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2.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4.
宣柳 《江汉考古》2022,(1):113-115
湖北京山苏家垄曾国墓地新出曾伯壶铭文所见“壶章”一词,主要涵义是指壶铭所彰显的作器者功绩(包括政治功绩与自身德行)。结合彝铭与传世文献可知,东周时期青铜器“自我铭功”的功能逐渐凸显。另外,五年琱生簋和琱生尊铭文中的“章”也应表抽象含义,指“君氏”之德行。  相似文献   

5.
《阳羡茗壶系》是研究宜兴紫砂的重要文献。在诸多版本中,本文认为年份最早的《檀几丛书》本最具参考价值。对于《茗壶系》内容的解读,本文由其章句、字义,并结合出土及传世实物。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靳青万 《收藏家》2007,(12):32-36
时大彬紫砂壶名高天下,有"壶圣"之誉,在明代当世就已"价高难求",迄今为止一直是天下爱壶者和藏壶家梦寐以求的壶中至宝,价值连城。因此也就仿作伪造  相似文献   

7.
茶壶套,今人听到这词颇感陌生,不知其为何物?但对于明、清两朝的人们,特别是南方人来说,这只是寻常日用之物。在保温胆瓶(约19世纪末才出现)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物理法保温茶水,三百多年前的人们发现在茶壶外面加个套子,并在夹层内填充丝、绒、棉、布、絮等保暖物,或者在茶壶下面加上炭火,可以让茶水持续保温一段时间,确保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壶主人随时可以喝到一壶热腾腾的茶水。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8)
<正>壶是以陶瓷、金属、紫砂或其他材质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皿,通常用来盛茶、酒、水等液体。最初的壶一般都用于盛酒、装水,如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壶,再如唐宋时期用于盛水的汤瓶等等。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贡团茶,改贡叶茶(散茶),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散茶清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茶壶开始盛行。故明代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用于泡茶的茶壶。  相似文献   

9.
问茶     
闲暇遇菩子,把杯问茶事,不知何所云,戏日;茶可道、非常道;茗可品、非常品水泡红袍,香蕴盈盈,再问,金刚念起,又语:茶、非茶、名茶,茶,名茶,文化也茶有五名:茶、贾、蔹、茗、藓,实乃一也,茶之肇始,起于神农,尝百草,日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此,西汉起、魏晋兴、隋唐盛、宋明普开.  相似文献   

10.
曹宇宏 《神州》2012,(29):10-10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  相似文献   

11.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9,(12)
<正>清代茶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个朝代,品种众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质料丰富,主要质地有瓷、陶、银、铜、漆等,贵重的还有金、玉等材质制作的茶壶;这些精致的茶壶,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较费时费工费料,更加奢华,其风格也更倾向于富贵浓艳、纤细繁缛。一、雍正之前的茶壶清初有一些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壶为金属制品可做为供器。瓷壶喜用斗彩、饰花鸟,多用提梁造型。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錾花壶(1),全高37.8、底径10.7、流高13.2厘米,全重1500克。此壶为纯金质,  相似文献   

13.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14.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洪州窑青瓷器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据《新唐书》卷一之四“韦坚传”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郡太守水陆运史韦坚率江淮并汴洛漕船300艘,满载各郡“轻货”(土特产),其中名瓷(“力士瓷、饮器、茗铛、釜”)酒器、茶铛、茶壶“独举豫章”(洪州),深得唐玄宗赞赏。  相似文献   

15.
《无匹壶》的定名及江汉曾国的族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伟 《文博》2002,(1):36-37,70
对于江汉曾国的族姓,学界目前有不同意见。杨宽、徐扬杰等学者认为江汉之曾非为姬姓,而刘节、李学勤等学者认为江汉之曾为姬姓无疑。在曾国是否姬姓的问题上,不管最终意见如何,安徽寿县出土的《无匹壶》(即《曾姬壶》),都是学者们喜欢引用的主要证据之一。然则,相同的证据何以会得出相左的结论呢?窃以为主要症结在于对周代的姓氏制度或称名规律的认识存有分歧。  相似文献   

16.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洪州窑青瓷器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据<新唐书>卷一之四"韦坚传"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郡太守水陆运史韦坚率江淮并汴洛漕船300艘,满载各郡"轻货"(土特产),其中名瓷("力士瓷、饮器、茗铛、釜")酒器、茶铛、茶壶"独举豫章"(洪州),深得唐玄宗赞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古文字资料、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探讨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三个问题。其一,考证第二代曾侯的名字,并据此重建了西周早期三代曾侯的世系。其二,重新释读了犂子鼎铭文,其器主名夭,实即第一代曾侯之字,犂子则为在丧之称,身为邦伯,故犂子夭与曾侯谏乃系一人。其三,揭示肆壶与田壶之别,于古器物学研究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18.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08,(7):32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 “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青铜鹰首提梁壶出现于战国早期,但传世的一件铜壶(何壶)却铸有西周早期铭文。本文通过与该壶形制相类的铜壶以及铸有相同铭文的尊、卣相关特征的综合考察,推测这件被诸多著录书辑录的鹰首提梁壶很可能是一件作伪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