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纹饰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宋金时期婴戏题材盛行的经济、文化背景,婴戏纹装饰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对元代以后磁州窑婴戏纹的演变做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婴戏纹是我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吉祥的含义,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目前,瓷器上最早可见的婴戏纹是唐代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婴戏纹执壶和黄堡窑素胎黑花婴戏纹盘。婴戏纹自唐代在瓷器上出现以来,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到了宋金时期,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江西景德镇窑,广西容县等南北瓷窑均喜用婴戏纹作瓷器装饰。本文拟对宋金耀州窑和磁州窑婴戏纹做一对比,分析二者在婴戏纹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西番莲"记载的梳理,释义了纹饰上"西番莲"和"番莲花"的异同,指出元明清瓷器上的番莲花图案是一种非具象的"文化寓意型"纹饰,具有兼及外来与本土两种文化的特征。在中国其与植物学意义上的西番莲的结合要晚至清代初期之后。  相似文献   

4.
皮球花瓷器     
正皮球花,是一种不对称、呈散点分布的纹饰,三两成组或单个呈现,多用于瓷器。皮球花在清代雍正官窑瓷器上开始普遍应用,且多出现于粉彩瓷器上;与此同时,宫廷漆器、家具及服饰等诸多类别中,都能见到以皮球花作为主题的装饰。乾隆一朝继续烧造饰有皮球花纹饰的官窑瓷器,其描绘品种除粉彩之外,同时施用于青花瓷器。皮球花瓷器自此从宫廷走入民间。清乾隆及其之后历朝,景德镇开始大量烧造  相似文献   

5.
秦树景 《民俗研究》2015,(2):148-154
婴戏纹是一种以孩童玩耍嬉戏时的生动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民间百姓朴实价值理想与审美观念的情感表达符号。婴戏纹最初以民俗观念中的祈子求福为基本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世俗心态与审美理念的变迁,其吉祥内蕴不断丰富扩展并促使自身形式结构逐渐完善。明清时期的瓷绘婴戏纹,在原初的祈子含义之外以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及生活追求的几乎所有吉祥祈愿,且由于受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本身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陶瓷文明源远流长,而在明清瓷器中康熙一朝的瓷器又以其独到的青花用料以及利用青花分水画出三维空间感的绘制手法成为经典之作。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朝青花的色料。早期使用浙料,中期青花则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康熙青花瓷纹饰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画法自然,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情趣盎然。在瓷器修复的工作中,笔者曾经对一件带锔钉的清·康熙青花仕女婴戏纹罐进行了修复。  相似文献   

7.
从元末明初开始,云南出现了青花瓷器。云南元明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器,以其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大而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到明代中后期,价廉物美、品种繁多的江西景德镇瓷器大量进入云南,冲击了云南地方陶瓷,云南瓷器的产量逐步减少,至清末已趋衰落。  相似文献   

8.
董亮 《文物世界》2008,(2):78-80
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瓷绘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技法。历史上,分水技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繁盛到衰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大量销售海外。广东宋元时期生产的褐色彩绘瓷器,是这一时期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产品,这类器物远销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本文通过对越南11世纪到15世纪生产的褐色彩绘瓷器的造型、纹饰布局、彩绘工艺等方面分析,认为越南生产的褐色彩绘瓷器,造型、装饰上有自己独特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受到广东褐色彩绘瓷器生产工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明代晚期陶瓷莲花纹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莲花纹饰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得出:莲花纹饰的艺术特点反映了明代晚期的政治局面、社会和经济状况,并直接影响到当时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莲花纹饰的文化内涵经过历朝历代的长期发展演变,由佛教超凡脱俗的理想、儒家“实用理性”“君子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解读以及家庭和睦的企盼,到明代晚期共同转化为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寓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近年收集到的一些唐、宋、元、明瓷器中,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方面很少见到,现拣选三件介绍于下: 一、宋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图版柒:1) 瓶高40.7、口径4.3、腹径20.6、足径11.1厘米。口为重叠莲瓣含苞欲放状,口下高颈间饰五道凸弦纹,肩饰六个管状直流,长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足内无釉。从瓶口的莲瓣装饰风格来看,它与河北省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真  相似文献   

12.
"浅绛"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是水墨与淡赭并用,元代黄公望、王蒙最为擅长,特点是颜色柔和,素雅清淡。浅绛彩瓷是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低温釉上彩新品种,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画法。具体以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纹饰,再染上淡赭和绿、淡蓝及紫色等彩,低温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彩釉。山东省安丘市博物馆馆藏瓷器中,有一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釉上彩瓷器,现择其一类,从形制、纹饰、技法等方面略作赏鉴,以飨读者。1.清光绪仕女人物纹双耳方瓶(图1)高54.1、口径15.5、底径边长13.8×13.5厘米。  相似文献   

13.
《文博》2016,(5)
何家村窖藏的发掘已经有四十多年,其归属问题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如果全部是日常生活用品,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整齐划一地使用了莲花纹饰的器物?又怎么会在同时期其他场合找到与之如此相近的舍利容器?本文试图通过与佛教造像上佛座的莲花纹饰、法门寺供养器上莲花纹饰以及法门寺特色舍利容器的比较,认为何家村金银器属于皇家专用,且属于皇家的佛教供养器物。  相似文献   

14.
陈杰 《四川文物》2005,(5):47-53
本文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典型题材分析入手,从儿童们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揭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尚,分析婴戏纹大量出现的原因,并进而总结出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特点和时代风格,在此基础上比较磁州窑彩绘婴戏纹与其它窑口婴戏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章伟云 《南方文物》2013,(2):209-209,208
元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属釉下彩制作工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通常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原本在胎体上绘制时呈现黑色的钴料纹样,在高温下会出现鲜艳的蓝色,与略带青白色的白釉地形成鲜明的反差,呈现出白地蓝花的美丽纹饰。  相似文献   

16.
正水波纹,亦称波涛纹、浪涛纹,史前彩陶上已把水纹作为装饰纹饰,在甘肃、青海一带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非常流行水涡纹~((1)),至宋元时期水波纹成为瓷器上盛行的纹饰,元代开始多以条带状辅助纹饰的形式装饰在瓶、罐、壶等类瓷器上,明清时期陶瓷与宫廷服饰上的水波纹与岩石结合称为海水江崖(牙)纹。  相似文献   

17.
萱草纹是定窑瓷器代表性纹饰之一。定窑瓷器上的萱草纹模仿植物萱草的特征,有些与莲荷纹形成组合。本文以考古发现为基础,对定窑瓷器上的萱草纹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纹饰的流行年代、对其他窑场的影响及与莲荷纹组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漳州窑瓷器是中国古代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彰显独特的文化神韵和艺术魅力。漳州窑瓷器器型多样,纹饰繁复,其中又以大盘最具代表性。福建博物院从2018年至2021年陆续征集了一批漳州窑瓷器,本文以其中的大盘为例浅析漳州窑纹饰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在南京雨花台区西营村清理了4座灰坑,出土一批六朝遗物,包括瓷器、陶器、筒瓦和瓦当等。根据遗物的用途,可分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两类。生活用具包括瓷器和陶器,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以碗和罐的数量居多,还有盘、六足砚、盘口壶和长颈瓶等,而陶器数量较少,有盆、甑、瓮、帷帐座等。瓷器多施青绿或青黄釉,部分有冰裂纹,胎和釉结合紧密。依据器底和器壁纹饰的不同,文中把瓷碗分为四型;瓷罐有双系、四系和六系三类;瓷盘多饰有同心圆莲子的莲瓣纹。依据器形的特征和纹饰判断,这批瓷器的年代应为南朝晚期。建筑构件有筒瓦和瓦当两种,瓦当又分为莲花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两类。莲花纹瓦当以细部纹饰的差异,可分四型,其中包含有复瓣(宝装)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仅发现1枚,兽面刻画比较抽象,装饰意味更浓。参照共出的瓷器年代,这批莲花纹瓦当具有比较典型的断代意义。该遗存对研究六朝都城的物质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粉彩瓷器出现于清康熙时期,相比于青瓷、白瓷、青花瓷器,出现得比较晚,但是由于其清新靓丽的风格,迅速发展起来,瓷器上的纹饰多种多样,动物纹饰是其中的一大类别,其处处体现着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