墩文化很可能与岷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关系,之间还有时间缺环,哨棚嘴文化通过白龙江、嘉陵江流域与甘青地区的原始文化可能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武威南山是吐谷浑王族墓地所在,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之所以选择凉州南山为其王族"先茔",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吐谷浑人的"旧居之地",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民众基础.而这些吐谷浑王族墓均位于山梁上的选址特点、夫妇异穴合葬习俗等,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吐谷浑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5.
2019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山村浩门组山顶上的1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保存完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漆木、金属、石器、革制品、丝织品及殉牲、粮食作物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系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葬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墓葬建造精美且未被盗扰,出土遗物丰富,反映了唐代早期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的特征,极大丰富了吐谷浑墓葬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和复原唐代高等级墓葬及其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段塔丽 《史学月刊》2002,(3):101-106
“夫随妻居”、已婚女性长住本家以及夫亡以后归宗,是唐代社会一种颇为流行的居住习俗。从民俗学和性别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和考察不难看出,唐代社会所流行的这种居住习俗,应是女性人身较自由、女性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以及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较高地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土族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陆牧民族,先民曾在甘青地区建立过一个长达350余年的吐谷浑王国。公元7世纪中叶,吐谷浑亡国后,留居于河湟一带,与蒙古、汉、藏等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相似文献   

8.
江孜人的生育习俗包括孕育习俗和诞生习俗。 1、孕育期的习俗 从江孜地区的情况来看孕育期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庄,孕妇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据说是在孩子出世时因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图岩辉张连珍)初秋的都兰草原如茵,鲜花烂漫,8月18日,首届吐谷浑与丝绸南路文化研讨会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举行。40多位来自甘青两省的专家学者、地方官员参加研讨会。与会者首先考察参观了都兰大墓、烽火台等古遗址,并就吐谷浑与丝绸南路文化、都兰的历史文化等内容展开了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玉皇庙文化是一支以北京延庆玉皇庙东周时期墓地为代表的冀北地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墓葬出土的衔、镳,在形制上与中原或欧亚草原等地的文化关系密切,以动物形象装饰镳两端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再结合殉马和其他伴出遗物情况可推测,玉皇庙文化的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马的驯养已经相当成熟,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鸡冠壶是辽代墓葬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塑猴鸡冠壶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有在马厩内蓄猴以辟马瘟疫的习俗,人们在人烟稀少环境险恶地带做长途旅行时常常携带一只聪颖灵猴.同时,猴子在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观念习俗和宗教思想被辽代契丹人接受后融人到了他们的出行、狩猎等游牧生活中,进而又被移植到了鸡冠壶的创作当中.所以,塑猴鸡冠壶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辽契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目次一北方系青铜文化墓的殉牲情况二王大户墓地中的殉牲三殉牲习俗四结语对春秋战国时期北方人群的识别,墓葬中是否出土所谓"北方系青铜器"可以作为识别标识之一。除此之外,在考虑类似人群生业方式时,墓葬中出现马、牛、羊等家畜的随葬现象也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加以考量,以明确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及其与相关遗物内涵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时期,即汉代氐羌族群南徙而成,到唐代时期迁至云南缅甸和滇西一带。当前,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我国共有近4万阿昌族人,占全世界阿昌族人口的40%左右。长期以来,阿昌族生育习俗一直带有禁忌文化的色彩,存在诸多行为方面的禁忌,这也成为了阿昌族生育文化的特色。本文对阿昌族民间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变迁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已知曾侯墓葬中的车马殉葬与随葬情况,探讨了两周时期曾侯车马葬仪变迁过程及其与同时期诸侯的异同。综合殉车、殉马及随葬车马器种类、对应的车马数量与埋藏方式,随葬车马器摆放位置等方面信息可知,曾国车马葬仪由基本遵循周文化车马葬仪,逐步走向偏受楚文化影响。这一过程可视作周系车马葬仪在南方地区的传播到逐步崩坏过程的缩影。田野材料说明,墓室殉车始终不为曾侯墓葬仪所重,殉马及随葬车马器的多少时代差别大,与曾国的国力、政治地位以及南方地区的交通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并非严守某种制度。曾侯夫人的车马葬仪较曾侯低出许多,但较楚国女性贵族为高。  相似文献   

15.
殉牲是考古学的重要现象和研究内容,是墓主人身份、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游牧民族因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业形态,杀牲祭祀和墓葬殉牲是丧葬的重要习俗,也是某种宗教仪式和信仰的表现。本文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新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殉牲现象进行梳理,从殉牲遗存的形式、殉牲的种类和埋葬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了殉牲习俗的一些特点和意义。最后通过殉牲现象对热水墓群殉牲的种类相同的原因以及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征进行解析,得出游牧民族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互动带来认同的趋同,但葬俗却固守着自身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两种考古学文化及其创造者的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宗日文化是古西羌人的最早文化。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境内分布着两支各具特色的新石期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青海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已被广大学者所熟悉,它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有关宗日文化的内涵和命名却是近年的事,国内熟悉这一文化的人可能并不太多。  相似文献   

17.
二次葬习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曾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现在只是在客家地区以及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其余汉族地区和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留存。据赣南地方志记载,历史上赣南政府曾经对二次葬习俗采取打压和否定政策,但却屡禁不止。二次葬习俗在客家地区长久留存是由风水信仰、地域原因、宗族组织、民俗的稳定性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对于作为文化遗产的二次葬习俗,我们要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8.
张林  孙颢 《满族研究》2012,(2):90-94
巴拉人是女真人的分支,他们居住在张广才岭的密林深处,既不入旗,也不接受招抚。巴拉人长期与旗人隔绝,受旗人文化影响较弱,使巴拉文化独具自身特色,成为最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巴拉人及其文化是女真人及其文化最后的活态遗存,对于我们了解女真各部的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居住方式、文化生活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巴拉人"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9.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习俗形成和兴盛时期。宋代男子簪花习俗的形成,是对唐代以来重阳节男子簪花习俗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男子簪花现象的继承,在其被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加进去了许多新的内容,社会内涵不断丰富起来,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男子簪花习俗是宋代花文化成熟和繁荣的体现,是宋人自发的辟邪趋吉心理的表露,是宋人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折射着宋代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寄托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