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分布着二三个大的民族集团,蒙通先生称之为河洛、海岱和江汉民族,而徐旭生先生则将其分为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除华夏之外,东夷和苗蛮究竟是什么关系?除民族的差异之外是否存在着人种上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需要人类学的研究,而物学尤其是人形物的研究往往可以给予考古学、人类学以信息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2.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樊力一在古史研究中,研究者把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民族分为三个大的群体,或称河洛民族、江汉民族和海岱民族①;或称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和东夷集团②。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也大致可划分出与之相应的三...  相似文献   

3.
一、古史传说中先楚与三苗的关系早在四十年代,徐炳昶先生已指出楚与三苗同属南方的"苗蛮集团"。如作进一步考察,又知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楚人的始祖,因屈原在《离骚》中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历来都只考虑是颛顼。但《国语·鲁语上》、《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又直  相似文献   

4.
2001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组建新的江汉大学。由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题写的"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牌也挂在了风光秀丽的三角湖畔,王心耀教授出任院长。学院前身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是湖北省武汉市艺术教育悠久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夏文化的礼器探讨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前墓葬中常以觚爵。备作为随葬品,而且多成套出现。邹衡先生说:“触、爵(益与触、爵、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①。二里头文化的陶、铜出现在第四期,又是来自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并且是大汶口文化及海岱龙山文化陶器的嫡系后裔。笔者曾根据这个事实,推断出先商文化来自东夷,并认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已经进入商代,夏、商文化的分际就在三四之间③。在传统上几乎已成定论的一种说法,认为夏族是华夏族的主体,属于中原部族,居住在黄河中游。它与黄河下游的东夷和江汉一带的苗蛮并为上古…  相似文献   

6.
中原化进程是指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过程。百越集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族集团中最晚与华夏集团建立联系的民族集团,其主要发展方向为“海外”,不同于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间有较为久远的互动基础。百越集团的中原化进程是中原王朝建立以后有计划的“国家”行为,不能称为“主动辐辏”。从考古学出发,结合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复原这一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窥见中原王朝的经略模式和统治策略,为更深入探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实现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讳”之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概况──郭沫若先生《讳辨》质疑之二李瑾作者曾因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之国别与年代问题,而涉及过"避讳"观念与习俗在先秦早已出现之事的论证。后又在楚国铜器《中子化盘》的断代问题上,集中论证过此盘的年代乃楚成王十七年至三十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前城址与古代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前城址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在较大的史前城址周围,分布着若干与之关系密切的聚落遗址,甚至还有一些小型城址,产生了众多的方国文明。经过长时期的战争、征伐、兼并,逐渐形成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部落集团。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晚期,夏王朝建立,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王国文明。  相似文献   

9.
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目录版本学是治中国古代史的"四把钥匙"。其中宋代职官因其复杂多变,治史者尤其视为畏途。尽管如此,从上世纪以来,仍然有一大批不畏艰辛的海内外学者如大陆学者邓广铭、龚延明等,  相似文献   

10.
豫南地区史前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南地区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主要有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和二里头文化,其中以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除裴李岗文化时期外,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始终表现出多样、复杂的文化面貌,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一现象可能与华夏和苗蛮(或称三苗)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贠冬鸣 《收藏家》2012,(6):81-82
按照预约,黄胄长子梁穗赶到"国贸"中国大酒店。在大堂一角,笔者将藏家珍藏的黄胄大师丈二巨幅作品《幸福一代》向梁先生展示。先生悉心观览后连连点头,说:"这幅画是60年代(20世纪)初创作的,1973年补的款,又盖了章。"应藏家恳求,梁先生在作品右下角作如下题跋:“此乃家父旧稿,后补款。粱穗识。”  相似文献   

12.
杨殿珣 《收藏家》2010,(10):24-30
我和魏隐儒相识,是在30年代—"七七事变"之后,当时他任北平市市立北下关小学校长,并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他在书画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深为当时在北平美术学院执教的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所器重,得为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平、津等地,  相似文献   

13.
曹锦炎先生在《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新公布了一件随仲嬭加鼎,并对该鼎的铭文进行了很好的考释。曹先生根据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特征,推定其时代"应是在楚武王(引案:当为楚成王之误)得随人之助争得王位之后,定在楚穆王或楚共王之际可能性较大"。张昌平先生也通过对该鼎器形、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等时代特征的观察,并对比分析相关楚系青铜器,认为该鼎制作年代在春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江汉考古》创办人程欣人先生遗稿,草于1982年6月,是清理程欣人先生遗物时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武汉地区的古墓葬》等文稿,尚待整理),经核查程欣人先生生前填写的有关表格,尚未见该文发表。  相似文献   

15.
曹锦炎先生在《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发表《"曾"、"随"两国的证据——论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一文,介绍了一件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该鼎材料的公布,为学术界探讨"曾"、"随"关系问题提供了新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江汉考古》同期发表了张昌平先生的相关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河洛地区和海岱地区先秦考古文化编年序列的逐步建立,很多学者开始对华夏和东夷集团的文化交往做全新阐释,但直到90年代后期,当学术界转向新一轮的文明起源研究热潮之际,仍未出现一部系统研究黄河中下游先秦考古文化谱系及其对应关系的专著。使华夏与东夷集团的文化交往,以及文明起源等更深入的研究缺少详细准确的年代对应框架。最近出版的郑州大学历史学位考古系靳松安先生的大作《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很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青 《中原文物》2007,(3):109-11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河洛地区和海岱地区先秦考古文化编年序列的逐步建立,很多学者开始对华夏和东夷集团的文化交往做全新阐释,但直到90年代后期,当学术界转向新一轮的文明起源研究热潮之际,仍未出现一部系统研究黄河中下游先秦考古文化谱系及其对应关系的专著,使华夏与东夷集团的文化交往,以及文明起源等更深入的研究缺少详细准确的年代对应框架.最近出版的郑州大学历史学位考古系靳松安先生的大作《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很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淮夷、徐夷文化中审美基因的初步考察王政淮夷文化的审美基因淮夷氏族文化现象与生息环境的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以鸟为图腾,二是滨水而居,活动在潍、淄、泗、淮等水域。《尚书·禹贡》集解引郑玄语:"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诗经,江汉》毛传:"淮夷,东国在淮...  相似文献   

19.
华中里     
华中里的位置和里份布局华中里紧挨江汉路上最繁华的中心百货商店和璇宫饭店。东北为江汉路(原名歆生路),东南为江汉一路(原名歆生一路),西南为前进五路(原名济生五马路、府东五路、宪政五路),西北为江汉二路(原名歆生二路)。里份中有纵向巷道三条,其中一条通江汉路和前进五路;横向巷道两条,均通江汉一路和江汉二路,总长1200米,各宽3~5米。里份共有150多栋二层楼的砖木结构楼房,是20世纪20年代武汉规模最大的里份之一。华中里由上海联保水  相似文献   

20.
张静宜 《丝绸之路》2011,(16):79-82
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晚年的长篇小说《心》,全文由"先生和我"、"双亲与我"、"先生的遗书"三部分构成,具有浓厚的心理描写色彩。小说前半部分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视角间接表现,后半部分以"先生的遗书"形式告白,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处在巨变中的明治时代,夏目漱石对近代利己主义必然要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还对明治这一转型期知识分子内在的孤独作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