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庆学 《民俗研究》2008,(4):195-198
葫芦作为绘画题材,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不仅因为葫芦题材的绘画具有花鸟画的一般艺术特征,易于表现,还源于葫芦题材花鸟画不同于一般题材的花鸟画,它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意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已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者们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梁楷的《秋柳双鸦图》中国古代的花鸟画,经唐、五代至宋全面成熟,特别是两宋花鸟画,更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而在那百花园中,梁楷的艺术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梁楷以前,花鸟画中主要是徐(熙)黄(筌)二体,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体”。二人的作品各有千秋,前人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体金碧辉煌,精雕细刻,富有装饰性。徐派画,传世无存,从评价看,大致画得清新雅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郎中行医,喜欢在腰间悬挂一个葫芦,或在诊所前高悬葫芦。有些中药店堂也常挂药葫芦作为标志,此举称为"悬壶"。据查,中医行医"悬壶"与东汉方士费长房有关。据《汉书·费长房传》载:一次,他见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葫芦)于市头,及市罢,老  相似文献   

4.
葫芦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笙这种乐器在彝、佤、怒、拉祜、傣、纳西等少数民族和苦聪人中广泛流传,是人们称誉为"歌舞音乐的海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里的一种重要的乐器。葫芦笙用小葫芦或半截葫芦挖空作音斗,上插竹管五至六支,竹管的根部嵌有竹  相似文献   

5.
每看喻慧的画,觉着亲近,会涌出一串串联想,象有许多话想说。绘画本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靠说能说好的,就姑且说说吧:我喜欢喻慧的画。 喻慧明显得益于宋代花鸟画。她十几岁时便大量临摹宋人花鸟与历代名画,初识她时,曾看过她临的《高仕图》和《宋人百花图卷》,其细心与耐心至今记忆犹新。但是,喻慧善于将平常生活中的素材变得拟人、可人,在她的笔下,豆角、麦穗,哪怕是小毛毛草,都是安安静静的,细细的笔触,似赋予这些小生物以无辜。她在画中勾勒渲染,规矩谨然,布局构图,简空疏朗,她画得投入,画得慑人。 由此,我常想,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特定的技法语言,至宋代到达高峰之后,经历了几多朝代的变迁,一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有关书籍记载,唐寅画师承周臣,亦多取法李唐、刘松年,兼采元人法。明毛大伦《增广图绘宝鉴》评唐寅说:"山水、人物无不臻妙,虽得刘松年、李晞古之皴法,其资秀雅,青于蓝也。"清恽寿平在他所题唐寅的画跋里写道:"笔墨灵逸,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也都明确道出了他的师承渊源。但是在我所看到的藏画中,却有一幅唐寅仿元高房山笔法的《云山图》(图版柒:1)。此图的下半部画左右两坡岸,坡岸中间有一座精致的小桥相连,一乡民从右边行过小桥,走上了左边的坡岸。坡岸上树木苍郁。画的中段是一带烟水迷濛的谿岸,上半部则是远  相似文献   

7.
《荷塘聚离图》是四川省博物馆珍藏绢本,着色花鸟画(纵266厘米横192厘米)。今天我们能够见到这样构图博大、用笔精工、赋彩雅丽的工笔花鸟画原作,实为难得。它在继承发扬我国工笔花鸟画的写实主义优秀传统,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解放以来,在陈列展出鉴赏中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的称赞,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幅巨制。《荷塘聚禽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金城葫芦王”及其艺术王静望着眼前一个个栩栩如生、玲珑别致的大小葫芦雕刻,我不禁为之惊叹称奇。那枚《江水清波》微雕葫芦,直径仅有25厘米,整个画面洋溢着浓浓的诗意。26位沐浴的仙女婀娜多姿,神态各异,清清江水泛起层层涟漪,岸边芳草葱郁,鹅卵石晶莹剔...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2):124-128,I0002-I0004,I0009
耳环,明代俗称环或环子。耳环虽不算在头面一副之内,却也是平常穿戴以至聘礼中几乎不能少却的一项。装饰纹样多从宋元之旧,样式与风格则不同。明代耳饰明确分作两类,一是耳环,一是耳坠。明王圻等编《三才图会》在"内外命妇冠服"一项画出"环"的式样(彩版一,1),明代通俗类书《增补易知杂字全书》"镮"字旁边的图示,都可以代表明代耳环之一般(彩版一,2)。耳环用作簪戴的细弯钩,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21,(1)
正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将所作《沁园春·雪》(以下简称《雪》)书赠柳亚子先生,其后,柳亚子将《雪》在"柳诗尹画联展"中展出,并为联展作跋评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2页)。但在《庄子》文本中,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却非圣人所能体现。至人虽不是《庄子》原文中的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寒林聚禽图轴》因存名款,而传为南宋画家高焘仅见的一幅传世绢本设色花鸟画。一定程度上,基于美国学者高居翰认为高焘有可能出仕金源,因此该画现今被归为金代绘画作品。而笔者辨析的观点是:作为见诸南宋画史邓椿《画继》而籍贯川陕抗金重镇(今陕南汉中略阳)的画家高焘,从无史料证实曾叛降金源,高居翰对此亦语焉不详;根据略阳所处抗金战略要冲的地理背景和《寒林聚禽图》本身创作意境,南宋高焘该画仿佛更可能蕴涵抗金时代征候并具有一定积极政治倾向。这从《画继》作者邓椿与投笔从戎到汉中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交游,以及《画继》本身著录南渡入蜀画家甚夥的取舍上,也可见当年抗金文学、艺术界的一致性。况且高焘名列《画继》特设的"岩穴上士"篇章,足见他是一位带有高士色彩的隐逸画家;想来同时作为众多南宋略阳抗金军民的一份子,高焘是怎么也不可能沦为主动投敌的伪职画家的。玩其画底寓意,"归鸟"、"聚禽"主题似有民族认同归属感存焉。  相似文献   

13.
孙文章 《神州》2013,(4):198-198
通过研究发现,宋代花鸟画作为宫廷画的一种,在成就上已经超越了唐朝时期的水平,成为了我国古代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宋代花鸟画无论是在整体构图,还是具体的绘画技法,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成为了古代宫廷画的代表之一。由于花鸟画是国画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代花鸟画的成就进行分析和研究,取长补短,总结其优点,为现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指导。考虑到宋代花鸟画所取得成就以及在宫廷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宋代花乌画名作进行赏析,以更好的了解宋代花鸟画的技法以及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正描写城乡民俗和市并风情的作品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五代张质善画"田家风物",又称宋高元亨"多状京城市肆车马",叶仁遇"多状江表市肆风俗,田家人物"。《圣朝名画评》中载燕文贵画《七夕夜市图》,描写汴梁最繁华夜市的街道。这些人的作品虽都不传,却可证明当时就有画风俗画的传统。传世风俗画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这件美术史上的赫赫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7,(9)
<正>五代、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入一个发展高潮,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异彩纷呈,相得益彰,在此期间涌现出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丹青成就。其中,南唐画家顾闳中等人及其《韩熙载夜宴图》就颇为值得称道。大约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内臣奉敕成书的《宣和画谱》记载:顾闳中(约910~约980年)为"江南人",尝任南唐王朝画院待诏,擅长丹青,但"独见于人物"。宋廷内府御藏有其画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热血硬汉余占鳌,也是柔情作家端木蕻良采访朱亚文的时候,他正在上海拍摄新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之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年代戏,这次终于将出现在一部都市剧中。朱亚文是地道的南方人,却因为在《闯关东》中饰演一个山东汉子被大众熟识;他在荧屏上不断以硬汉形象出现,生活中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清新",喜欢听陈奕迅的歌,看余华的书。今年,他先是在电影《黄金时代》中饰演文弱的端木蕻良,又在电视剧《红高粱》中饰演雄性气质爆棚的余占鳌。一时间,朱亚文成了一个很难归类的男演员。  相似文献   

17.
神王原先,世上没有天也没有地。后来,天有了,地有了,但人间又没有吃的,只好去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这时,有个叫跋达的人,为了使人们吃到好东西,不辞劳苦,走了一百天,到观音那里陈述苦情,恳求给些五谷籽种。观音从花篮里拿出五个小葫芦和一个大葫芦,嘱咐他说:“这五个小葫芦里装着你们吃的粮种: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有荞种,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芦里有大麦种,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有大豆种,撒在山脚沙地上;第四个弯葫芦里有籼米种,撒在大河小溪两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有糯谷种,撒在水田里。这大芦葫里装的是树种,  相似文献   

18.
曲晓燕 《神州》2012,(34):61
一、教材依据:初中人音版第十三册第六单元《雪绒花》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运用中速(或缓慢)及优美的情调,以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的形象来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祝福的一片纯洁心灵。最后四小节是全歌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于叔明移居图》一卷,纸本,纵25、横95厘米,设色画。画面上小舟一叶,山水清幽,是画主人于克成(字叔明)隐居生活的写照。山石用"披麻皴"。全幅基本以墨绘,间施绿色,极富苍茫之致。右上方绘者题"□亥秋日写赠叔明先生倪端"(图一)。此画作者倪端,有人认为是明宣德年间的院画家。关于这个画家,明徐沁在《明画录》中说:"倪端,字仲正,宣德中征入画院。道释精妙入神,兼工人物花卉,其山水宗马远一派,与谢环、李在、石锐同时宠渥。"明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说倪端(仲正)是"天顺间锦衣千户,画法夏珪,  相似文献   

20.
王帆 《神州》2014,(5):205-205
我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国画在当今世界的收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是人类历史上最亲密的动物之一,经常都能在各种绘画中见到,作为国画中常见的"主角",随着时代的前行,出现在画作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变。近代的写意画作把它的鲜活形象再次推向巅峰,溥佐先生的《骏马图》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的,先生的工笔小写意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