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突将     
胡三省注《通鉴》把突将解释为“领骁勇驰突之士”的将领 ,是错误的。突将只是招募的骁勇的战士 ,多为节度使所驱使 ,类似河北节镇的衙兵 (或称为“牙兵”) ,颇有战斗力 ,但也易骄横甚至作乱。  相似文献   

2.
胡小平 《黑龙江史志》2010,(17):41-41,56
流放是统治者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清乾隆时期尤其是新疆纳入清朝版图之后,将大量过犯流放于此,不仅减轻东北地区人员壅塞的压力、对促进新疆的发展、加强了清廷对边疆的统治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当时在任官员一定程度上给予警戒和威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唐代契丹衙官的设置入手,对唐朝北疆诸多民族政权中衙官的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衙官是因羁縻府州的设置或和亲公主的到来而出现的官称,衙官在唐朝控制契丹中的作用体现了唐朝对羁縻府州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皇太极建立汉军八旗伊始,汉军旗武职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们经历了入关前在军事活动中的重用,清前期在地方治理中受统治者的倚重。到了清中期,在统治者鼓励旗人以军功显达,为了旗人生计不断扩充汉军旗编制的背景下,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汉军旗人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文职出仕而非武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军旗人的汉人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官员赐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官员赐服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有特殊功绩,由皇帝亲自颁赐紫绯常服、玉金腰带或鱼(龟)袋,是官员权力地位的象征。促使皇帝赐服的动因,有国家运转的需要,张大国威的要求和笼络权贵的必要,亦有官员自身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版授高年中的州级官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炎 《史学集刊》2005,(2):103-111
“版授”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正规性的任官制度,具有自行任命官员和对高年授职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制度在北朝开始出现,并被隋唐所继承。在唐代,版授制度一直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措施,其中版授高年制度尤具特色。在唐代版授高年的官职中,州级重要官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鉴于州级官员在唐代行政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版授高年中的州级官员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唐代政治制度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三衙,全名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是北宋禁、厢诸军常设之统帅机构。其帅,宋人称作“三帅”、“管军臣僚”,或简称“管军”。三衙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方渐趋于定型。它的确立,首先解决了中唐以降的藩镇割据问题。兵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从宋太祖开始的北宋统治,本着“兵权宜分不宜专”的原则,又从合理调整三衙与枢密院、皇城司以及帅臣之间的关系人手,构建了三衙、枢密使、皇城司主管宦官、帅臣之间彼此相互制衡的严密体系,并加强了台谏对三衙的监察,和皇帝对军政的亲自干预,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兵权向皇帝手中的集中。  相似文献   

8.
唐代夜郎政区废置、名称变更频繁,一些官员流贬夜郎之夜郎是何州郡或属何州郡都需要考证。文章通过厘清夜郎郡及夜郎县的废置时间、地点,考证唐代流贬郑钦说、卫包、李琄、李白等官员至夜郎准确地望。  相似文献   

9.
唐代官员大礼服包括祭服、朝服和公服,各依礼制用于不同场合。然祭服使用范围较小,而朝服、公服礼节繁琐,穿著不便,因而,唐廷虽然制度层面尊从古制,但实际操作中却是屡有调整:初、盛唐时期朝、公服多被祷褶服所取代,后祷褶服渐废,则由常服履行二者职能。这种独特的礼服格局是强大、开放的唐帝国的精神实质的体现,更是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进行着的民族大融合及多种文明大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唐代吐蕃的两面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常见有釜型铜鼓和手持铜鼓出土,双面扁圆形铜鼓十分罕见。本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吐蕃时期的两面铜鼓。该鼓呈扁圆形,两面有较复杂的图案,肩部有“太和贰年浦溪寺铭金鼓”铭,为藏传形制,并吸收了一定的汉族化,是唐代吐蕃时浦溪佛教寺院铸造和使用的一种乐器,其造型、纹饰、操作方法独特。  相似文献   

12.
肖宗志 《史学集刊》2007,(2):36-42,49
有清一代,政府比较重视试用、学习行走等形式的对官员的实习培训,但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有所忽视。新政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开始设立一些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对官员进行教育培训,如建立馆、堂,招收官员入学,派遣官员游历游学等,并使之经常化和制度化。教育培训官员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对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解决专门人才的缺乏及推动官员的职业化和专门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五十多年间,中国与朝鲜的朝贡关系并未因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中朝两国国内动荡而中断。朝鲜奉其事大主义,每年都如期向清朝遣节使进年贡和三节方物,且不定期向清王朝遣使谢恩、奏请、进贺、陈慰、陈奏、问安,同时进贡礼物。清政府也按例对朝鲜进行回赐与封赏,以示对藩属的优礼与体恤。这一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和巩固对朝宗主国地位,清政府对维系形式和礼仪上的朝贡关系愈加重视,对朝贡往来的控制也愈加严格。中朝朝贡制度未衰而亡,甚至一度回光返照,极大地凸显了晚清东亚国际秩序变迁的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晚明士人群体好谏诤,因建言而导致去官者众。针对这种情形,在朝群臣一再要求皇帝起复去官之人,或者封赠逝者,此类呼吁往往在朝廷出现政治变局与皇位更迭时,获得落实。从长时段的视野看,士大夫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士论砥砺,皆暗含着鼓励臣下直谏的思想。起复、封赠之议也反映出晚明中、下级官员与高级官员间的政治隔阂愈深,君臣关系隔膜愈甚的情形。但是,试图挽救晚明朝廷危局的主体终究是那些敢于建言,不惜去官,以及待诏起复的士大夫,他们无疑是晚明那个时代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官员对社会变革的态度,鲁迅先生有个非常精辟的论断:搬一把椅子都会流血。鲁迅经历过晚清和民国,他的沉重总结里饱含着对现实的深刻体察。  相似文献   

16.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光禄勋、司隶校尉、大夫、博‘、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等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之前,自视甚高的清王朝以为天下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天下,所有外邦夷人只有来朝觐的份儿。然而,好梦终被惊醒,西方列强用军舰大炮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1861年清政府不得不“允许”外国列强在北京建立使馆。逐渐重视与洋人打交道,并且以自强为标榜学洋务办洋务,向国外派遣考察官员、派遣公使、派遣留学生,等等。回眸百年之前,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学生,漂游海外,如飞鸿踏过雪泥。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唐代人口地理诸问题中,人口迁移是较为突出的。研究唐代人口迁移,不仅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迁移的基本方向和规模、人口迁移区状况和迁移路线,来加深对唐代人口地理面貌及其变迁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唐史研究中若干课题和唐代人口诸问题的解决。近几十年来,唐代人口迁移问题很少有人研究,仅见的数篇论文则以概述性研究为主。有鉴于此,笔者重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的造船业王赛时船舶是水上交通以及商贸运输的工具,在唐代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唐朝水上船舶的活跃程度与区域分布,来探讨当时的造船业规模,并对唐代船舶的类型结构和制造技术略作研究,以期大体勾勒出唐代造船业的历史风貌。一、唐代航运的...  相似文献   

20.
公众欢迎官员们show出来,愿意秀,说明为官者在乎民意,连《人民日报》都说,“秀”应该成为官员必修课。只不过,中国官员秀的身段还有点僵硬,没能摆脱“米面油慰问困难户”的老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