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琳 《文博》2008,(2):79-81
明清金银器工艺技巧高超,制作精细入微,集传统技术之大成,豪华精美,品种繁多.明代金银器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明代定陵出土的金盂、金碗、金壶、金爵等一批金器.清代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金玉作、银作,进行金银器的制造.明清金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其造型丰富多彩,纹饰繁缛华丽.  相似文献   

2.
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前学 《文博》2004,(1):2-11
金银器是指以金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银器泛指用金银制成的一切物品;狭义的金银器是指用金银制作的器皿和饰物。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银器,多是狭义的金银器。虽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晚于玉石器、陶器、铜器并长期受制于上述艺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中国古代金银钱铸造较多的历史时期。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资料 ,其时官炉金银钱由内府银作局与金银矿坑冶主管部门所主铸 ,民间金银钱则由金银铺或富豪私家铸作。一、明代内府银作局铸造的金银钱史述明官制设有职掌“打造宫廷金银器饰”的“内府银作局” ,为明代宦官十二监之一 ① 。万历朝任内府司礼监要职的宦官刘若愚在其所作之记录中 ,述内府银作局事颇详。其云 :银作局“专管造金银铎针、枝个、挑杖、金银钱、金银豆、叶。……以备钦赏之用”② 。明代用内府金银钱、豆于钦赏的史录不少。如明人记述正统间“英宗初开经筵 ,每讲毕 ,…  相似文献   

4.
金银器制品在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中国的金银器以超乎前代的速度发展起来,开始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风格。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金银器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作为两汉时期的高等级贵族,一些诸侯王在其墓葬中随葬了数量可观的金银器制品。而在这些众多的随葬金银器中,容器构成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我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银器皿。金银器制作艺术的顶峰在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风行,笃信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益寿延年,又刺激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西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银加工工艺,与传自波斯萨珊、栗特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结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是全国唐代金  相似文献   

6.
金银器是指以金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银器泛指用金银制成的一切物品;狭义的金银器是指用金银制作的器皿和饰物.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银器,多是狭义的金银器.虽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晚于玉石器、陶器、铜器并长期受制于上述艺术门类,但它的发展却有着与其他门类不同的特点.金银器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器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实用目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因此,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和影响丝毫不亚于其他门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金银器仍是最重要的工艺门类.  相似文献   

7.
辽代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辽代金银器汲取隋唐时期繁荣发展的营养,在吸收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周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银器风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瑰丽的艺术造型代表了古代北方契丹民族金银器制作的巅峰,在草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肖发标 《南方文物》2006,(2):i0001-i0004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马克思说:金银是“物质财富的物质代表”。金银“所具有的美的属性,把它们变为奢华、彩饰、辉煌、节日装潢……的自然物”。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可作流通领域的硬通货,非一般民众所能大量拥有,用其制作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仅限于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日常所用。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重新将一些金银器熔铸成块,作为流通物来使用,因此流传下来的金银器,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研究历来受到海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我们今天能对中国古代金银器有如此丰富的知识首先应感谢他们的研究。古代中国本不以金银为容器,王公贵族后来用金银制器明显受北方游牧民族或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有些原本就是外来之物,因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标本。中亚、西亚诸国和欧亚草原游牧人很早就开始在金银器制作工艺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单凭器物类型或纹饰,有时难以确定其文化属性。所以那些带有铭文,尤其是带  相似文献   

10.
明代内府金银器制作有御用监、内官监和银作局三个重要机构,其中银作局的设立发展、人员配置、生产规模对内府金银器制作影响巨大。文章通过实物与文献互证,明确了内府金银器的制作与冠册婚礼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金银器的流转使用情况。之后文章从官样普遍且严格的使用、材质先于纹饰和金银器制作稳定中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对内造金银器风貌的影响,并解说明代金银器的机构设置、制作背景以及风貌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砚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由于雕刻工艺的不同,砚台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明清两代,明代砚台雕工浑朴大方,整体感强,线条流畅;清代则华美繁缛、工不厌细、景不厌繁、精致华丽,不同时期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2.
江阴长泾、青阳出土的明代金银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阴博物馆收藏的两批金银饰包括各类金簪、耳坠、手镯等,种类全、式样多。在工艺上继承了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传统,运用了累丝、镶嵌、锤揲、錾刻,辅以掐丝、填丝、编丝、焊接、炸珠等各类金银细工。这两批金银饰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充分显示了明代金银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期以后兴起的南方金银工艺,已成为全国金银器生产的主流。其特点是艺术上更加民族化,品种上趋于世俗化,生产上开始商品化。南方得天独厚的金报矿产;唐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朝廷在南方大量转市轻货及进奉、宣索金银器;社会上盛行宴乐、饮茶之风以及金银货币的使用等等,都是促进南方金银器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汉唐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本不以金银为容器,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金银器明显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有些原本就是外来之物,因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中亚、西亚诸国和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很早就开始在金银制作工艺方面进行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古代金银器的迅速发展是在隋唐以后,此前可称为早期阶段。但是早期阶段考古发现的许多金、银器及其演变和成就,为隋唐以后金银工艺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中国古文字中的“金”字,原始意义是指铜,大约东周以后古文献中...  相似文献   

16.
田野 《丝绸之路》2014,(2):29-30
辽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辽代金银器的种类、造型及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并深入分析了其形制特征及演变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辽代金银器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黄金和白银因稀有、具有璀灿夺目的色彩和光泽,以及其他材料难以取代的特殊品质,自古以来被视作贵重之物。用金银制成的精美绝伦的器皿及饰件,更为世人视作珍宝。我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历史悠久,金银器不仅代表财富,也象征着尊贵,是身份、  相似文献   

18.
<正> 1990年6月,在英国伦敦展出了一批中国金银器。展出器物的图录,中文标题是《御用黄金重宝》,收有自战国至南宋的金银器二十九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所收录的辽代金银器,计有两项,共二十一件,不仅精美珍贵,而且多刻有款识,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现根据该图录,对这批辽代金银器作一初步的研究。 这批辽代金银器可分为金银器皿和金银饰品两项,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孙维昌 《收藏家》2011,(6):21-26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绚丽多彩,风格独特。诸如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漆器和印染织绣等,均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古代金银器,在其产生、发展历程中曾涌现过无数优秀工艺作品,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门类。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证实,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墓葬(其年代约在夏代),曾出土了金环、银环饰品,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金银首饰,迄今已有近40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南京金银细工工艺始于六朝,精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民国,创新发展于当代。以南京宝庆银楼为代表的金银摆件制作技艺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融南北工艺特色于一身,在题材和造型上,拓展了传统金银器的表现形式,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清代嘉庆年间,浙江宁波诞生了"宝庆"字号的金银制品作坊。光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