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以李白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覆灭。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明将——汉族官僚、地主分子却利用当时变幻莫测的动荡世局,与清军相勾结,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的镇压。清廷眼看明王朝大势已去,便将对付明朝的力量转而对付农民起义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官僚、地方中的投机分子,形成一股势如破竹追剿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势力。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杨书案和他的历史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书案是长篇历史小说作家。他博学多才,横跨时空,从老子、墨子、韩非子、孔子到武则天、隋炀帝和黄巢农民起义,上下五千年,几乎涉足于每个朝代。佳作频出,颇受坛百家青睐。古人赞誉有才华的学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想这个称谓杨书案应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琼花观 声名远播的琼花观,是扬州运河沿岸的名胜之一。扬州本是花美如烟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云:"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晚唐诗人吴融、许浑等则最早在诗歌中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到扬州赏琼花联系在一起。吴融的《隋堤》诗云:"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相似文献   

4.
秦波 《文物》1974,(12)
两千几百年来,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每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总有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加入到农民起义军的队伍里来。特别在起义处于高潮,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的时候,各种人都向起义军靠拢,未免泥沙俱  相似文献   

5.
余国江 《东南文化》2022,(2):140-146
通过对文献记载和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位置、形制规格、随葬品等级、《随故炀帝墓志》等的综合分析,可知隋炀帝被弑杀后曾多次殡葬,其中实际进行的有三次,即萧后殡之于江都宫、陈稜葬之于吴公台、唐太宗贞观元年改葬于曹庄。至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两次下诏改葬,均未得以真正执行。贞观元年终葬隋炀帝,应是武德诏书之遗绪,其规格不是帝陵,而是王(正一品)的级别。唐太宗改葬隋炀帝,与其即位之初的形势有关,也体现了其对隋炀帝的真实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作为一度黄金遍地、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和山青水碧、园林优美的风景胜地,扬州汇集了隋炀帝三巡、清康熙帝六巡和乾隆帝六巡的紫气,“扬一益二”“盐商富甲天下”的财气,以及李白、欧阳修的仙气,令达官大贾挥洒万金、文人墨客诗情横溢,为淮左名都留下了名园无数、美诗六千。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只能算是有了扬州这座城,而真正让扬州刷出存在感的,就不得不提那位“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隋炀帝杨广。“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史载这位帝王是为了下扬州观赏“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不惜动用民工百万,凿通运河行“水殿龙舟事”,携宫女数千,锦帆天涯,三下扬州……唐代起,扬州已成为“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佳境。唐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为“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罗隐则在《炀帝陵》诗中说:“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到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经由水路,先后共12次在扬州经停。  相似文献   

7.
杜伏威、辅公领导的江淮农民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很有影响的一支。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卷四《炀帝纪下》有关这支起义军的最早记载是 :“(大业 )十三年春正月壬子 ,齐郡贼杜伏威率众渡淮 ,攻陷历阳郡。”然而《隋书》同卷上文又记有 :“ (十二年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这条关于“杜扬州”的史料实际上是《隋书》本纪有关杜伏威的最早记载。上述“杜扬州”事件 ,《北史》卷一二《隋本纪》载为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伏威、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 ,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  相似文献   

8.
正过去只要一提起苏北,人们总会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唯有京杭大运河,给流经的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的苏北段,贴上古老而文明的标签。苏北运河全长404.5公里,占京杭大运河的近四分之一。她北起苏鲁交界的微山湖畔,南到扬州南郊的长江岸边,流经苏北4市11县区。有人说,是隋炀帝为了看琼花,才开凿的大运河。其实,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就开挖了苏北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即是现如今扬州到淮安的一段。而隋朝以及后来的历代王朝,只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扬州槐泗"隋炀帝陵"是清代学者阮元错误考证的,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槐泗"隋炀帝陵"是明代认定的,造成错误认定的原因主要是与隋炀帝墓有关的地名雷塘所指范围发生了变化。自唐代起,雷塘或为政府用于灌溉漕运,或被民众占垦,时兴时废。作为重要的水利设施,数百年间雷塘不断被修浚,面积也随之缩小。虽然阮元是再次确认错误结果,但因他本人有较大的影响力,槐泗"隋炀帝陵"长期被广泛接受,直到2013年曹庄隋炀帝真墓的发现,这一结论才被推翻。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张献忠沉银遗址盗掘案破获后,追缴回一枚永昌大元帅金印。从形制特点和印文风格看,它应为一方明代金印。此印采用干支"癸未年"纪年,与宋代以来官印年号纪年的方式不符,印文语言又与明代各个地方民族政权的官方文字不吻合,应为明代农民起义军所铸。整个明代,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年代中有"癸未年"的,只有明末,金印当为明末农民军铸造。从印章形制特点以及行事风格看,此印应是张献忠起义军铸造,而为最高统帅张献忠所使用。永昌金印铸造于1643年十一月,正是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席卷湖南、江西之时,张献忠称"永昌大元帅",应该就是其整顿军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扬州出土买地券及唐人诗歌可知:汉代甘泉山附近有官道一处,连接甘泉山至汉广陵城;唐代扬州蜀岗西峰上有古驿道,驿道的使用当在六朝甚至更早,贞观年间驿道随着扬州水驿兴起而废弃。甘泉山官道与蜀冈西峰驿道影响双山一号、二号等众多汉墓及隋炀帝墓的位置选择,成为上述墓葬营建时需考量的重要因素,使之靠近道路修筑。  相似文献   

12.
滇派币,诞生于明末晚期——农民起义军、南明政权、满清政权同时并存的相持时期,研究农民军、南明政权滇派铸币的历史及其作用,对于认识滇派币在中国钱币史中的地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唐太宗都念念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力图不再重蹈覆辙。特别是唐太宗时代,君臣们更是千方百计地想方没法,巩固其统治地位。由于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朝被唐朝取而代之的历史过程,亲眼看到了农民起义推翻隋炀帝政权的事实。所以,他不象秦始皇、隋炀帝那样,迷信自已的权威,目空一切,独断专行,而是谨慎小心地采取各种措施,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太宗通过各种事实认识到君民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贞观四年,他对侍臣们说:“崇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 ,政治腐败混乱 ,出现了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势力割据与混战的局面。当时较大的农民起义军 ,有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和张牛角领导的黑山军。董卓始乱朝政 ,关东群雄联合征讨。董卓死后 ,各据一方 :袁绍据冀州、并州 ,公孙瓒据幽州 ,曹操据兖州 ,陶谦、刘备据徐州 ,袁术据扬州 ,刘表据荆州 ,孙策据江东 ,刘焉据益州 ,韩遂、马腾据凉州。吕布为倒戈将军 ,无固定地盘。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 ,争夺土地和人口 ,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从公元 1 90年至 2 0 8年 ,中国境内 ,特别是黄河流域变成了大屠场 ,出现了“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61,(1)
金钱会是太平天国时期在浙江南部爆发的农民起义组织。它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1959年和1960年,我们对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遗迹,前后进行了两次调查和访问,并征集到记载这次起义的稿本多种。一金钱会农民起义酝酿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自从帝国主义侵略者把鸦片强销到中国之后,浙南地区在洋烟泛滥的毒害下,大量种植土烟,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由于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就浙江来说,道光十二年白银一两可易制钱一千二百五十文,到道光二十二年竟涨到二千二百二十文。劳动人民每天用血汗换得来的零星铜钱,由于银价上涨,实际上减少了收入。  相似文献   

16.
清代晚期,咸丰帝奕柠即位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朝政,对外妥协割地赔款,对内盘剥百姓实施通货膨胀铸虚值大钱。此举加剧了国内满汉民族矛盾,各地相继爆发了以教会名义组织的汉族农民起义运动,除广为人知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我国西南省份贵州由张保山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是一支不小的反清力量。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在扬州曹庄发现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并与已知北周时期的玉带对比研究,认为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是北周时期制作的。  相似文献   

18.
封建统治阶级所写的历史,从来对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有意诬蔑,而以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及其袖领更为突出,如诬蔑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说:「性封建统治阶级所写的历史,从来对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有意诬蔑,而以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及其袖领更为突出,如诬蔑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说:「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儆炙嫡畔字摇附湟陨比硕嗌贁浌Υ?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②我们不能否认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然要有许多人被牺牲的;但被牺牲的究竟是那些人?而又是被和谁牺牲的?这一切一切都写在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的账上,造成了凡起义者都是「残忍」和「嗜杀」的观念或结论。但他们的歪曲诬蔑华竟不能掩蓋全部事实的真相。现在我们就根据封建统治者自己所写的历史,来把明末农民起义军和「官军」的纪律作一比较。从这个具体的史实中,来说明究竟谁是残忍和嗜杀者吧。需,悉取于所历之有司,名曰借办,致城市空虚,孑遗尽绝,三月至麻城,民不堪淫掠,欲焚其署,始踉跄而走。麻城,文灿壻家也,戚里如是,余可知矣。三月在靳水,其兵杀乡民报捷,民家环哭,竟不敢治一兵。靳水、文灿家园也,乡里如是,余可知矣。是以捷报日张,「寇」势愈炽,十三家之「贼」「蹂躏」南阳、汝宁、如履无人之境」。(明史卷二六○余应桂传)「官军」杀良冐功,在当时成一普遍现象,「黄梅贡士呈而上言:今兵不杀「贼」,反以仇民,社会组织窮乡男妇,匿林逃难,割首献功,以愚主将,主将以愚监纪,监纪不知,逐奏其功,此弊踵行矣。」⑥其实主将监纪,何当不知,们是为了他自已小统治集团的利益,不肯暴露,同为民贼罢  相似文献   

19.
正17世纪中叶风云际会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明、清、明末农民起义军三大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角逐,清朝成为最后赢家。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改朝换代。由于清初统治者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力图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汉人,按照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生活方式行使统治,推行诸如圈地、缉拿"逃人"等暴政,用农奴制取代地主制和租佃制,不惜用武力高压手段强迫汉人"薙发""易服",改变汉族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制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因而满汉矛盾  相似文献   

20.
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刚刚立国的清王朝和风起云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军,一筹莫展。尤其是后者,虽然他频频派兵遣将,进行围剿堵截,但依然兵败如山倒。时至崇祯十七年的正月,他在紫禁城内,隐隐听到了农民军咚咚的战鼓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