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构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从农民生活、生产环境、生态产品供给以及生态安全等人居环境核心领域出发,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1998-2012年间利川市乡村人居环境做了评价,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序演变历经传统发展、过渡发展、生态化建设三个阶段,人居环境系统及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盆地、城镇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增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高山区生态脆弱性增强;③农户行为受政策调控作用由无序、扭曲化向规范化变迁,政策调控与农户行为互动作用促使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3.
蔡刚 《风景名胜》2021,(4):0248-024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人居环境予以改善则是该战略的关键步骤,也是我国现代化脚步向农村方向进行的最佳体现。本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措施及对策予以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建设美丽、和谐以及现代化的乡村,供广大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力于实现乡村振兴。文章选取沱江流域成都段的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龙泉驿区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低耦合协调度阶段、中耦合协调度阶段与高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选择建筑质量等5个准则,房型设计等56个因素作为调查与评价因子,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估的基本框架,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法对城区代表居住地域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南京市区人居环境总体处于发展阶段,并提出各居住地域人居环境优化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揭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是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与以人为本人居空间构建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人居系统要素―居民时空感知―居民满意度”的认知―测度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武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基于1122份有效问卷构建模型,其结果验证了设施点的布局、量的供应及质的服务在居民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感知的中介作用下,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系统性总结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路径基础上,提出设施及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探讨社区环境对农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对于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给出居民福祉的提升对策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多层次模型探究了洛川县社区环境对居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同时给出主观福祉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主观福祉均值为0.512,年龄、收入与健康与主观福祉呈显著正相关。(2)社区环境解释了主观福祉18.57%的变异;降低灾害影响、提高人口密度、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整洁程度能提升主观福祉。(3)以保障社区安全、增强乡村拉力、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的自上而下决策管理与以收入和健康为核心的居民个体适应性调节是居民主观福祉提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概念的分析,指出生产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认为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应是城镇中居民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直接环境和各种生产活动所营造的对居民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城镇环境。根据这一认识,作者对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产环境所涉及的要素分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生产性设施环境、生产性人口环境、生产性文化和制度环境、生产性污染和灾害环境、择业环境等)两个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并指出城镇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省样本地市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及居民满意度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及权重,构造重要性与满意度矩阵等方法,本文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体服务、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苏北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大,苏中和苏南地区较小;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总体好于农村;城市与农村各类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尤其表现在文体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上;多数地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度偏低。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此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区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明月 《旅游纵览》2023,(17):24-27
在开展森林公园旅游活动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多,识别游客风险感知在森林公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风险感知的调查数据,运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感知进行客观评价;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改善救援环境;加强智慧景区建设,防控社会风险;规范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生产安全;针对性引导,强化安全宣传教育等建议,旨在帮助森林公园从容应对风险问题,提高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钱海聪 《风景名胜》2020,(3):0036-0036
美丽乡村建设贯穿于“十二五”“十三五”整个期间。通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农业升级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这是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近些年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严抓“脏、乱、差”改善了人居环境 ;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 通过美丽乡村整治和包装宣传,提高了乡村美誉度。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完善问题,因此还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经济体系,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地方居民是开展和组织乡村旅游活动的核心参与者,促进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有重要意义。考虑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外部性特征,文章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心理账户理论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心理账户客观存在于居民环境行为决策过程中,且对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与演化有重要影响。其次,居民的环境行为决策演化既受行为成本、环境契合度、惩罚力度等期望收益相关因素影响,又受效价参照、风险偏好、决策影响系数等有限理性相关因素影响,且仅当乡村旅游地居民进行环境责任行为与对立行为的价值感知收益偏差呈同化正向收敛时,环境责任行为才会成为居民的稳定策略选择。最后,根据博弈结果和数值仿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促进提供措施建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杨雪春 《风景名胜》2020,(2):0211-0212
巩固主题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信心,有必要分析多方政策利好,但也不回避存的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重庆的“山清水秀之地”准确定位,文章提出坚持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生态‘双修’”以及“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玲 《旅游纵览》2022,(17):163-165+17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给传统村落发展带来新机遇,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主体,要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通过对当地居民保护感知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居民参与传统村落建设的意愿,从而更好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通过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性旅游团队,创建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及提升游客体验感等措施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侃  蔺雪芹 《人文地理》2011,26(3):76-82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解析。研究表明:京郊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多元化态势明显,但农民收入地域差异显著,源自经济环境的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显著,但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公共设施管理维护亟需跟进;社会氛围、文娱生活、村容村貌、生产成本、生活成本、服务配套等因素是影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社会氛围是核心因素,生活成本、服务配套因素是制约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李娇 《区域治理》2022,(3):162-165,169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农村污水处理运行情况,对平罗县农村污水处理站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各污水处理站工艺运行现状、出水水质情况,摸清工艺运行及设备工况,提出实际可行、综合利用、经济适宜的调试或改造建议,有效...  相似文献   

19.
李艳  曾菊新  程绍文 《人文地理》2014,29(6):133-139
在城市游憩中,到访游客和居民共享城市环境,形成了对城市环境供给的满意度评价。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武汉旅游市场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比较了内外部游客对环境供给因素满意度及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提出了游憩者体验城市环境供给的三个维度,即基础型、吸引型和增益型环境供给;并揭示了两个规律性现象:即到访游客对大部分环境供给的满意度高于居民的满意度;到访游客和居民的重游意愿均受到基础型环境供给因子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此,城市主管部门应更重视基础型环境供给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党都心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这部分工作视为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受到了广泛重视,在各大重要会议上,都要求全面深入地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本质需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