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人文地理》2017,32(5):139-146
人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提高是旅游地可持续治理的关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从治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4个维度建立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模型,定量测度千岛湖社区认知恢复力,识别脆弱性及应对能力认知对社区恢复力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①社区恢复力认知可提取8个因子,政府治理在社区恢复力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是社区恢复力提高的主导力量。②千岛湖恢复力认知综合平均值为2.4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高,生态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低,系统发展应关注生态资本的积累与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稳定性。③社区脆弱性、个体和政府应对能力的各变量对社区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应对能力对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的影响相对最强,个体应对能力对多数恢复力认知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需进一步发挥个体作用,促进个体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恢复力。  相似文献   

2.
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脆弱性分析框架,以恩施州为例,从敏感性与适应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定量测度,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脆弱性分异的风险因子与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脆弱性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②村域脆弱性主要为中、低等脆弱性,各村敏感性与适应性构...  相似文献   

3.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人文地理》2015,30(2):110-116
脆弱性研究领域不断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社会自然复合系统扩展,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化和人文化地研究脆弱性已成为趋势。湖泊流域是多层级的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从流域角度、社会生态系统层面、体制机制维度,综合分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对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湖泊流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滇池为例,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结合,构建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模型,探寻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和脆弱性驱动机制,提出了湖泊流域脆弱性调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总结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国际研究进展,对我国未来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检索工具,对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相关外文文献进行归纳与评述,在辨析可持续生计概念及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评估、生计策略转型、结构与制度及生计结果五个方面总结了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可持续生计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从旅游地可持续生计与生态保护及文化遗产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适应性与恢复力等方面全面回顾了旅游地可持续生计与社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的国际研究述评,文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我国旅游地可持续生计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郭倩倩 《旅游纵览》2023,(19):82-85
本研究从旅游地的恢复力视角出发,对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进行分析,以判断发生突发事件后恢复能力的影响因素。笔者将通过向旅游方面的专家进行问卷咨询,获取专家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的影响力评价;运用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进行元素间综合关系分析;最终结果分别以中心度、原因度为横、纵坐标,呈现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因素的因果图;并根据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建立可持续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晓红  周宏浩  王秀 《人文地理》2018,33(1):94-101
选取2005-2015年齐齐哈尔市县域环境、经济和社会数据,构建包含三大子系统,9项要素,27个指标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细分判别标准对其生态文明及内部三大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采用脆弱性模型对2015年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脆弱性分级;运用ArcGIS对2015年生态文明指数和内部协调性可视化对比。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多数县域生态文明质量逐年提升,但远未达良好水平;②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年份居多,协调年份极少,社会滞后型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类型;③县域耦合脆弱性问题严峻,部分县域脆弱性出现两极分化;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匹配现象严重,协调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是影响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直接影响旅游地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地方依恋、遗产价值认知与他们对景区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关系,研究发现:①社区居民认为景区开发企业应对股东、游客、员工、遗产和政府承担责任,特别是要对周边环境与社区居民负责;②地方依恋感和遗产价值认知较强的居民对景区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高的预期;③地方依恋通过加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深化其对景区开发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感知。  相似文献   

8.
黄睿  吕龙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21,36(1):174-182
“路学”是关于道路功能、时空演化及其区域影响的理论,为研究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提供新视角。借鉴“路学”构建“公路建设及其作用-公路对旅游地的影响-公路与旅游地交互响应”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维度,且具有正向影响。公路在增强旅游地通达性、刺激经济发展和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性,改变着人们的旅游经历与体验方式,引发地方重构和社会重塑。经济和生态维度对交旅响应有着正向影响,社会和文化维度影响不显著,交旅交互响应对公路交通建设影响不显著。进而基于生产、使用、建构和消费构建影响机制,以期为促进交旅协调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整体网视角对张谷英村社区咨询网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传统村落旅游地社会网运行机理。通过确定样本边界得到了169户家庭构成的样本空间,对咨询网络结构分析与社区权力分异研究发现:(1)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咨询网络结构呈现不均衡性;大多数家庭活跃于由可达性产生的1-派系小圈子之中,并由11个基础派系衍生出240个衍生派系。(2)整体网视角下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权力分异呈现金字塔结构;年龄、是否参与旅游经营、助人经历、能力展现与业余爱好是权力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位于权力分异金字塔结构顶端的家庭很少,但对张谷英村旅游地社区咨询网络演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也显示:旅游实践活动既是传统村落旅游地社区成员能力展现的重要平台,也是体现社区社会网权力分异的重要平台;基于社会网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地社区权力分异将处于动态演化中。  相似文献   

10.
“治理”是未来我国社会改革的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基层的有效治理是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保证。民宿经营打破了基层社区原有的生活状态,对社区经济、文化、环境、服务、治安等多个维度构成挑战。厘清民宿治理的逻辑体系,实现社区民宿治理现代化对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上海市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存在性与影响因素,为社区民宿的有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社区居民对社区民宿态度较为负面,表现出“不在我家社区”(not in my backyard)的邻避效应。社区民宿所引发的反抗情绪与抵制行为符合邻避效应的三要素必要构件。(2)以社区居民对民宿的接受水平作为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测度因子,显著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正义感知、风险感知、社区属性与居民特征4个部分,实证结果验证了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存在性。(3)回归弹性系数实际反映了居民对该变量的敏感程度,也即社区民宿治理中不同影响因素的边际报酬测度指标,社区治理资源投入弹性系数大的影响指标可以获得更大的边际治理效果。(4)社区民宿邻避效应是“经济理性”与“民生权利”的冲突,冲突根源在于社区民用设...  相似文献   

11.
旅游感知价值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春鲜 《人文地理》2015,30(3):137-144,150
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测量维度及其与行为意向之间作用路径关系研究,对旅游地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者对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及其测度内容界定差异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厘清。利用文献方法梳理旅游感知价值与满意度概念及其测量维度,剥离感知价值多维测度内容,分析其与满意度间存在的重复测量部分。在探讨测度视角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地核心产品属性、旅游感知价值及满意度测量维度。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在问卷调研获取国内游客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的属性构念及其影响路径,指出感知价值分别是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但满意度不是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12.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人文地理》2014,29(5):149-154
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云南省玉龙县为案例,以生态保护过程中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土地价值为核算载体,基于生态足迹效率测算方法,系统性地提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的最低、合理与最高标准测算方法,为提高旅游地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准确性以及推动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为土地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市场化途径,同时提供了社区参与地区产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旅游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相对剥夺感是认识旅游地居民行为逻辑的新视角,也为化解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改善旅游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研究源起、概念内涵和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行为效应、应用范畴和研究方法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进行了分析回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对于新时期我国旅游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构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门户社区居民享有的生态权益与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对等成为旅游生态不正义的重要表现,实现生态正义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黄山风景区东南西北4个门户社区为案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从人际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两个方面分析门户社区居民对生态正义感知的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受访的门户社区居民对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人际生态正义;(2)生态正义总体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西门>东门;人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北门对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东门、西门,北门、西门对互动正义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种际生态正义感知水平方面,南门对环境责任行为感知水平最高,其他三个门户社区差别不大,北门、西门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南门、东门;(3)居民生态正义感知空间差异受区域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制度和个体价值观念四种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经过近30年的演变,从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体制状态转换为以种植苹果为主的新型农业体制状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和单个劳动力从事不同生计的收益差,然而该体制转换削弱了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16.
尹凯 《民俗研究》2017,(5):21-28
在现代性与在地性的影响下,"地方"或"地方感"的相关议题日益成为不同学科重要的知识生长点。在遗产与博物馆学领域,作为一种塑造"地方感"的文化工具,生态博物馆在项目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遭遇到了认知社区或乡村的困境。地方的感知并非唯一,而是极具主观性和场景性。乡村个体、乡村集体、地方政府、生态博物馆都有一套解释地方的逻辑视野,这种多元性的地方感知是理解地方、治理地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宋俊杰 《攀登》2014,33(5):5-10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急需中国生态文明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监管服务法治化薄弱、生态经济手段单一、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能力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市场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主体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实现不同功能规划区区别对待的政绩考核,加强社会组织及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崔晓明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18,33(2):147-153
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模型,测度其生计资本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对农户生计资本变化趋向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得到整体提升,农户生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②乡村旅游影响下的农户金融资本、物资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均得到提升,社会资本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的旅游获利程度、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程度、社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等对农户资本趋向好转与优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区,社区治理对于当前的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都有重要意义。社区居民、社区自治组织、行政机关等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如何理顺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各层关系、协调各自职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社区治理中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态系统重构背景下农户适应行为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莎  陈佳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20,35(2):112-12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发展,适应性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户适应性为可持续生计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重构背景,从农户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农户适应作用分析框架来探讨民勤绿洲地区农户适应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交互效应,厘清农户适应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以生态治理恢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主导的政府政策实施重构了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推动农户生计适应策略变化。②农户生计适应性行为以农业调整为主,被动适应行为选择较少,外出打工成为未来生计趋势。③系统外部影响因素中有效灌溉率(水资源状况)是交互作用的核心因素,左右农户生计适应选择。农户适应行为选择主要受系统内部自然资本、劳动力资本与认知水平、金融资本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影响。④农户资本内部结构与储量的差异是适应行为选择多元化的内在动力,以生态恢复主导的政府计划性适应管理是农户适应行为选择的外在推力。生计资本及系统内外部要素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推动农户适应行为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