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春末夏初,我有幸到长治市郊区嶂头乡去考察文物。尽管精疲力竭,口干舌燥,还是身不由己地迈步到嶂头村。站在著名作家丁玲曾住过的地方,回首往事,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光阴荏苒,她离开嶂头20余载,虽已人去屋空,但丁玲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眼前显现。  相似文献   

2.
3.
难忘泰斗———记与周谷城先生交往的一段小事文/刘志伟听到周谷城先生99岁仙逝的消息,望着客厅墙上悬挂着的9年前周谷老为我赐书的墨宝,我与这位学界泰斗有幸交往的一段往事犹在昨日。1987年9月10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在甲骨之...  相似文献   

4.
2011年8月,92岁的台湾老人吴炳炎来大陆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典祭三祖文化交流活动并到张家口省亲,结识了本文的整理者程新民先生,向他讲述了与沈从文交往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5.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6.
魏家骏 《炎黄春秋》2002,(10):70-74
1936年5月,《从文小说习作选》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沈从文在为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在文学道路上给了他种种帮助和鼓励的一些“特别值得记忆”的人,其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徐志摩。沈从文深情地对读者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段知名作家与“无名小辈”相交相知的动人故事。对陌生的求教者,老作家端木蕻良给予热情的鼓励和不断的关心,并促成其研究的发展及著作的出版。信件虽然简短,反映出作家的真知灼见;事迹看似普通,折射出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生在浙江慈溪西乡,郭沫若比陈布雷小两岁零一天,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陈布雷,1911年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涉足文坛,先后受上海《天锋报》、《申报》和《四明日报》之聘,任撰述和特约撰述,撰写政论文章,初露锋芒。1920年后任《商报》主笔,用  相似文献   

9.
1982年5月,政协六届全国委员会一次大会之后,我由组织安排,临时调到全国政协落实统战政策办公室,从此开始了与黄维先生的交往。他是我到落实政策办公室后第一位要求落实房产政策的人。 国务院颁发 落实房产政策的文件 1983年9月2日,国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旅美人文学者邵东方博士回顾我国著名史学家刘家和先生与著名美籍华裔史学家杨联陞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一段学术交往的文字。邵东方早年师从刘家和先生,近年从事《竹书记年》研究。文中所述往事,展现老一代历史学家坦诚笃实的学者境界和同道相惜的胸襟情谊,也是中美学术交流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1.
正1976年8月间,唐山突然发生大地震,造成了难以料想的破坏。不仅波及北京、天津,给整个中国都带来了不祥的预兆。当时,沈从文先生刚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家中,开始从事中国服饰史的研究。整个北京到处是闷热的防震棚,加上人心惶惶,日子很不好过。沈从文得到的防震棚,矮小得连搭张床铺都不够,晚上只能蜷曲在藤椅里睡觉。夫人张兆和思忖再三,决定与沈从文带着孙女沈红,到苏州九如巷五弟张寰和家里暂住。谁知道,苏州九如巷的房子十分狭窄,盛夏季节本来就嫌拥挤,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我是贵阳百货业工会委员,在贵阳经营百货商店。由于喜欢书画,店里经营有宣纸、笔墨、古玩、字画。亦给人代销字画。我原知道徐悲鸿,收集有他书画印刷品。听说徐悲鸿从桂林来贵阳,我就到中国旅行社贵阳招待所去会见他。我们见面后,徐先生谈起要在贵阳搞画展,我立刻对他说我能帮助联系展厅等事情,徐先生很高兴,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画展在中华南路师范小学礼堂举行,徐先生展出了《八百壮士》、《川人汲水》(表现重庆人挑水辛苦状)、马、喜鹊、鸡、人象等画。我很喜欢徐先生的画,亦佩服他的为人,就捧场定了他的“狮子”、…  相似文献   

13.
1927年至1930年,我父亲毛畅熙曾在冯玉祥将军身边工作。冯将军武兼资,他勤奋求实的精神、渊博浩瀚的知识和爱国爱民的思想,深为人民所敬仰。父亲曾经讲过:“焕翁于己于人十分严格。给人以严厉的印象,然而,他内心却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  相似文献   

14.
王彬生 《百年潮》2012,(9):37-39
正1951年1月,我参加工作进了中南海,开始几年在警卫处(后改为警卫局),后因机构改革,工作调整,又到了机要室(后改为秘书局),1971年调出,在中南海工作整整20年。在中南海期间,我常常见到毛主席,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那是我进中南海的当年夏天,一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小青年在勤政殿前的广场上乘凉。突然,毛主席出现在我们面前,叽叽喳喳的热闹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的心怦怦直跳,只见毛主  相似文献   

15.
我与著名画家范曾,由于工作上的接触,曾在35年前有过一段面对面零距离的交往,这段情谊虽历经岁月,但终没有被时间所淡化,范曾亲笔送给我的国画,长时间地陪于我身侧,令我不时想起斯人斯事。《人民画报》架桥幸识范曾,事情得从头说起,1976年,笔者看到《人民画报》刊登了范曾绘的“太平军攻克南京城”彩墨国画,因为我在博物馆主持文物展览和征集工作,此画自然激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198 7年 9月 8日凌晨 ,父亲曹靖华刚刚走过 90年漫长人生旅程 ,便溘然长逝……就在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下午 ,陈明同志抱一卷写了字的宣纸 ,神色凝重地来到家中。我们认为是挽联 ,想接过来。他却将它们一张张摊在地上 ,说 :“曹老去世 ,我十分沉痛 ,原想写幅挽联送过来 ,但想到丁玲生前对曹老的一段永世难忘的感念之情 ,便从她写的回忆文章中摘录出有关曹老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奉献曹老灵前。这件事对曹老来说或许十分平常 ,但对丁玲当年能冲出国民党统治下的魍魉世界 ,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见那宣纸上写着这样…  相似文献   

17.
卢弘 《百年潮》2005,(11):20-26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昂扬的战歌,在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很快就唱遍中华大地,解放战争时期由<八路军进行曲>改称<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又由中央军委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我国从小学生到老年人,几乎都唱过至少听过这首令人奋发的歌曲,她鼓舞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特别是人民军队.然而这首歌的曲作者,却不是出生在中国,而是一位朝鲜同志,他就是来自朝鲜南方全罗南道光洲的郑律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史上,兵工专家俞大维并不很引人注目,然而他以自己的过人才智领导科技人员研制并改进国产山炮、迫击炮等武器,发展战时军工生产,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俞大维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南京栖霞山下千年古刹栖霞寺前矗立起一座质朴庄严的寂然法师的铜像,这位充满爱国情怀,心地慈善的高僧在1937年底以监院(当家和尚)的身份挺身而出,带领寺庙众僧人,紧急成立对民收容所(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又名仓海,祖籍广东省蕉岭县,生于台湾省苗栗县,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甲午战争失败后.日寇侵略台湾,他率领义军“抗倭守土”,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最后因弹尽粮绝被迫内渡,回到祖居地蕉岭,仍念念不忘收复台湾。他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梁启超称其为“诗界革命之巨子”。其创作的诗歌据说有万首之多,收集在《岭云海月楼诗抄》、《柏庄诗草》等集子里。其作品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