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价值观察——以江南造船厂与798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遗产包括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可能有古代的寺庙、衙署、民居、市场、建筑遗址、老字号,也可能有各种近现代的工业、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同时那些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城市独特的气质,也会在城市居民身上不经意间体现出来。同样也因为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对城市遗产的保护变得更为多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汉冶萍铁路是东亚近代钢铁工业的生命线,是日本侵略与掠夺中国资源的运输线,是亚洲近代引进西方技术的活标本。中国应借鉴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申遗,抢救保护汉冶萍铁路工业遗产。  相似文献   

3.
吕建昌  李舒桐 《东南文化》2023,(2):21-27+191-192
当今在世界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根植于西方现代史观及价值观的权威遗产话语掌控着遗产的价值与意义阐释权,中国工业遗产的话语声量显得很微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因此面临一些困境。构建符合本土语境的工业遗产话语有助于其摆脱“削足适履”和“丢车保帅”的命运,展现其遗产所凝练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线建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其工业遗产亦是解释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崛起的理想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研究广州红专厂的空间功能置换和游客感知,空间功能的置换具体表现为物质载体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的外观改造及用途变化,而游客感知则通过分析游客对工业遗产空间的感知情况,探讨空间置换后产生和传达出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些意义与工业遗产价值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工业遗产空间的消费主义改造方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创意产业空间所体现的当今社会对工业遗产的态度。研究发现,游客将红专厂理解为一个文化艺术和休闲消费的场所,而不是工业文明的记忆空间。红专厂工业空间的创意产业园式改造,传递出的已经不是工业文化的内涵,而是新的消费意义,实际上是工业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的过程。这种再利用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保护是有所偏离的。  相似文献   

5.
在批判遗产研究的思潮下,遗产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由多主体共同介入、不断与当代需求协商的过程。这不仅事关遗产利用的主体与方式,而且还关乎行动的可能性与正当性。中国的遗产资源及其利用方式丰富而多样,但关于其内部逻辑与本质的深度剖解却相较欠缺。朱煜杰与克里斯蒂娜·玛格斯合著的《中国的遗产政治:过去的力量》(Heritage Politics in China:The Power of the Past)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缺,并为探寻当代遗产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路径指引。本文将“遗产制造”和“价值挪用”作为开启这本书的钥匙,由此来考察当代中国遗产的复杂性,即遗产是如何依靠价值的挪用而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维度中被不断制造与再造的。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12,26(1):60-65
非正规住房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现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并以"城中村"的方式成为我国城市的非正规居住空间。"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作为规划外的住房发展方式,在承担特殊的住房供应职能的同时带来各种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论文在梳理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市场—社会的视角剖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总结"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审视辽宁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开发,阐述了将辽宁工业遗产与节庆民俗产业开发相结合,从而突出辽宁城市节庆民俗产业开发中的地域性特征,并以本溪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辽宁拥有众多的工业城市,在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中,物质形态存在的厂区、工人居住区等是当地民俗形成的空间环境;工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规范等非物质部分是节庆民俗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相比较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近年来首都博物馆在我国工业遗产案例方面的实地调研成果展开谈论,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界定,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背景、发展态势和具体案例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层矛盾梳理和反思,同时也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未来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本文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浅议了工业遗产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深圳作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居住现状以及购房意愿,并分析其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通过影响住房改善需求、未来发展规划、购房能力等,户主年龄、户主学历、住深时间、家庭收入、现住房的租金以及满意度、户主户口以及留深发展意愿对城中村外来人口家庭购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尝试从地方性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和体现方式,利用历史演进的分析方法考察城中村改造前后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现状。从地方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地方性的社会建构体系及特征,并认为地方性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四个维度进行持续的社会建构。结合广州猎德村整体改造为案例发现地方性的建构与时空元素紧密相关,镶嵌在地方的发展过程,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中国城市化中地方性研究框架;现实上为更深入理解城中村改造与地方性的关系,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城中村作为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其拆迁改造势必对外来人口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基于上海市联明村问卷调查数据,以外来人口视角,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城中村外来人口的流动特征、居住选择的变化,以及城中村拆迁对外来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外来人口在上海有着明显的就近搬迁和在城中村之间转移的特征。房租便宜超过职住邻近成为影响外来人口居住选择的首要因素,但两者对外来人口的居住决策均起到决定性作用。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条件考虑较少,但相较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外来人口对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考量逐渐减少。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相似文献   

14.
长租公寓作为住房市场的新兴业态,是贯彻国家“租购并举”住房政策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深圳为例,基于迈点研究院的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长租公寓的空间布局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呈现空间集聚性、距离衰减性、类型分异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紧邻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性,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围递减的距离衰减性,酒店、公寓、房地产系长租公寓热点区呈中心城区向外扩展态势的类型分异性;(2)地铁、超市商城、常住人口是影响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其影响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3)运用地租和新消费者理论,从供求视角构建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可丰富新兴住房业态空间集聚模式和中国住房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柴雪瑞  陶伟  卢俊 《人文地理》2022,37(1):90-99
传统村落物质形态既是空间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具有动态的历史延续性.基于康泽恩形态学的方法,本研究从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关联互动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傣族传统村落弄么村物质形态的生成逻辑与演变过程.研究发现:①弄么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民间非正式组织、基层治理与弄么村的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罗佳丽  张敏 《人文地理》2017,32(6):56-64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家”的再造过程。研究表明,青年类家消费空间通过物质空间与想象、青春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与重构,将住房建构为充满社会与情感意义的地方,以“类家庭”的形式弥补了都市青年家庭生活和眷属关系的缺失,促进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与表达。结合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青年视角对家的批判地理学进行补充,亦弥补了地理学对家与青年文化空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①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②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③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④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蔡一帆  童昕 《人文地理》2014,29(3):115-120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大芬村实现了从生产行画的城中村到结合复制与创意的综合性油画生产基地的产业成功转型。本文分析了此案例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动力机制的演变对产业链与产业结构、雇佣关系与劳动者身份、进而对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与影响。本文指出,正是这种介于普通手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身份认同的焦虑,其中所蕴含的劳动者自我价值的认同,终而成为顺应市场需求变动中的实现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最后讨论了大芬村文化产业升级案例之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与转型的意义,以及地方性在此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