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色的定量判断、描述和比较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色度测量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研究对象的颜色数据,对其计算分析,可得到更多信息。目前,色度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色度测量方法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后发现色度测量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以下问题:研究文物呈色机制和制作工艺;评价文物清洗效果和保护材料的颜色稳定性;分析环境因素对文物色彩的影响。随着色度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与其他分析技术和方法等的结合,优化的色度测量条件、对颜色数据计算处理后得到的文物色貌模型和数字颜色管理系统将在文物考古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文物和遗址遗存进行精确描述和测绘一直是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较于传统测绘方法,三维激光扫描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接触文物表面等优势,已被广泛采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中。本文对三维激光扫描的原理和工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近期在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做出综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国外文物科技保护的思潮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世纪人类共同关心的两大主题之一,文物的科技保护日益得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油画、壁画的保护,还是庞贝古城火山人的复原加固都已含有浓郁的现代概念,到了二十世纪初这些方法的指导思想仍起着重要作用。1888年德国皇家博物馆Rathgen·F在 相似文献
4.
<正>《考古与文物》是在呼唤科学、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诞生的。197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重新恢复建制,为促进考古成果的快速发表及培养人才,拟办一份文物考古类的学术期刊的议题也被提上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日程。经过二年的精心筹备,终于在1980年,《考古与文物》正式创刊。 相似文献
5.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8(4):61-61
由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和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考古与物保护化学学科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博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全国第九届考古与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已于2006年10月23日-28日在古城西安西北大学胜利召开。西北大学博学院王雁玲书记主持了开幕式,西北大学副校长朱恪孝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秘书长王昌燧教授代表两个学会致开幕词,陕西省物局的保处周魁英处长代表陕西省物局致辞,西安市物局副局长、ICCMOS理事会西安国际中心常务副主任孙福喜教授致辞。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考古与物保护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宋迪生教授代表两个学会致大会闭幕词。 相似文献
6.
赵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Z1):27-31
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的真正起步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慕的发掘开始.从此之后,对于纺织品的科学测试方法基本没变,但在微量和精度上则有很大的进步,染料和纤维的测试将成为将来的重点,纺织科技史研究也将以纤维加工、染色以及织造技术作为重点展开;而在纺织品保护修复方面,难以重复的现场保护要以经验性总结为主,较易重复的加固修复应以标准化为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由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合作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人材.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中国古代艺术品不断地被人们发现,文物考古文化与文物鉴定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文物鉴定市场在这两者的促进下也在逐渐的兴起。,就使文物考古和文物鉴定界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将在简述文物考古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后,分析一下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第九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所报告和收到的103篇论文的内容,对我国科技考古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内容涉及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年代测定、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器及玻璃器的产地和结构分析以及环境考古、遥感考古和文物保护等.这些论文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全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东南文化》2018,(2):124-126
2017年9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借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之际,梳理了科技考古在复旦的发展轨迹,并对今后的日益壮大予以厚望。与会专家、学者就科技考古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建言献策,分别勾勒了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五个重心:着重强调考古学问题指导下的科技手段运用、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攻关、科技考古方法论的建设、一专多能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考古学的新时代转型。会议还发布了科技考古的六点"上海倡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时空为脉络,详细梳理了近90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完整故宫"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对此做出客观的总结性评价。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就提出"完整故宫保管"计划,并确定了故宫博物院的管辖范围。后来"完整故宫"意识曾一度被淡化,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重视并作为一种理念在逐步提升。世界遗产保护视域中的"完整故宫",特别强调"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结合"。在故宫学的研究视域里,"故宫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则备受关注。"完整故宫"成为指导和推动故宫保护和博物院建设的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综合而言,不同时期"完整故宫"保护的理念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也呈现了诸理念和实践之间相互启发、补充甚至有所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种组织形式和方法领导科学工作是当时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科学领导中心”,探索建立了专门委员制度、专业工作委员会和学部制度,逐渐确立了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学术领导地位。全国科联是自然科学各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是中国科学院进行学术领导的“群众基础”。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主要机构,其中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Brian Schwartz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 ISR》2014,39(3):275-289
AbstractThe author reviews over a decade of science and the arts programming he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produced and disseminated. The programs have bee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he Graduate Center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various foundations and corporations. The author gives detailed examples of using science and the arts to reach the public and students with respect to programming related to the play Copenhagen, the opera Doctor Atomic, the Science & the Arts Series, a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ng Science to the Public, and many other outreach efforts. 相似文献
14.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相继开展了古建筑彩画不同的科技修复保护技术,但缺少对科技保护历史沿革比较、科技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研究,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古建筑彩画修复保护评价体系。 本研究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项目“彩画保护科技历史沿革及效果评价研究”部分研究内容,选取经过至少5年保护效果、且前期资料较完备的全国10处典型古建筑彩画进行详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其中5种加固材料进行了实验室模拟试验,对颜料层保护材料加固性能进行评价,期望为古建筑彩画的保护材料选择提供可靠的实际案例及实验数据支撑,为文物保护和相关材料评价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Mark Ril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3,19(4):269-288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media, governmental, academic and popular attention and enthusiasm for debates surround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eaning of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potential for oral history to make a contribution. Working in Devon, the authors outline how an oral history methodology can engage with the fields of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studies. As well as augmenting and supporting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oral history techniques can be used to challenge and destabilise existing knowledge, thereby moving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sation’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landscape from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complicity’ towards one of critical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7.
18.
硅酸盐质材料是无机质文物中最重要的一类保护与修复材料,也是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修复必不可少的一类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六种常见天然、合成及复合硅酸盐质材料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应用技术及应用案例,分析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实施效果,并对硅酸盐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Teemu Makkonen Allan M. Williams Timo Mitze Adi Weidenfeld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8,26(10):1961-1979
20.
刁道胜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3):65-68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多元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必须为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针对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国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思路,全国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对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