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甘肃馆藏十一面观音铜造像的造型风格●花平宁十一面观音,见于石窟、佛寺内的石雕、泥塑造像及壁画;也见于金铜造像,而金铜造像多被博物馆收藏。在众多佛教神祗中,十一面观音为密宗六观音菩萨之一,是僧俗极为崇奉的神祗。标准造型的观音菩萨称为圣观音,常见多为手持...  相似文献   

2.
房树辉  赵艳龙 《文物春秋》2013,(3):34-36,F0003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平山县东林山发现摩崖造像一处,雕刻于一块天然巨型岩石上,共有造像13龛19尊,从雕刻技法和造型风格上分析,其时代应为宋金时期。在东林山西边有一座万寿禅寺,传为唐时天寿太子出家处,此东林山摩崖造像应与万寿禅寺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孙琦 《东南文化》2000,(3):92-96
“秀骨清像”是魏塑的典型造像风格,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麦积山石窟造像为据,其中蕴含的是人的自觉、名士清谈、玄与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隋代的造像造型更具特色,一般比较粗糙、呆板,体躯肥硕敦实,衣纹、璎珞有笨重感,身体比例失调,头大身短。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雕像作品,尤其是单体的观音造像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许多地方都发现过  相似文献   

7.
李举纲  樊波 《文博》2006,(1):24-25
西安碑林收藏有唐《王仁静造像》三种,均为王仁静发愿所造, 这种由同一人发愿刊刻的多个造像在目前所见的实物资料中十分鲜见,故显得尤为珍贵,值得重视。三尊造像均为石质,体量相仿,属小型造像一类,其造型及艺术风格相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三像皆有发愿文,其中两尊有明确的纪年,对研究唐代民间造像的风格及断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简单  相似文献   

8.
佛教造佛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00,(5):26-31
迄今为止的佛教雕塑研究,对于佛像和菩萨像的特征,断代及其演变过程,都已经比较明确。相比之下,力士像与天王像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这种薄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对于二者造型特征的把握比较膜糊,以至于同一造像或同类造像在不同的图录和著录中,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定名。  相似文献   

9.
临汝县文化馆藏“北齐造像题记”石刻一块,高0.80、宽0.24米。像右镌刻“太子像主严遵礼”等三人姓名,左刻“西堪像主静觉”,下面竖列三排造像人姓名,上排“北堪像主仇畅”及“邑子寇社钦”等七人;中排“邑子严安国”等三人;下排“邑子杨胡女”等八人;左下记时为“大齐天统三年(公元561年)年岁次丁亥十二月丁卯朔九日  相似文献   

10.
陕西馆藏造像是指在陕西境内博物馆及文博单位中所收藏的单体造像和龛像(造像雕凿在佛龛内,仅有一面浮雕造型),不包括造像碑。材质包括石质、铜制、铁质、木质和陶制等。  相似文献   

11.
玉蟾山明代摩崖造像群位于四川泸县玉蟾山金鳌峰山麓,十一面千手观音是玉蟾山体量最大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其在造像像式上在造像雕刻中不注重对经典的严格遵守,重义而不重形,民间化、生活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既学习有藏传佛像的风格,又沿袭了汉传造像风格,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3):102-107
<正>三"钱塘"款造像风格的历史渊源"钱塘"款造像产生于明代早中期,它没有学仿盛行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而是承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这一情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翻检钱塘地方佛教历史可发现并不奇怪,它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元代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扎什琍玛佛像因特征明确、像式丰富、工艺精细,在故宫珍藏的佛教造像中独树一帜。清宫的扎什琍玛像多附有皇家特有的黄条题记。本文从这些黄条所记内容入手,结合档案资料,对此类造像进行来源、类型及题材风格的细化探究,并进一步说明扎什琍玛对清宫佛教造像风格的深刻影响及其在促进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方面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豫北地区景明年间佛教石刻造像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 ,然而各个阶段的造像风格却不尽相同 ,景明年间河南豫北地区的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瘦削型“秀骨清像”风格 ,对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影响极大 ,为佛教造像全面实现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几件佛教石刻造像为例 ,对北魏景明年间豫北地区佛教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冉万里 《文博》2020,(5):100-109
出土于河南沁阳、现藏美国纽约的东魏武定四年(546)道颖造像碑碑阴的太子诞生图像,采用一图数景式布局,其中的九龙浴太子及属于"三十二瑞应"的黄羊生子、白象生子、国界枯树生花等,都是中原北方地区珍贵的佛传故事题材,而帝释、梵天持水罐灌洗太子则与犍陀罗造像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太子三十二相中的"二手过膝相"等常被忽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原北方地区的"三十二瑞应"图像与南朝地区的同类图像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中原北方地区多采用一图数景式与一图一景式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南朝地区多采用一图一景式,而敦煌莫高窟则采用叙事式的连续画面构图方式,显示了地域性和载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其造型也与印度的原型最为接近。造像粉本的传播路线应当是自王玄策出使所走的"吐蕃尼婆罗道"传至国内,经中原两京地区而到达桂林,而不是以前学者们认为的"南海道"。  相似文献   

17.
大佛寺、社皇庙、雷神洞摩崖龛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东南部的高升乡天佛村。2014年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三处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大佛寺造像现存5龛,龛内有柳本尊行炼像、华严三圣像。社皇庙造像仅见1龛,龛内为华严三圣像。雷神洞造像仅存1龛,龛内有华严三圣、雷音像。综合来看,三处造像在造型特征、造像组合、造像题材、雕刻技法上与四川地区南宋造像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其年代也应属南宋。三处摩崖龛像的完整刊布为系统研究华严三圣、柳本尊行炼图等题材的演变补充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印度原有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沈铭杰1973年7月,河北省景县中学在校舍基建施工中,从距地表一米多深的原"开福寺"遗址中发现一批北朝造像,当即送县文化馆收藏。经初步考证,现介绍如下:(1)、武定四年造太子像残高25厘米。上身及右腿皆残,仅存小腹以下及左腿。...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1)
<正>时序进入深秋,北京艺术品市场陡然刮起一股蒙古造像之风,它如大漠的秋风一样,那么的强劲,又那么的迅捷,很快波及京城内外。一时间市场上都在谈论蒙古造像,谈论蒙古造像的风格特点,谈论蒙古造像的精美表现,乃至谈论蒙古佛像的创始人扎纳巴扎尔。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推出的蒙古风格一世哲布尊丹巴造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现身的最大最完美的蒙古造像作品。之后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