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州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清代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是一批活跃在清代中晚期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他们是经清政府授权垄断对外贸易的群体,以出色的商业才华拓展海洋商贸,加速广州发展成为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期对外贸易的中心,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创立了辉煌业绩。从清康雍乾时代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间,广州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闽籍行商:如泰和行颜亮洲、同文行潘振承、怡和行伍秉鉴、义成行叶上林等。他们在十三行的  相似文献   

2.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4,(1):I0001-I0001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的、中外之间海上交通路线,以丝绸贸易为标志,成于秦汉,荣于三国隋朝,炽于唐宋,延于明清。学者们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理解,在道路起止时间、地域范围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对其历史存在却并无异议。我省凭借着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积淀了丰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最早的始发港——徐闻、最大的贸易口岸——广州等诸多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颇负盛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开发利用海洋有久远的历史,古代研究中西方的交通道路有海陆两种,其中,中国丝和丝织品通过海陆运输给西方,因此被称为海上西方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的海洋活动。广州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本文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在概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上,探讨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现实意义,旨在说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以期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一、航线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国家通商贸易之路,亦是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之路。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nger)在其巨著《论中国》(On China)一书指出:"中印两大文明是通过丝绸之路交易商品、传播佛教思想"[1]。同样道理,18-19世纪,中美两个大国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易商品和交流文化的。据史料记载:自从葡萄牙人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入和租居澳门之后,就陆  相似文献   

5.
正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一口通商"后,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旧外贸制度的重要标志,而根据行商们的经济实力和威望选拔出的"十三行"领袖,称之为"商总"。第一位"商总"叫潘振承,因为经商重诚信而成为18世纪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潘振承(1714—1788),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早年家贫,学习做生意。后来,潘振承在广州为一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北海道函馆的一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北海道原住民爱努人的服饰,丝绸质地,四趾蟒纹,马蹄形袖口,分明是中国清代样式的蟒袍。这些丝绸蟒袍在日本称"山丹服"、"满洲古衣"或"虾夷锦",是明清时期爱努人与中国东北地区贸易得来。我由此产生了兴趣,开始寻访那一条在人们熟知的西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外,如今几乎被隐没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7.
白芳 《收藏家》2013,(9):3-7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峡湾良港众多,汉代以来就一直成为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伴随环球贸易航线的不断拓展,从这个枢纽出发,中国的丝、瓷、茶三大名产和工艺美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欧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广东十三行成为清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白海路而来的中西贸易的商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东垄断海路中西贸易近一个世纪,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世界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  相似文献   

8.
谭元亨 《神州民俗》2010,(5):4-6,I0001,I0002,15-27
秦汉以来,广州对外贸易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由此始发通往世界的贸易航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17、18世纪,随着欧美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的开辟,广州成为外国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和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前沿基地。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海禁取消,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在粤建立洋行制度,由十三行行商专营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相似文献   

9.
冷东 《岭南文史》2012,(4):55-58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停止其他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只保留粤海关与西方各国的对外贸易职能,通过十三行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1],史称中西贸易"一口通商"时期,亦称"广州制度"。  相似文献   

10.
黄骅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于2019年5月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文章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以瓷器贸易、盐业经济、交通运输和港口功能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海丰镇遗址在隋唐至金元时期在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经济这一强大后盾,逐步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及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相似文献   

12.
<正>丝绸,silk,中英文皆似,字里字外都仿佛弥漫着一丝丝梦幻般柔软丝滑与亲密稠绵的气象与意境。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文献则有黄帝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的上古传说。然而,丝绸在中国一直都是一种传说,在世界也一直都是一种传奇。始于西汉,丝绸开始对外贸易交流,闻名于世,彪炳史册,铺设成为一条东西相望中外相联的千年大道——丝绸之路,既有风沙漫漫驼铃声声的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波浪涛涛帆影重重的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尤其是清代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时期,广州成为全球化贸易的中心地。繁盛的海上贸易不仅带来了财富,更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一批中西交融的外销工艺,比如流传至今的广彩、广绣、画珐琅、广式家具、象牙雕刻等,这些外销工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14.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岭南文史》2000,(1):15-20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是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经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再远航至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通过这条航线,我国的丝绸以及陶瓷、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沿线国家,同时沿途各国出产的产品或由他国贩来的商货运来我国,广州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港口,它在丝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港口无法取代的。本文就明代来谈谈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5.
正古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途径除了陆路外,还存在一条海洋航路的通道,是通过西域僧人来华传教与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而实现的,依靠"海上丝绸之路"使僧人求法与传教夙愿得以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域外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交往的海洋通道。它是由沿途一系列作为贸易网点的港口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广州港是中印佛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重  相似文献   

16.
<正>福州一直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港口历史和发达的造船工业。历代福州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不畏艰险,跨越海洋,从事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的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传播,留下诸多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本文通过对明代以前文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物史迹的整理研究,旨在揭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论证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悠久的港口历史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南方文物》2005,(1):76-82
自西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出现了十余个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的大小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兴衰与更迭,至宋元时期,最终形成了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贸易枢纽港。这三大港口不仅是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主要起迄港。  相似文献   

18.
<正>福州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海神信仰文物史迹。一、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脉络汉代,福州港始称东冶港,《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以东冶泛海而至。"1隋唐时期,福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福州怀安窑所产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福州继广州后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  相似文献   

19.
正18-19世纪,正值西方国家拓宽海外市场,进行资本积累之际,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西方人聚集在广州十三行经商,活动范围主要在广州河南一带和珠江航道上。故此,他们最先遇到也最为熟悉的女性群体,便是被视作珠江沿岸女性象征的疍家女。18-19世纪西方人记录与描绘的疍家女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疍家女性的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整理"海丝"资料对于研究福建省的历史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福建省上杭县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海丝"史料为着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时不仅在福建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在山区也有海外人口迁徙、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农作物传播等活动,藉此揭示上杭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