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部分面世,其中《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中的诸多字的考释有进步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对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阙释、误释之处,余曾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补释》一,发表于《东南化》2003年第9期。后又陆续发现该书考释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兹再作补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本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子羔》、《鲁邦大旱》、《从政》、《容成氏》各篇若干误释和阙释的畜、采、敲、洒、饿、瞌、位、干、怪等字,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7.
臧克和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1):4-8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董莲池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
本文是以传统训诂学的方式对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第1-5简简文的逐句训解.训解中,在求其通的同时,对<诗论>的作者以及一些重要字、句的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力求尽可能发覆<诗论>真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彭祖》部份字词提出新的释读,如释简二"大匡之衍"为"泰匡之愆"、释简七"伓者不以"为"倍者不以"。对于简二至简五中间的缺文,也参照文例及韵脚拟补。 相似文献
10.
11.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李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71-72,35
根据《包山楚简》所记文书的有关材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竞建内之》篇的所谓篇名“竞建内之”四字,其意是指楚人景建献纳简书。根据《大戴礼记》、《逸周书.官人》等材料可证,《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中的“”,可能当读为“考度”。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秦简公文书在人名记写上都表现出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包山楚简》公文书人名记写包括某地之人+姓名、某人之人+姓名、某官+姓名、某族+名、某人之子+名、某人之奴、某王之+名、某客+姓名、单称官职、单称封号诸种形式。不同的记名方式区分了个体,同时进行了社会分类。楚简公文人名记写有省略情形,包括省略属地信息、省略姓氏、案件审理者自署名的省略和无规律省略。楚简中还有提示人名的符号。楚简公文记名对多数人都记姓和名,秦简则多记名而不称姓,只在特殊情况下另外加姓作为补充。楚简人名记写习惯可能承自周人制度,与秦简相比,更有利于达到识别个体的目的,以及保证公文作为行政工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楚简《诗论》的整理者对1号简“文”字、4号简“豫”等字、4号简“戚眷”、8号简“危”字、8号简“同”字、9号简“病”字、9号简“华”字、16号简“独”字、16号简“蓠”字、16号简“其”字、20号简“触”字的考释不准确,并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这些字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诗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事迹,见于春秋以前的史籍,并非出自战国的某家之言;孔子虽讲到尧舜禹禅让,但实际并未提倡实行禅让;郭店简《唐虞之道》与上博简《容成氏》、《子羔》篇,皆为战国儒家后学所作;尧舜禹禅让传说是三代以前存在不同于后世之世袭制的权力继承制的反映,不能视为战国诸子为了宣扬自己的社会理想编造的故事;中国古史传说与西方学者关于古代社会研究结论的吻合,证明人类古代社会的发育是有其共同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左传》和《国语》之筮例与战国楚简数字卦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和《国语》两书22次引用《周易》,其中6次是言谈中引用,另外16次是占筮时引用,这部分引用都记载了施筮的前因后果。包山楚简、葛陵楚简和天星观楚简都有数字卦画,就已公布的材料来看,也都记载了卜筮的事因和结果。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楚简虽无卦画,但其格式和内容都与前三种楚简 相似文献
17.
慈利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南慈利县城关石板村36号战国墓,数量约有1000支,约20000余字[1]。据整理者介绍,部分简文内容可与《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等传世文献对勘。其中,《大武》篇有两种写本,一种字体工整方正,很像后来的古隶;一种结构随意,略显潦草[2]。《大武》为先秦兵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之《脉书》、《算数书》释文部分的商榷,共20条,提出了不同的考释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