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期以来 ,法律史学界把中英《马凯条约》第十二款关于英国有条件放弃治外法权的承诺视为晚清法律改革的主因。而历史的真相是 ,1 90 2年商约谈判时张之洞主导制定了这一条款 ,首倡“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说 ,其目的在于推进国内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 90 7年后张之洞又否定了“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说 ,其目的是为了反对沈家本在他看来过于“西化”的法律改革模式 ,以维护其“中体西用”的法律改革思路。这一过程表明 ,领事裁判权问题始终只是晚清主持改革者推进法律变革的手段。事实上 ,晚清法律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 ,也是服从和服务于新政这一整体政治局势的 ,它本身并没有自己额外的起因和目的。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在中央未能做出改变的同时,地方上的部分学堂已经尝试将法律引入课程之中。地方政府通过派人去日本考察以及大胆的实践,在促进法律教育兴起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中央政府通过借鉴日本学制与吸收地方政府办理法律教育的经验制定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但是为了能够控制局势,中央限制了法律教育的普及。清末修律、预备立宪使得地方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这才迫使中央政府不断调整癸卯学制中对于法律教育的限制。而正是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法律教育的兴起才真正得到实现。纵观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更具活力,不断推动中央政府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3.
冯子宸 《史学集刊》2017,(3):110-118
戊戌变法时期,在中央未能做出改变的同时,地方上的部分学堂已经尝试将法律引入课程之中。地方政府通过派人去日本考察以及大胆的实践,在促进法律教育兴起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中央政府通过借鉴日本学制与吸收地方政府办理法律教育的经验制定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但是为了能够控制局势,中央限制了法律教育的普及。清末修律、预备立宪使得地方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这才迫使中央政府不断调整癸卯学制中对于法律教育的限制。而正是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法律教育的兴起才真正得到实现。纵观整个过程,地方政府更具活力,不断推动中央政府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1841—1920)是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人物,当过洋行的买办。兼任洋务官僚,又是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曾先后在英国的太古公司和洋务派举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担任要职,长期“客游四方,日与异国人相接,较早接触西方法律文化,实现了法律意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意识到:徒袭西方“皮毛”的洋务运动难以富国强兵。他以爱国自强为基础,以西法为参照系,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改良思想,并且开始涉及对传统政治法律制度进行改良的根本性问题,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清末修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末修律中关於“无夫奸”的思想论争颇为激烈,引起朝廷、督抚、资政院以及报刊传媒的广泛关注。论辩双方甚至人身攻击,并各引外援,组织政党,可谓清末思想变迁史上的难得案例。不过既存研究往往囿於传统“礼法之争”的论述框架,过於强调西方法理和中国礼教竞争的一面,忽视中与西、新与旧等因素其实可以并存於同人同事。论辩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共同的思想资源。时人积极参与讨论,其旨趣也往往不在法律本身,而是关注时政和国家的未来。其中的收回法权问题始终制约着论辩双方的思路,礼教的地位因为可能影响到国权而受到质疑,对於五四时期的思想道德革命不无引发之功。  相似文献   

6.
正在"修律"这件改革大事上,起到改革推进者作用的就是一位技术性的官僚,历史将中国古代法律转变到现代法律轨道的重任交给了这位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古代法律的法官。一、律学世家的法官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人。他父亲曾在朝廷刑部任职长达12年,后来官至贵阳知府。他本人则未满20岁就考取了秀才,25岁中了举人。不过以后考进士就接连不第。也就在沈家本中举的前一年,他已经  相似文献   

7.
石璠 《黑龙江史志》2014,(3):192-193,195
在晚清变法修律的过程中,处于变法修律最前沿的法界人士对民法为规定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一属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民法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了法界人士的注意,他们也已经认识到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是主法与助法的关系,主法宜在助法之先制定。制定中国自己的民法典一定要进行民事习惯调查也是法界人士的共识。此外,在民法的立法宗旨与立法模式上法界人士也已经有较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清末著名朴学大师孙诒让和著名的方志学家王棻,一直保持亲密往来。通过对二人交游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孙诒让和王棻的学术思想和路径均有较大差异,孙诒让最服膺朴学,而王棻则是宋学的推崇者。在起学术争执时,也往往是互不相让,故而二人的交往模式,更多属于“求同存异”。而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下,二人维持了一辈子的深厚友谊,彼此都是对方学术研究生命中的重要挚友。这在当时乃至更广远的学术史上也是不多的现象,故而对清末学人和学术史研究能有一定补益。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袁世凯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上书请求变革法律,积极推荐修法人才,并参与新法内容的讨论;他极力主张多渠道地造就和选用法律人才;他利用直隶总督的地位和权力,将法制改革的许多措施在直隶施行,对推动当时中国封建法制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曲折与艰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从日、德等国引进的西方法律文化与东方法律文化交融,中国开始步入世界的现代法律文化之林,从而兴起了中国现代法学教育。自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打开国门之后,闭关锁国的国策失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人认为西人之所长与中国之所需只在船坚炮利而已,以此侧重学习西方的军事技艺。继经中日甲午之役,深深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爱国有识之土,认为“以东海大邦,见败于扶桑三岛”,乃明治维新之故,转而向日本学习,以法政为先,学技艺次之,学法政以效维新,改革政治,时人认为变法修律,改革官制,方能国强…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Da-Qing xin xinglü) in the National Assembly (Zizheng yuan) 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 (1901–11). The focus i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ose who drafted and supported the new code and those who expressed reservations, especially over reform of the laws on filial piety and fornication. The issue of reconfiguring the family and social order through law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rching agenda of twentieth century legal reform in China—making an empire that “ruled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filial piety” 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hips with its citizens. More importantly, an analysis of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family law enables this article to problematize such concepts as “Chinese” and “Western” during this crucial moment of China’s empire-to-nation transformation. It showcases the paradox of China’s modern-era reforms—a contradiction between imposing Western-inspired order with a largely indigenous logic and maintaining exis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in the name of preserving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2.
In the conventional narrati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reemergence of Yuan Shikai leads to a series of troubling actions. First, he bargained with the Qing cour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risis at Wuchang to extract concessions for himself, and then he used the Qing military force to menace the southern revolutionaries. Eventually Yuan used the southern revolutionary threat as a pretext to force the abdication of the Qing emperor. Moreover, he traded his contribu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and thus stole the fruits of victory. This narrativ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gher officials in late Qing times, Yuan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pushing the political reforms of the late Qing. His gen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 largely supporte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consequently he chose to promote political reform to realize a constitutional solution after he returned to the political arena during the 1911 Revolution. Only after realizing that the goal of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had been rejected by all the political groups did Yuan follow the trend by supporting republicanism.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学 《安徽史学》2004,(1):80-85,74
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见严重,传统的政治文化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无能为力,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向西方(包括甲午后的日本)学习要求.相比较而言,政治思想的学习远比社会经济变革来得快.近代政治思想的超前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不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近代政治思想缺憾甚多,并给晚清社会的变革留下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敏兰 《史学月刊》2002,5(2):123-128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只有在西周时期才有封建制。从秦到晚清的社会不应被称为“封建社会”。在这一阶段,社会状况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并不相同,也与斯大林所概括的以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有较大的距离。他们批评滥用“封建”的现象,并力图用新的概念来代替“封建社会”,用新的理论体系描述从秦到晚清的历史。一些学者还注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可以预料,关于封建社会的认识必将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Chinese legal regime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rom two perspectives, i.e. from that of legis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and highlights the deficiencies thereof.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a has to improve and reform its domestic law to rectify the blatant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statutes and to implement the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that it has concluded or acceded to; Moreover, China should reform its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o efficient law enforcement whose success, in turn, depends o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romi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国内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张之洞积极倡导与推行近代法律教育,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西方法律课程与专业,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西方法律,创办与发行报刊介绍西方法律知识。虽然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制约着他不能学习西方法律的民主精神,但其倡导近代法律教育的积极主张与各种实践却促进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律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18.
在法律多元的视角下,清代刑事性地方性法规具有不同于现代法理的内涵及特点.在创制、引用等实践环节中,此类法规极大程度脱离了地域特点的影响而成为审断经验的载体,其特点的变换亦足以体现清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立法、司法的权限纠葛及相关的法律施用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