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代组玉佩是在礼制规范下,按一定规律穿系而成的大型玉佩饰。根据其组合方式分为多璜式、玉牌式和环佩组合式三种。其中多璜式组玉佩主要出土于姬姓诸侯及夫人墓葬中,玉牌式组玉佩专属诸侯夫人佩戴,主要起装饰作用。春秋战国之交,随着周礼衰落和服饰制度的改革,组玉佩在形制和佩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灵活性和统一性,并成为秦汉时期流行的佩玉形式。  相似文献   

2.
曹魏王粲所创玉佩样式及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佩玉制度不存。曹魏时期,侍中王粲复作玉佩,这套玉佩便成为魏晋乃至隋唐时期广为流行的玉佩式样。玉佩件有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半璧形玉璜、带穿孔的玉环以及玉珠等,各佩饰之间以丝线相连,缀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和料珠等,一般佩挂于革带上,悬垂于身体一侧。使用这类玉佩的人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皇室成员、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僚。  相似文献   

3.
也谈巴蜀货币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国未铸币。见于列国遗址的桥形铜片非货币而为铜璜,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的共识。但随着近十几年巴蜀青铜化大发现,这一问题又被提了出来。本先是重新审视了各地桥形铜片的出土环境(部位、伴存物件)、形制特点和存在时限,判定它与配饰品关系多多,并找到它在商周组玉佩的发展与衰减中的位置,遂确认它源于玉佩中的璜。为规范物定名,建议统一命名为铜璜而不再它称。最后,从巴蜀国的时代背景、经济化状况及其同周边国家关系、货币铸行规律等多方面考察,认为巴蜀国可能仍处在实物货币阶段,使用盐、帛(赛布)类为交换媒介。  相似文献   

4.
器问工曾侯乙墓出土。出自墓主棺内,两件,属一对。玉色青黄。玉质晕润,但有瑕疵。器形较大。身扁宽而厚。全器透雕成四龙六蛇,龙、蛇身弯曲,以璜中问为界,分为两组,每组两龙身向中,回首顾尾。另一面素面。器体微损。长16、宽4.7、厚0.6厘米。整器雕刻浑然一体,线条整流畅,制玉技艺精湛高超。  相似文献   

5.
良渚文化时期,玉璜是主要的玉器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对良渚反山和瑶山遗址出土玉璜组合关系的研究,将良渚玉璜纳入良渚文化玉礼器的范畴,继而提出良渚玉璜的组合是后世组玉佩雏形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无锡鸿山越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贵族墓葬,墓葬年代为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该墓葬出土了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器类之全,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玉料精良,造型奇巧,工艺细腻,纹饰繁缛,神采灵逸,寓意奇幻,显示出超然的个性。鸿山玉器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有龙纹玉覆面、蛇凤纹玉带钩、龙凤首玉璜、双龙首玉璜、龙首玉璜、螭凤纹璧形玉佩、出廓龙纹璧形玉佩、双龙管形玉佩、兽面纹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盘蛇神兽纹玉管、云纹削形玉佩等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中独领风骚。鸿山越玉精美、流畅、灵逸、奇幻,不仅有着繁缛细密的局部纹饰,还有着流畅不滞、纤若毫发的"微雕"工艺。  相似文献   

7.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璜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西汉早中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早中期为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晚期到东汉为玉璜的衰落期。有玉璜出土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楚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玉璜主要作为礼仪用玉、生活佩饰和丧葬握具来使用。汉代人用玉璜随葬,彰显了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事死如生"和"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4,(2)
<正>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历代传承,既是各贵族阶层显示身份的标志,同时也作为礼仪场合节步的工具。节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节奏,有一定的规矩。古代贵族们常以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击的声音作为步伐的节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气度越非凡,同时贵族们行走时按规矩还要时刻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礼。组玉佩,也称大佩(或"杂佩"),它是将玉珩、玉璜、玉琚、玉!、玉冲牙等不同形状玉件用彩线加玉珠穿组,合成一串,系挂腰间和颈项的一种大件玉佩饰。佩戴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能显示出不同人的等级、身份,身份越高,组玉佩越复杂越长,反之,则相对简单短小。本文试运用近年来刊布的出土材料对组玉佩的溯源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国时期至明代出土的玉佩饰为证,与当时的典籍一一相对照,辨识组玉佩中的珩、璜、琚、瑀、冲牙的具体形态,并对其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发掘的31号墓,与8号墓为一对夫妻合葬墓,随葬大量佩玉是本墓的特点,如玉、石覆面、六璜联珠玉饰等,为研究西周晚期葬玉制度提供了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玉器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对西周燕国玉器的使用制度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燕国在西周早期,以组玉佩和葬玉为代表的与礼制相符的用玉制度已见端倪,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在1994年第五次发掘以后,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1998年春,在晋侯墓地范围内,被盗掘大型墓葬一座,经钻探发现这里有两座墓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这两座墓葬(编号M113、M114)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大批随葬器物。两座墓葬位于晋侯墓地的最东侧,均为单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114为一椁一棺,出土有殉车、殉狗及殉人,随葬品包括铜、陶、原始瓷、玉、金、蚌、漆和骨器共200多件组,其中叔矢方鼎有40多字的铭文;M113亦为一椁一棺,主要随葬品有铜、陶、玉、蚌器共144件组。从两墓出土铜器铭文可以肯定这又是一组晋侯及其夫人墓,而且是墓地中较早的一组墓葬,时代约在西周早中期之际,墓主可能是晋侯燮父或晋武侯及夫人。  相似文献   

13.
广州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胡)墓出土了240余件玉器,其中多数玉器造型独特,琢刻工艺精湛,是研究当时玉器使用制度、时代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研究发现,该墓中墓主和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玉器,属于墓主的是葬玉,用玉目的除了彰显权贵更重视护尸升仙;属于殉人的是装饰玉,注重身份高下而忽略了升仙功能。推测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墓葬等级,而...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北大学考古学系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建设用地发掘了唐总章二年(669年)司宰寺丞刘智与夫人尹氏合葬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有组玉佩、金铜装班剑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6,(4)
1972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刘家村发掘了西周丰姬墓,出土铜器16件、铅器3件,最为耀眼的是墓中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主要是装饰品和葬玉两大类,其中包括一套组玉佩、一对鹦鹉佩、玉鱼等。由于此墓没有发掘报告,玉器在墓中摆放位置不明,文章对丰姬墓出土玉器介绍的同时,结合西周其它墓葬发掘情况,对墓中出土玉器的用途、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丰姬墓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玉器质量高,为研究西周玉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史前玉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说文》释:“璜,半璧也”。又释“环,璧也”。按照《说文》的解释,半璧或半环的当属璜。从考古发现来看,史前时期的璜除了半环和半璧(包括不足半环或半璧者)以外,还有折角形(或称桥形)等。尽管它们的形制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中间内凹、两端突起且各有一系孔,因此本文将这一类玉器统称为玉璜。  相似文献   

17.
李跃 《南方文物》2002,(2):55-59
中国治玉八千年,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历经不衰,形成了独特的玉化。本拟从历年考古出土的组玉佩为出发点,结合献,浅谈西周的用玉风格。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9.
李祥 《东南文化》2022,(2):40-50+193-196
1995年,徐州博物馆发掘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后楼山M5。该墓属于西汉中小型墓葬,为石坑竖穴洞室墓。墓葬保存完整,出土较多随葬品,包括陶、金、铜、铁、玉、琉璃器等79件(组),其中金带扣、玉枕、玉面罩较为珍贵。推测该墓为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陪葬墓,墓主人身份为贵族,属于刘氏宗亲,时代为西汉早期偏晚。  相似文献   

20.
李秀萍 《收藏家》2000,(2):7-11
前年,孙机先生撰文谈及,在已经出土的多璜联珠组佩中,璜的用数有二、三、五、七、八不等。何以与史料记载不尽相同呢?这大约就是记述周代的文献中常常提及的,由于某砦事件而“礼加一等”,或“礼降一等”的缘故吧。但应当指出的是,其文中所举“八璜组佩”的例子,实际上只有四璜。所以,截止目前的考古出土实物中,仍以七璜组佩为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