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的农历三月切三,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都要举行“三月三”民族风情节,以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甫江峡谷,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吸引有识之士、游客到南江投资开发和观光旅游。南江布依族、苗族乡“三月三”民族风情节 神奇峡谷 美丽南江@晓林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个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国人口总数在万人以上的民族有13个,满族是其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总人口近两万人,其主要分布在贵州金沙、黔西及安顺三个县。解放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国家先后在满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民族乡,这些民族乡计有:黔西县的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金沙县大贤苗族满族乡、宋坪苗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木杉苗族彝族满族乡,大方县黄泥彝族满族苗族乡。 定居贵州的满族,在远离故土的他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含辛茹苦,将当地的穷山僻壤开垦出来,为发展贵州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长达几百年  相似文献   

3.
苗族分布在祖国的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现有人口四百余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苗族又是一个历史悠久、受压迫较深而又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为了民族生存,不仅披荆斩棘地同大自然作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且前赴后继地同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斗争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苗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始了新阶段,是苗族发展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颜林 《巴蜀史志》2005,(5):58-58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既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又吸收有其他民族的化营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苗族服饰是没有字的历史献。是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绝好史料”。对于历史上未能形成本民族字的苗族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民族曲艺.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民族丈化的一个组成部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蕴含着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和高度智慧。苗族曲艺嘎百福,就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创造的一种流传远久而广泛的民族曲艺。这种苗族兼说兼唱的曲艺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而且,在祖国艺术的百花园里,嘎百福就像盛开在苗岭的山花,令人动情,为人喜爱。一、苗族曲艺嘎百福形成的历史背景苗族曲艺嘎百福形成于何时.因为苗族无文字,没有记载而无法考证。但从嘎百福的说唱内容来看…  相似文献   

6.
一、1985年您担任丹寨县史志办公室主任之前一直在县委宣传部和县委办公室工作,您为什么对苗族民间文化有这样浓厚的兴趣?您认为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和县史志办公室,哪个岗位更适合您施展自己在民间文化方面的才华? 我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兴趣,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爱好到责任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苗族是个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族文化特色非常突出的民族,由于自己生长在苗族聚居地区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从小深受苗族民间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产生了兴趣,而兴趣又促进了对各种苗族民间文化事项亲历、亲见、亲闻的增多。后来有幸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学习苗族语言文学专业,自然也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7.
屏边苗族妇女服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艳飞 《神州民俗》2007,(11):44-46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又是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音符。纵观古今,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的苗族服饰,其历史就像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服饰语言的暗示,在倾听到时代底音的同时牢记本民族历史。文章通过对屏边苗族妇女服饰的初探,意在能对苗族服饰作个初步的了解并试着从中寻求苗族服饰之所以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友武 《神州》2012,(15):22-23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人民生活生产及民族情感的直接表述。它通过图案的形式折射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习俗、民族理念和民族情感。各支系民族服饰的不同,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变异,但其主要的民族精髓完整地保存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也有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着苗族人民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本文试以苗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分析,了解苗族同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有“衣冠大国”之称,而苗族则当为“衣冠大国”中的“衣冠大族”。苗族分支众多,服饰各异,据统计,仅不同款式的女性服饰即多达一百二、三十种,其丰富多采远非其他民族可媲美。在苗族众多服饰里,最引入入胜的首推苗族银妆,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银光烟活惹人注目。与其说,生活在中华广麦大地上的56个民族,苗族最酷爱银饰,倒不如说,苗族之于银饰,超出一般酷爱的程度,升华到了一种“特殊缘份”的境界。苗族世代以务农为业,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劳所获的相当部分被用来换取银元,而银元则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送进银匠的…  相似文献   

10.
贵州后山苗族的芦笙文化积淀了黔北、川南、滇东苗族芦笙文化的精华,与东南亚、美国苗族风俗一脉相承。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定位为"苗族芦笙艺术乡"。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08,(8):I0001-I0003
贵州后山苗族的芦笙文化积淀了黔北、川南、滇东苗族芦笙文化的精华,与东南亚、美国苗族风俗一脉相承。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定位为“苗族芦笙艺术乡”。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中国西南部的一个民族——苗族,受到世界各国的不少人类学家、民族学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由于苗族的渊源以及其自身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各方面学者对这一民族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而逐渐细致的研究,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新兴的一门学科——苗学。在苗学研究中,对苗族古歌的研究成为其颇具代表性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苗族服饰     
《文史月刊》2010,(6):F0002-F0002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的南方在山外的世界是充满了故事的南方,而苗族则始终是充满了传说和传奇的民族,是由歌舞造就而成的民族,在那些从不间断的歌舞里,苗家儿女们纵情唱了自己的迁徙歌: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建筑城垣九十九座。直米力意指大平原,和苗家儿女们今日居住的大山岭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众所周知的黄帝与量尤大战迫使苗族向南方迁徙,定居在黑洋大等。而娄家庄则是所行走中营造出来的家园。苗族祖先们受了神的庇护才跨越了九百九十九座高山,渡过了九百九十九条大河,在为了幸福的征战中他们踏上了遥远的流浪旅途。神仙老生翁对苗族子民说:…  相似文献   

15.
贵州苗族女性服饰因其样式、色彩、图纹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厚性,被誉为“苗族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这些多姿多彩、无比旖旎的服饰,成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见证物,因为当中融入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因子。正是在与汉族等诸多民族交流交往的基础上,拓宽和延展了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限度,完全体现了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益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珍贵的苗族女性服饰似为重要的历史史料、凭证及象征体系。因为,在这个文化场域中展现的是苗族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场景、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可,体现的是民族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苗族姊妹节1998年被正式命名,从此开始了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近20年的发展进程中,利弊尽出,如何向前发展,既保证经济效益又维护其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性,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09,(12):38-39
瑶族的来源至今仍说法不一。不过.瑶族和苗族具有同源的祖先却是不错的。多数人认为.瑶族和苗族出自东汉时.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的“武陵蛮”部落。及至隋朝.虽然随着族群的迁徙,瑶族和苗族逐渐分开.但同源的文化又使两个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有些生活在云南的瑶民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还精通苗语,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8.
"巴岱"信仰是湘西苗族社会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至今,湘西苗族社会仍活跃着大量的"巴岱",其信仰内部的"分脉"泾渭分明却又共存于湘西苗族社会,对湘西苗族人们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苗族巴岱信仰研究》从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透视苗族"巴岱"信仰变迁过程中的诸种情态,历现由于社会变动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苗族原有牢固统一的宗教体系受到冲击所作出的回应,揭示特定历史场景下苗族社会宗教仪式行为与政治、权力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宗教仪式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方式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学博士杨家能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文化资本:现代苗族的古老文化》中,以世界苗族,特别是中国苗族历史文化为背景,用文本分析、现象学、历史学方法分析了苗族丧葬歌词《引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所反映的苗族文化结构、文化环境。对苗族文化的现代化和当代价值,特别是民族教育方法作了探讨。文章不仅为苗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史料,也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化了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这一当今时代重大课题的新认识、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苗族,大多住在山坡上,而有“高山苗”之称。又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乃是以其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名之的。可是,有的人却以“山居”、“水栖”为其居住民族的一种习性而津津乐道。这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历史典籍中就有过记载。如称“盘瓠”蛮“好山恶都”《搜神记》:“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后汉书·南蛮传》。人们不禁要问:苗族真是“好山入壑,不乐平旷”的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盘瓠”传说,源于湘黔交界的武陵、五溪地带,现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里山高箐深,确乎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也许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