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有名的“地上悬河”,是靠两边人工大堤束缚着。188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到今年,黄河改道已经整150年,曾经“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安澜了50多年,今后还能安澜多久?  相似文献   

2.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地形抬高幅度明显,黄河在此区内漫流,扰乱了原有水系。汶、泗二河下游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顶托,亦出现排水困难的局面,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即区内积水不断增多的结果。鲁中丘陵西侧平原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阻挡或黄水倒灌影响,长清至齐东各县境内的入黄河流均难以宣泄,直接促成新清河的开辟。徒马平原地带,受黄河决口改道影响,靠近黄河的徒骇河诸多支流被淤没,徒骇河则被黄水冲宽刷深,1907年黄河利津决口后,其尾闾河段亦被淤没。  相似文献   

3.
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于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北流,穿运夺大清河入海,结束了七百多年来南流入海的局面,形成黄河变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恰恰发生在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转折之际,黄河河务因之大变。截至清朝覆亡的1912年.黄河除了极少数年份“幸获安澜”外,“几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大河流域内,滚滚浊流.纵横泛滥,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而深重的灾难。尤其是山东省,受害最为严重。据统计,该省在改道后的五十六年中,决口成灾的竟有五十二年之多,决口总数共达26…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上,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堤,向南一股流入淮河,黄淮合流,从云梯关外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侵泗夺淮之势。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  相似文献   

5.
1938年黄河南岸大堤决口地点共有三处,除以往学界所知花园口和赵口外,中牟杨桥亦被国军人为决堤.在决溃初期,不管是口门宽度还是溃水流量,花园口皆小于赵口.1938年9月上旬后,杨桥决口溃水逐渐干涸.1939年冬赵口被日伪堵塞后,才形成花园口一处溃水的局面.这可能是此次黄河南岸决堤被称之为"花园口事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江“花园口”决口内幕文/毕春富黄河花园口决口,是中国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改道南泛,挡住了日军西犯的路线,日军被迫改变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改由长江为主作战线;豫皖苏三省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却成为一片汪洋,黄水及继水灾而起...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下游在北宋时期就曾有引黄河水沙淤灌农田之举,但由于黄河下游两岸大堤汛期决口频繁,人们对黄河谈虎色变,唯恐不能把黄河水安全地送走,破堤饮水则是万万不敢尝试的。因此,黄河水不能在下游兴利几乎已成为了千古的戒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结束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8.
一生情系母亲河──访黄河水文高级工程师余鉴文陈玮1996年8月,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左二)与余鉴在一起交谈黄河,九曲十八弯,波涛滚滚东流去。这条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河,在历史上由于"三年两决口",一直被人们称为害河。新中国诞...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黄河长期得不到治理,致使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泛滥。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在2540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了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就有一次大的改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治理黄河极为重视。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就亲临河南,到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实地考察黄河的治理情况。  相似文献   

10.
咸丰五年的铜瓦厢决口和黄河大改道引发了晚清黄河河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河道总督的权力逐渐削弱,山东巡抚开始在山东河患治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晚清国内外政局和地域官僚集团利益的纠葛延误了黄河河患的治理进度.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收藏有几幅黄河改道图,分别描绘了晚清黄河改道穿运的情形,是了解晚清黄河改道和河政运作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安丰梅  刘晓海 《沧桑》2014,(2):174-176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是黄河距今最近的大改道,涉及豫、鲁、皖、苏等省。特别是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晚清以来的山东地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沿黄最后一个大城市,黄河对其影响可谓深远。考察黄河对济南的影响以及近代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对于认识黄河与近代以来山东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对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黄河在又是一条多灾多害的河流。它象野马奔驰,咆哮东进,穿过西北黄土高原,流过豫西山地,挟带了大量泥沙,“黄河每年经过河南陕县带向下游的泥土有十三亿八千万吨”(张含英:《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成就》)。到了下游,因地势平坦,流速减缓,致使泥沙淤积河底,河床逐渐高过两岸的田地,成为“地上河”、“悬河”,每到夏秋汛季,常常泛滥成灾。自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来,黄河在下游地区“决口泛滥就有一千五百多次,河床重大改道二十六次。大致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灾范围北至津、冀,南达苏、皖,波及二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馆陶县地处古黄河之滨 ,据旧志记载 :从东周周定王五年 (前 60 2年 ) ,黄河在宿胥口改道经馆陶 ,从天津以北入海开始 ,曾先后九次在馆陶决口改道。每次决口改道 ,都给全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以说 ,馆陶人民在历史上曾饱受黄河之苦。在馆陶籍的名人中 ,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对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他就是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 ,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名副其实的大禹传人”的王化云同志。他是黄河之子 ,他以平生的才智经历回报了黄河。笔者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 4 0多年 ,并曾主持编…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秋,为配合新乡至荷泽铁路复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对该铁路所经过的延津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本次共发掘出明代陶窑1座,并对铁路线所经过的黄河故堤做了一些解剖工作,同时,还发现了有关古胙国的线索。现将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理概况及地层堆积延津县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属黄河冲积扇平原,黄河故道自西南而东北贯穿境内。历史上黄河长期流经今延津境内,并多次决口泛滥,直至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黄河南迁,从此,延津才位于黄河北岸①。因而,这里沙土厚积,宋及宋以前历史遗迹绝大部…  相似文献   

15.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拉开了长期夺淮的序幕,。金代黄河下游尚未形成固定流路,但河道逐渐南摆。入元以后,开始经由涡、颍、濉等河而全面夺淮。明代,由于“保漕”、“护陵”等因素,从而使得黄淮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化。清代,保证运道通畅依然是处理河、淮关系的前提,而此时黄河已南行700余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终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再次改道。流向东北,离开了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16.
鲍梦隐 《民国档案》2011,(3):128-135
黄河决口给黄泛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期间无论地方政府还是民间社会,多次吁请堵口.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视黄河堵口为复兴黄泛区的首要举措.黄河堵口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民工,进行善后救济.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与善后救济总署制定了详尽的工赈计划.这些计划在堵口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仅达到了善后救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52年10月26日至31日,毛泽东主席利用中央批准他休息一周的时间,对山东省、河南省、平原省(1952年11月撤销)境内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了视察。在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国内的战争创伤亟待医治、国民经济尚未恢复的形势下,毛主席专程视察黄河并与有关同志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办法,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治理黄河的高度重视。陪同毛主席视察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和汪东兴等同志。  相似文献   

18.
朱浒 《史学月刊》2007,(2):104-112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是铜瓦厢改道后最大的一次黄河水灾。对于此次水灾期间的赈灾事务,学界以往甚少注意。实际上,此时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动员的义赈活动,不仅承担了此次赈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而且是整个晚清义赈机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其实践逻辑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此前关于地方史研究取向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县政府、县党部公职人员最初对黄河决口并未足够重视,行动缓慢,直至洪水侵入县境后才迅速采取行动。在与洪水博弈的过程中,黄体润等人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将应急抢险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发动全县各区征工兴筑新堤、修补旧堤,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并在灾后依照上级机构的布置及时开展赈济工作。丰县在此次水灾中的遭遇和作为,既提供了一个微观案例,有助于我们探究一个县对水灾的应对过程,也启发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国民政府基层行政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康熙治河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八岁继位,十五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代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康熙自幼刻苦学习,注重实践。继位以后维护祖国尊严,巩固国家统一。兴稼穑、开海禁、选贤才、惩贪官,做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其中尤以根治水患为要。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黄河、淮河等河流年久失修,常泛滥成灾,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据史载仅顺治年间,黄河决口达二十次。康熙六年至十五年黄河决口五十五次。永定河更是“纵横荡漾,迁徙摩常,为害颇巨。”为此,康熙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