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過對P.T.307《七羅刹母供養儀軌》的録文、翻譯和釋讀,初步認爲"十二丹瑪"("丹瑪"又意譯爲"地母"或"地祇")這一組女神的具體名號,是從"七羅刹母"演變而來,即後世將同一女神之不同異稱,又視爲不同神靈之名稱,最終使"十二丹瑪"之名稱得以落實。P.T.307反映了吐蕃末期就有蓮花生降伏鬼神故事之流傳,而且本土的神靈以佛教護法神之面目進入了佛教,亦即吐蕃時代就已開始了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相似文献   

2.
"逻辑"之译名出现,始于严复,时在晚清."逻辑学"之译名,定于章士钊,行于民国.清代,这一学说有多种称谓,包括辨学、名学、论理学、名理学等,每一种名称都有其确立的背景与理由.  相似文献   

3.
"草称蛮"一名见于五代敦煌名僧范海印之巡札行记--敦煌写本S.529v<诸山圣迹志>中,其原文为:"(伙前略)西行五日,人广州,……遂却返韶州.西望郴、连等,欲近千里,经草称蛮,过野庚,八九日方达郴州,……(后略)"(转引自陈双印:<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释与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89页).检索史籍,并无此"草称蛮"之名,敦煌文书应为其仅见者.案:古代少数民族之名称有自称与他称两种,自称者如"匈奴"等;他称者又可分为依地域,如"辰州蛮"等,依生活及生产特征,如"金齿蛮"、"莫徭"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以后,研究经学的学者大多标榜"汉学"之名.其所谓汉学者.往往指的就是毛<传>、郑<笺>之学.而被称为乾嘉汉学殿军的阮元(1764~1849年)在对古代名物制度以及若干儒学核心概念的训释过程中却并不完全拘泥于汉儒之成说,时有"违注"之举.他的这一学术实践既有得也有失,应予具体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一、太原城名释考太原,古称晋阳,地处富饶的晋中盆地北缘,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名城。"太原"一名释为高平开阔之地,最早出现在《禹贡》"既修太原"。传说"晋阳"之称始于西周叔虞子燮父时。而有关"并州"之称则有两种说法,一是据《太康地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  相似文献   

6.
白冬梅 《文博》2008,(6):56-62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名包括两部分,一是名、一是字.名与字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的代号.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 "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颜之推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说明在古代名不仅仅是指称代号,而是承载了些许企盼并反映一定意识形态的指称代号.事实上,人名是"人们的志趣爱好、生活理想,以及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等一切内心世界的外向的宣示."因此时某一历史时期的人名作深入研究,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倾向是有裨益的.西汉时期,涌现出大量延年益寿名.所谓延年益寿名就是以千秋、万世、延寿等字及长寿有关的人名所命之名.延年益寿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延年益寿畏生不老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黄老思想在西汉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志新 《文献》2004,(4):209-222
一、家世考及年表 晚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本朝"皆深选学"、"其有论著校勘者"别为"文选学家"一门,长洲叶涵峰树藩厕名其中,所补注校刊之海录轩本《文选》,张氏比于后出之胡克家本,许为"亦佳".①其重雕翻刻之本,我所见即有羊城翰墨园等十余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1."(贝耑)"与"巽"相通,"(贝耑)"作为楚国早期的称量货币的称名,也即是以"巽"名币的来源.2.通过对包山145号简的释读,我们获得了西周之"(贝耑)"在战国时代的演化线索.  相似文献   

9.
近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华人记者张丹红,因"亲华言论"而被解职和"封口"的事件,引起世人关注。据报道,有59名"联邦共和国作家"向德国联邦议会发出公开信,要求对德国之声中文部及所有涉及"极权国家"的编辑部门进行审查.俨然要进行一场"政治正确"的大清洗。  相似文献   

10.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11.
一把折扇,几多辛酸!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尽在名剧《桃花扇》中. 有"名世一宝""冠绝千古"盛名的《桃花扇》,剧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黔人圈"现象.有人将之归纳为"《桃花扇》里黔人多". 一部著名戏剧《桃花扇》中,竟然密集出现了5个贵州人:杨文骢、马士英、越其杰、田仰、何腾蛟.剧中有正面人物,有中间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在...  相似文献   

12.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玄学家们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也是魏晋时期玄学文论通用的方法之一。"辩名析理"一词出自郭象《庄子注.天下》篇,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由冯友兰在其《新原道》一书《玄学》一章中正式提出。对各种经典的注释方法数不胜数,也往往依各家各派之不同思想,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今天把中国历史上对经典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名在东西方存在已久,而现代大学则是中世纪留给人类的主要遗产之一.到中世纪后期,欧洲已有约80所大学,它们引领和发酵了欧洲文明,欧洲则引领了世界. 一、大学之母和它的"子嗣"们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出现在今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与稍后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南部大学的成...  相似文献   

14.
王飞玉 《文博》2008,(5):74-75
边寿民是清代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本文通过对西岳庙文管所藏边氏之<芦雁图>的赏析,指出边寿民的艺术创作手法、成就和影响.作品展现出了边氏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嵎夷"与"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嵎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于山东半岛,应是东夷少昊族团的一支,但由于中原华夏民族的东渐及在这一过程中的频繁战争,迫使相当一部分嵎夷人越海迁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山海经>将"少昊之国"、"羲和之国"称为"海外"之国,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而自新罗开始,古代韩国人自称是"轩辕之裔、少昊之胤"、"嵎夷细民",不是没有道理,它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6.
《尚书·尧典》中"庸违"一词当释为共工之名。其理由有三:一,庸违即康回,《楚辞》中记载"康回冯怒",与历史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相吻合。二,远古时期,江淮荆楚之地的庸人,即"庸违"名称在后裔中的直接遗存。三,从上下文语境而言,"庸违"释为共工之名,文从字顺,意义明了。  相似文献   

17.
《墨子·尚贤下》等文献记载商代武丁贤相傅说早期曾居住在北海之洲、圜土之上,学术界对"北海之州"、"圜土"的解释说法不一。清华简《说命》上中下三篇提供了新资料,有助于厘清傅岩、北海之州与圜土的关系:北海之州位于北方的荒晦之域,傅岩是傅说及其部族为失仲服劳役之地,亦为北海之州的一具体地名。而"圜土"并非监狱之名,而是北海之州的一个都邑之名,与古圜水有关,在今无定河流域一带。傅说打败赤狄之后,便以此地作为自己的都邑"说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宋教仁被刺后,应夔丞有一奇怪举动,向国务院寄出一件自造的题为"监督议院政府神圣裁判机关简明宣告文"的油印品。仔细研读"宣告文",可发现其中暗藏诸多玄机。"宣告文"所云判决宋教仁死刑之特别法庭"陪审员薛圣渡"之名,系由应夔丞妻姓"薛"和应夔丞祖父名"圣渡"组合而成;"代理主席、副法官叶义衡"之名,系由应夔丞母姓"叶"与应夔丞早年所用名"义衡"组合而成。应夔丞以"代理主席、副法官"自称,并以"京江第一法庭"名义寄出"宣告文",则暴露了杀宋主使人来自北京,具体讲就是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同时,"宣告文"内容又隐含陷害陈其美主谋杀宋之意。应夔丞本想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达到既掩饰杀宋罪行,又嫁祸于人的目的,不料"宣告文"适成为其与洪述祖合谋杀宋的绝妙"供述",只可惜当时及后来研究者均未发现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