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80年第12期载《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一文,谈到长沙楚墓出土的一件铜匕首,"柄长8.6厘米,为一奴隶形象:大眼,高鼻,头上有圆饼形发髻,后垂长辫至肩部,耳上有粗大的耳坠"。作者认为这是属于越族风格的文物。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人"文身断发"。《淮南子·齐俗训》也云:"中国冠笄,越人劗(剪)发。"江西贵溪越人崖墓出土物中有一束长约5厘米的头发,两端剪断齐整,正是越人"断发"习俗的例证(《文物》1980·11)。  相似文献   

2.
1960年至1965年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拣选的文物中,有十六件铜钺,形制、纹饰都显得特殊。1974年长沙树木岭1号墓和1975年长沙南塘冲15号墓中分别出土一件铜匕首和一件褐釉陶三足罐,在数千座楚墓的出土物中也属仅见。这几件文物很可能是东周时期居住在两广地区的越族的文物,特介绍如下。 (一)钏钺:共十六件,分别来自道县、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8年第1期刊出拙作《莆田古荔"宋家香"》(署名莆田县文化馆)之后,1979年第5期发表了涂元渠先生的文章《古荔"陈紫"与"宋香"之间》,对拙作中"良种‘陈紫’即源出‘宋香’"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涂先生认为拙作引蔡襄《荔支谱》有"漏引和错点,导致了理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0年第6期刊发了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所写《四川珙县洛表公社十具"僰人"悬棺清理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其中关于悬棺主人属于何族的问题,又见于他们所写的《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及岩画调查记》(见《文物资料丛刊》1978年第2辑)。两文的基本论点:悬棺可能"属于土僚晚期的明代‘都掌蛮’的墓葬";"都掌蛮"或"九丝蛮","都是以地名称谓的","并非一个民族的族称,而是僰、羿、苗、倮的统称";"羿可能是明清时代对土僚的异名";"珙县悬棺葬的‘僰人’,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2年第11期发表的马非百先生的《关于秦国虎符之铸造年代》一文,提出"新郪符称‘王’,阳陵符称‘皇帝’,而杜符则称‘君’,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很重要,它明明白白地反映了各符的铸造年代"。这是很有见地的。但马先生指出"秦代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以后,推算秦惠王"在更元称王前,凡十三年则皆称君。据此,则杜符之铸造年代,必在此十三年间"。这里有一年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北郊雷台东汉墓中出土一件"马踏飞鸟"铜像。奔驰的骏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只展翅振翮作顾眄惊愕状的飞鸟。这件文物形象精妙,结构奇巧,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学术界、艺术界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讨论。1982年故宫博物院顾铁符先生在《考古与文物》第2期发表《奔马·"袭乌"·马式》一文(以下简称"顾文"),指出铜奔马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相马用的"马式",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创制的铜马式的复制品,它具  相似文献   

7.
《文物》1984年第8期《阜阳汉简〈诗经〉简论》一文中说:"有的异文异义非常明显,如‘同车’,《阜诗》作‘同居’。"此论可商。汉刘熙《释名·释车第二十四》曰:"车,古者日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引叶德  相似文献   

8.
孙机 《文物》1986,(11)
1975年在湖北江陵楚纪南故城内发掘的凤凰山一六七号西汉墓中,出土了由七十四枚木简组成的一套遣册。由于此墓的随葬品基本上保持原来的位置,且与遣册所记大体相符,所以简文与实物可以互相对应。其中第三十二号简文云"大柙一枚",发掘简报以为指的就是随葬品中的扁壶。《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一文则谓:"‘柙’与‘(?)’音同。‘大柙’即‘大(?)’。《说文》:‘(?),酒器也。’(?)有方、圆、扁、横四形。此墓出漆扁壶一,即(?)之扁形者。"其后笔者在《文物》1980年第10期发表短文《说"柙"》,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9年12期上登载了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的铜戈一件,此戈形制颇异,其内上有"楚公?秉戈"铭文。高至喜同志根据郭沫若院长对"楚公?钟"的释文,断定"此戈大约也是西周末年时的",并言"这无疑是一件研究楚国早期兵器和文字的一件重要资料。" 于省吾和姚孝遂两先生则根据此戈的形制、铭文等,举出六项理由证明此戈及其上的铭文均是伪作,并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肯定,‘楚公?戈’的铭文是伪造的。从戈本身的形制、银饰来看,器物本身也当是伪制的。"(《文物》1960年第3期)其论证甚为精覈。不过此戈既非"越戈",更非殷戈,亦非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戈。细察此戈的形制,乃系四川所谓"巴蜀"时期的戈。此戈本身当系真品,其内上的铭文或系后来的伪制。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9年第8期所刊《<墨娥小录>辑录考略》一文,在关于成书年代一节中提到:"从唐宋到元末明初……都把氯化铵写作‘碙砂’。只是到明代中叶以后,如……才把氯化铵写作‘磠砂’或‘硇砂’,在《小录》中把氯化铵一律写作‘碙砂’。"作者以此为考定《墨娥小录》辑录年代的依据之一。据我所见,文献记载不是这样,这里试作补正。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3,(2)
《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七期《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中解释《章怀太子墓志》说"‘孝章愁疾’之‘章’,恐系‘张’之笔误"。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孝章"即盛孝章,名宪,东汉末会稽人。为孙策所忌,孔融忧其不免祸,曾上书曹操,因得征为都尉,诏命未至,已为  相似文献   

12.
在流落海外的宫素然《明妃出塞图》上题诗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陆勉,题了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第二个是自称"天府谪仙"的张锡,盖了一个白文"天锡"图章;第三个是吴郡孙宁。郭沫若先生曾经在1964年《文物》第7期《谈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一文的"书后"中,从张锡的七言古风中看出"作者不仅在‘伤古’,而且在‘伤今’",  相似文献   

13.
邓代昆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上发表《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邓释》),对《成都文物简讯》1980年第2期所刊石湍同志的《成都东郊发现了汉阙石刻》一文报道介绍1980年7月间在成都东郊明代墓葬里作为抵墓门之用的两块东汉石阙,“认为它们绝非是原配,而是各自失去了配偶的独阙”,并提出“将甲阙称为‘王君平阙’,乙阙称为‘王文康阙’,将甲阙石刻刻铭称为‘王君平阙侧’,就其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来考释。我这里对于《邓释》所说甲阙的名称和乙阙的年代,试谈一些浅见,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8年第1期发表的《居延汉代遗址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认为甲渠侯官等三个地点出土的(?)形木器"或许就是简文里常见的‘转射’或‘深目’",其后初师宾先生又在《汉代边塞守御器备考略》中断定它"决为转射无疑",并指出"其特点是承受弩长臂转动发射,故称转射",还说"通过斜下的射孔,可向坞下的有效角  相似文献   

15.
对《〈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读后》的商榷《文物》1982年第4期刊登的《〈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读后》一文中,作者认为"《纪略》把‘齐水金化(货)’空首布钱文误识为‘三川(釿)’,似应更正"。此说值得商榷。所谈空首布文以往确有"齐水金化"、"济釿"、"三川釿"三种释法。其中以释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2年第6期史展同志《王夫之〈双鹤瑞舞赋〉卷书后》一文,认为这篇赋是王夫之写给在湖南讨伐吴三桂的清朝将领安远靖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的,由此作出结论:王夫之"晚年虽以明遗民自居,遇恩选未仕",但"在清政权日益巩固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要‘和而解矣’"。对此,学术界出现了争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史料鉴别问题,而是有关王夫之的民族观、王夫之的政治倾向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辨正、澄清。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80年第2期《论徐州汉画像石》一文说到:"《后汉书·张禹传》谓禹任下邳相时,徐县北界有蒲阳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说明在东汉以前徐州地区灌溉事业的发达。"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告身     
最近几年,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好几件唐代的"告身"。新疆出土的"汜德达告身",《文物》1975年8期已有专文作了论述;"张无价告身",也已在《文物》1975年第7期中作了初步介绍。今年第十期《文物》  相似文献   

19.
曹定云先生在《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上发表一篇题为:《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的义章,该义认为:“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海内外学者极为关注。故弄清其真伪,是考古11作者和古义字}作者的责任。”该文最后得出:“这片‘龙山陶义’不会是龙山义化时代的产物,无论是龙山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是龙山时代人们所掌握的文字熟练程度,都不可能达到这片‘龙山陶文’所能达到的水准,人类不会出现超越历史时代的‘奇迹’。这片所谓‘龙山陶义’只能是龙山文化之后人们契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释“■”     
《中国文物报》在1991年4月7日第三版刊载了《周代铭文铜鬲鼎》一文,其中提到该器物之“内壁有二竖行铭文‘春史正作宝彝’”六字,文章没有对铭文作任何解释。我认为该器物之第一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