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陶瓷生产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专门生产御用品和贡品,民窑生产民用品。从陶瓷发展史上看,五代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就曾命令越窑烧造庶民不得使用的御品,这种瓷器当时称为“秘色”瓷。但严格区分官窑和民窑始于宋代。《饮流斋说瓷》曰:“自宋以来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由官监制,以进上方,备赏赍也。民窑又名客货,民间所通用者。”至元代对窑业一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窑在中国古代陶瓷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学人研究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中国陶瓷史》在总结两宋官窑的特性是“为两宋宫廷所垄断,烧瓷全部供宫廷传用,失去商品瓷的性质”。据此进而得出官窑“就是官办的专门生产非商品性官用瓷器的窑场”的概念。这个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做为讨论官窑问题的基础,既便是在古陶瓷研究中遇到不  相似文献   

3.
成彩虹 《文物春秋》2007,5(1):45-50
两宋官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文献资料有限,有关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也显不足,因此对相关问题始终聚讼不一,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对多年来的两宋官窑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就官窑制度、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及与官窑密切相关的哥窑问题的研究做了概括性的叙述,意欲为读者描绘出两宋官窑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张宁  张敏 《收藏家》2008,(1):49-56
被史学家称为清三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陶瓷生产的鼎盛时代。尤其是康熙官窑,因其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非凡成就,更为世人所青睐。考察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背景,追述评点其官窑瓷成就之所在,以及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官窑制度建立以来,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的巅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之所以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御窑的兴起、当时社会发展以及最高统治者对官窑瓷器的重视都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御窑的兴盛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从御窑的兴起、发展和终结来说明明清官窑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粉彩,创始于康熙晚期,鼎盛在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在彩料中掺入了一种含砷的具有乳浊效果的白色彩料—“玻璃白”,有意减弱了色彩的浓艳程度,使色调更为温润柔和的彩瓷新品种。康熙晚期,粉彩瓷器初创,数量不多。雍正一朝,粉彩瓷器的烧造数量和工艺水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至乾隆朝,由于弘历皇帝的格外青睐,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官窑粉彩瓷器的制作,在保留中国陶瓷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工艺美术的优点,烧造出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艺精细、图案华贵、色彩艳丽成为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争 《黑龙江史志》2014,(18):21-22
南宋官窑研究是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涉及到了宋元时期的审美需求、社会文化与手工业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南宋官窑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为基础,对南宋官窑起源及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南宋官窑郊坛下出耳香炉郊坛下官窑南宋时期设立。官窑,顾名思义,即其生产烧制的陶瓷器皿专供宫廷所用,官窑以宋代官窑最为著名,其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念,应精美不凡,优美别致。南宋官窑郊坛下出耳香炉,高10.5cm,耳距11cm。造型端重大方,釉色均匀,精致美观,胎质适中,釉色晶莹剔透,明净淡雅,周身有开裂或呈冰片状,莹润充满光泽。该出耳香炉采  相似文献   

9.
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生产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杭州市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是近年来陶瓷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工作。根据已刊布的发掘简报,发掘者将窑址遗存的主要部分断为南宋时期[1],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经过从分歧较大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学者们大体认同了老虎洞窑南宋时期的遗存就是长期以来苦苦寻找的、专为宫廷生产的“修内司官窑”或称为“内窑”[2]。因此,这项工作又引发了对宋代官窑研究的又一次高潮。然而,学者们多从文献对修内司位置的记述、官府从事窑业生产的机构、修内司官窑的烧制时间以及老虎洞窑出土器物与传世官窑器物外观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3],而少有从官窑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0.
青花瓷器鉴定(连载之四)张浦生清代青花瓷器的主要成就清代废除匠籍制度,对陶瓷工人解除了束缚,促进了生产。康熙前,景德镇瓷业开始恢复,单色釉、彩瓷都有发展。但青花无突出成就,不占主要地位。清代官窑和民窑,仍有差别。明代官窑多为不懂陶瓷的太监管理,单纯追求...  相似文献   

11.
陈润民 《收藏家》2002,(3):38-42
明初随着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青花瓷器的烧造,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制作技术更加纯熟,并且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看,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很大的关系。明代初年,景德镇就开始设立官窑,官窑的建立与皇室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永乐、宣德时期开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黄年凤 《收藏家》2006,(11):13-16
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变化和宋王朝的被迫南移,在北人南迁的人口流动中,北方一些官窑的制瓷名匠也相继南下,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当时南北瓷业技术的交流,也促使了官窑和民窑之间的融合,因此,南方各窑场的制瓷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吉州窑就是在这南北瓷艺和南北陶瓷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仿烧和创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吉州窑瓷文化艺术魅力。吉州窑是宋代南方较有影响的民间窑场,地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位于赣江西岸,遗址面积约2.5平方公里。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上溯可达与南粤交界的江西门户赣州,…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可谓中国陶瓷考古学史上一件大事。现在,即便掌握了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谓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对于重新讨论,则是个很好的时机。作者将关注点置于清凉寺汝窑出土品中的陶范。它们制作极为精致,马上令人联想起关于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著名描述。作者认为,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目的不单是实现产品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满足朝廷制定的规格——"样"(官窑)。"澄泥为范"应该作为考量官窑的一项重要指标。若看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的陶范,以碗、盘等器种的外模为代表,泥料极为致密,表面相当光滑,做工精细,生动诠释着"澄泥为范"的含义。实际上,南宋官窑的"澄泥为范"在北宋末期已经现身于汝窑,也就是说从汝窑开始到之后的官窑,构成了一个"澄泥为范"的谱系。汝窑窑址的发掘说明了当时生产不仅有陶范成型,还存在素烧成型、制品单一、满釉支烧、次品瘞埋(次品集中处理)等,都体现后世官窑的主要特征。《负暄杂录》、《坦斋笔衡》所记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目前也无法结论,暂先不说北宋官窑的问题,重要的是,单看以上分析,汝窑实质上已经具足了作为官窑的条件。目前,虽无法断言汝窑的性质,但从本文所选的"澄泥为范"这一视角来看,至少可以确信,汝窑是宋代官窑青瓷谱系中应该靠前定位的一处重要窑场,真正意义上的宋代官窑青瓷发端于汝窑。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40年代始, 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官窑瓷业逐渐呈衰落趋势.官窑在咸丰年间由于战事曾一度停烧,同治朝虽恢复生产,但元气大伤,仅偶有精品出.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窑瓷,大雅斋瓷是光绪官瓷的精品.相对大之中国封建社会近二千年、小之明、清官窑五个半世纪的历史,可谓末世流韵.“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堂名.慈禧太后统治中国50余年,自有一套完备的体制,大雅斋瓷是她的专用瓷,这当然是她的特权.大雅斋瓷几乎都是粉彩品种.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后期只存在郊坛下官窑一处。但是,通过对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的考察,作者认为,南宋后期与南宋前期一样,也有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从建立之日到南宋消亡之日,一直都在乌龟山麓经营窑业,而修内司官窑,则于13世纪10年代前后从老虎洞搬迁到了望江门内金钗袋巷。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学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清代官窑瓷器专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提供参考。本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古陶瓷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基础研究,即数据库建立工作中测量点数的选取、测量条件的确认、测量方法精度的验证、清代官窑瓷器瓷釉元素成分含量的均匀性分布特点及含量分类标准等等。并对古陶瓷元素含量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宋官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官窑研究是当前古陶瓷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宋官窑中部分窑场的发现经过,对宋官窑所包含的窑场、官窑制度、官窑瓷器的理论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宋官窑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装饰是整个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社会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直至清代瓷器上的各种装饰,无一不体现着这一点。它是人类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美,成了美化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清代的瓷器装饰,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人物、花鸟、吉祥图案  相似文献   

19.
李兵 《收藏家》2011,(6):32-38
明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瓷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嘉靖是明代生产瓷器最多的朝代之一,嘉靖一朝历时45年,官窑生产从未间断,仅据有档可查的记载,嘉靖朝对景德镇的派烧额达60万件,加上弘治以来烧造未完成的30万件,总计达100万件(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8页)。将近半个世纪的生产,形成了嘉靖官窑瓷器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南宋官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到了末代已达争奇斗艳,登峰造极的时代。在“贡瓷”生产的基础上,专为皇室烧瓷的官窑开始设置,南宋官窑则是杰出代表。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已见,但后世传抄并臆加的不少,以致自相矛盾,使人模糊不清,颇多疑惑。迄今,对南宋官窑的研究,各家观点不一,莫衷一是。如实揭示南宋官窑,已成为当今陶瓷考古学界,乃至史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兹以古文献的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材料,对南宋官窑进行新的探讨。 一 南宋官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宋叶真的《坦斋笔衡》或顾文荐的《负喧杂录》,这两部书都已佚,其文字分别见于元人笔记《辍耕录》和《说郛》引文中,两书文字基本相同。叶寘和顾文荐为当时民间文人,生卒年月已无从考稽。现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坦斋笔衡》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地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