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漆棺画(见图1),北魏时期,1981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西郊乡雷祖庙村一座夫妻合葬墓中,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漆画绘制于男性棺具之上,棺具形制为前高宽、后低窄。盖为两面坡式,交角约有140度,前端呈圭形,前宽后窄。棺长180厘米,宽87厘米-105厘米。漆棺盖板、前档及左右侧板大部分漆画尚存,清晰可见,精美无比,乃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也是同期高水平的绘画作品。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棺盖画面(见图2):边缘画有宽约7.5厘米的忍冬纹饰带,正中从顶端而下直通棺尾画  相似文献   

2.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内     
<正>新疆青河:年代相隔千年的"棺中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青河县的查干郭勒乡托斯巴水库附近,发掘了一座形制独特的"棺中棺"。大石棺墓距今约在3800年,内藏小石棺墓年代在2800年,两墓年代相差千年。这是新疆首次发现形制如此特殊的石棺墓,可能是古人重复使用墓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李祥 《文物天地》2020,(1):92-96
棺椁制度是墓葬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其形制、制度的发展演变是古人意识形态及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二者虽都是葬具,但有明显的区别。《论语·先进》有云:"有棺而无椁",可见棺、椁非同。《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释名·释丧制》:"棺,关也,关闭也"。  相似文献   

5.
正一九七五年春,嘉兴市西南原称"项坟"的地方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内以砖隔作三室,中、右两室已破坏,保存下来的左室内并列三棺,三棺棺外自右向左分别墨书"大房"、"二房"、"三房",墓主人均为女性。除左棺内随葬白布数匹外,随葬品如瓷香炉、花瓶、寿星,又铜镜大小五面及家具明器数件等,均出在右棺亦即外书"大房"的棺中。此外,其内尚置放卷作一卷的净土经,"大房"的棺盖并覆一件《金刚经塔》拓片。简报云:据"拓片载‘万历二十七年七月中元东海项穆赞’,此墓应是嘉兴项家之墓。项穆是项  相似文献   

6.
释“棺槨”     
"棺""槨"作为古代丧葬制度中最重要的葬具,考古学者根据出土墓葬对其形制、大小、年代、材质等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并且成果丰富。但从语言角度出发,对"棺""槨"的词义发展演变及词汇系统的本来面貌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文章将从"棺槨"的同源意义层面入手,对其词义及构词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并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看"棺槨"的词义演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三峡千古悬棺之谜○陈洪春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四川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着:“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拿来!”棺材内到底有没有金银,棺木是怎样搁置上去的...  相似文献   

8.
宋画象石棺     
汉口中山公园里(公园管理处和剧院之间的空地上),有石棺一具,棺身基本上尚完整,棺盖后端残缺约三分之一弱,都是用整块青灰色石灰岩雕成。盖的正中刻有径寸楷书一行,文为"大宋宣和五年癸卯金紫光禄大夫孙王十三秀才寿棺"。棺身的四周都刻有画象。棺头上部刻有左右相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种显微分析方法对山西阳曲将军墓考古发掘出土的两具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的彩棺进行了髹饰工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彩棺上出现了包括"薄金(贴金)"、"泥金"在内的至少两种用金工艺,并出现了"罩金髹"这种特别的髹饰工艺;制作者根据制作部位的不同,有目的地选择、制作漆灰层,保证了彩棺外立面花纹的生动、完整与精美。本研究揭示的精美、复杂的彩棺制作工艺信息不仅印证了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也为研究彩棺的保存现状、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船棺葬是战国秦汉间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本文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从船棺葬的发现与地理分布、船棺葬与巴蜀先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船棺葬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 ,探讨这一古老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 ,以及它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内涵。指出巴蜀船棺葬的产生 ,既是巴蜀先民受到本民族“送魂”意识支配下的产物 ,同时又与古代巴蜀先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对史前时期瓮棺葬内在含义进行诠释的基础上,针对石家河化晚期的肖家屋脊和枣林岗瓮棺葬群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已出现严重的群体分化和阶层对立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9)
<正>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中心的长江沿岸汉墓中,常发现带有圆形小孔的鎏金牌饰,多在表面刻有精细的西王母、"天门"一类图像,常常与泡钉同出,这些精致的牌饰一般被认为是贴附于木棺上的棺饰。本文拟对这些鎏金棺饰在巫山汉墓中的使用情况略作分析,兼论汉代饰棺之法。一巫山汉墓中的鎏金棺饰2012年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地处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巫山县龙头山和水泥厂墓群进行了抢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战国半两"钱币出土概况蒲江县位于成都市郊区,四川盆地西南部之缘,地处平原﹑丘陵和山地,有蒲江河﹑临溪河流经;境内曾多次发现船棺墓,主要有1981年秋,在东北公社发现的一座船棺墓葬;次年九月,距此墓一米处又发现与之并列的一座船棺墓葬,都无钱币出土1。1998年9月,蒲江县鹤山镇飞龙村西侧的小河边,暴露出一处船棺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船棺,长5.78﹑宽1.01﹑高0.96m;用圆木制成,上半部截去,形成平顶,正中一段挖  相似文献   

14.
葬俗作为人生礼俗的内容之一在民俗学中备受关注,以瓮棺葬形式埋葬未成年人是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到晚期阶段曾一度流行的习俗。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相比,本区瓮棺葬以"陶片覆盖葬"为主,"完整陶器装入葬"较少,在葬具的组合和墓主年龄及埋葬位置等方面亦存在自身特点。海岱地区先民在向西拓殖的过程中主动引入了豫中地区的瓮棺葬俗,并且加以改造来适应自身文化。民俗学理论中关于葬俗传播和变异的研究为阐释史前时期海岱地区瓮棺葬俗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楚地出土的漆棺因其保存状况较好的独特优势,为我国图像考古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以楚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漆棺纹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表现方式上的归纳和独特内涵的剖析,并且从中发现了楚地崇尚"羽化升仙"和"巫文化"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河北省平山县北七汲村发掘了11座墓葬,其中4座墓葬年代较早,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北偏东10°~30°,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椁,随葬品放置于壁龛、棺内或棺椁之间,以鬲和罐为基本组合,时代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推测为中山国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发现了一座瓮棺葬(M1),其年代应为西汉时期,属于中原文化(关中及河南地区)系统的瓮棺葬,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产物,对于"西南丝绸之路"线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沙出土的西汉前期满绘图像的两具漆棺(砂子塘一号墓外棺、马王堆一号墓第三重棺)整体上表现的是以昆仑为中心的升天信仰,漆棺各个板面上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了西汉前期楚地已经形成的"阊阖—昆仑—天门—天界(天帝)"的升天信仰体系。这一信仰体系可能延续自战国晚期的楚文化,经过一些调整和发展后,对整个汉代的信仰和文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