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整体建筑中,除有亭、台、楼、阁、榭、庙宇、殿堂外,还可以见到雄伟挺拔、形态各异的佛塔。这些塔以其独特的风姿点缀着秀丽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 佛塔最早起源于印度,起初是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塔成了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佛塔的诞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工匠的加工创造,出现了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建筑材料的塔。纵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存的四、五十座塔,都属佛塔,采用砖石、琉璃材料的较多,构造式样有楼阁式、窣堵波式、密檐式和过街  相似文献   

2.
佛塔是佛陀的象征,礼敬佛塔即礼敬佛陀。因此,佛塔成为佛教文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类别。我们不仅要研究散落在各地作为大型建筑物的佛塔,也要关注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小型佛塔。本文对甘肃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型佛塔精品作一介绍,与大家共同商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佛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丝绸之路是桥梁和纽带。大约在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小亚西亚地区经中国西域传入中土,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佛寺(包括石窟寺)和佛塔,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成为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真正得到大的发展,是在魏晋以后,即两晋南北朝时期。从砖石建筑物的遗存看,佛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建筑物。伴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印度佛塔,在这个过程中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容和审美情趣,使得佛塔的建筑样式不断中国化。本文仅以宁夏现存历代佛塔的建筑样式为例,在多元文化时空中,对佛塔建筑样式的变化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温州辖区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又一批印制有戏曲人物、传奇故事的瓦当。这些瓦当除部分从明清古建筑遗址挖掘到外,还有相当数量至今残留在晚清旧民居及古宗祠、庙宇、戏台、路亭等建筑物檐头。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之前,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居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是。耸入云端的佛塔,庄严肃穆的教堂,香烟缭绕的庙宇,五体投地的皈依,念念有  相似文献   

6.
正中午到达札达县城,安顿好住宿,吃了一顿东北蒸饺,随即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古格故城。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黄土坡上,地势险峻,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宏壮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同时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 ,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 ,佛道文化从一开始就被融入其中 ,成为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代建筑 ,特别是佛道建筑 ,至今保留下来的实物遗迹最多 ,年代也比较早。据考古调查 :自东汉以来 ,尤其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大多数是佛寺、佛塔、石窟寺、摩崖石刻造像及道教的宫观庙宇等。所以长期以来佛道建筑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佛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  相似文献   

8.
徽州地区的明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在明代时期,因新安江水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兴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曾建筑了华丽的住宅、厅堂、宗祠等。这些建筑物,历经四百余年,至今仍保存着在使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派作者到徽州地区调查明代建筑。在绩溪、歙县、休宁三个县,调查明代房屋四十九所,明代佛塔五座,  相似文献   

9.
漫话玲珑塔     
漫话玲珑塔文/崔柯原阳县的原武镇上,有一座高达40余米的砖砌佛塔,遥遥指天,巍巍撼地,虽历经风雨剥蚀而不衰。在我看来,那塔亦虚亦实,亦实亦虚,冥冥中着实是有些出神入化了。据《原武县志》记载,那佛塔叫玲珑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为善护寺附属建筑物,距...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存在着大量古代佛塔及相关遗迹,根据建筑形制对这些佛塔遗迹做了详尽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佛塔的佛教建筑特征给予初步研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窣堵婆(stūpa)型、方形塔、塔庙式、以米兰M.Ⅱ代表的类型、八面体形柱式塔.以分类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佛塔的渊源以及佛塔与佛寺之间的空间布局,以揭示塔里木盆地佛塔的建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最显著、最有特色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佛塔在我国古建筑遗存中保存最多,样式、建筑材料等也呈现多种多样变化。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建塔材料也多种多样的佛塔。作为佛塔的重要标志——塔刹,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由早期完全遵守佛教教义的三宝珠塔刹顶到具有中国华表木的转变,都表明佛塔的演变过程,再如佛塔上悬挂的幡,由塔刹上悬幡,演变到在寺院里另立幡杆悬幡,再回到塔刹上悬幡的过程,就是佛教在演变中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传播路径,反映了一定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特征。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尽管数量很少,却代表了当时从印度到西域(新疆)再到敦煌的传播过程,现在在这些区域里都还有踪迹可寻。到了敦煌,就在壁画里找寻,更有一些佛塔的踪迹,又从敦煌传入中原,延续的时代也更加久远。  相似文献   

12.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安迪尔古城遗址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方交通的要冲.遗址中的标志性建筑廷姆佛塔历经千年沧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毁损严重.为了对佛塔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积累在沙漠干旱地区维修土遗址的经验,在现场勘查中发现,佛塔的主要病害有风蚀、水蚀、裂隙发育、坍塌和盗洞扩张等.其中.尤其以风蚀的危害最为致命.为此决定采用当地传统的加固土建筑的方法,主要对佛塔的地基进行加固,同时填充盗洞.这种加固方法效果良好.通过这次加固安迪尔古城佛塔的实践可看到,抢险加固沙漠地区的土遗址.要认真分析各种病害的发育状况,要针对主要病害,优先处理那些危及建筑物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病害隐患.本研究可为将来实施全面维修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塔"来自于梵语,原指砖、石、土、木等构成的建筑物,用以安置佛陀舍利等物。我国佛塔以东汉中期敦煌小浮屠(即小佛塔)为最早。三国之后,建立舍利塔及像塔、经塔、僧塔等渐多。佛教信徒以造塔为功德,故乐趋鹜赴。后为省工、省料、省财、省时,乃雕造小石塔,唐代以来又出现"泥拓佛塔""、华塔剪纸"及"心经法塔",进一步将造塔功德活动推进到普及化、简易化、大众化层面。  相似文献   

14.
1978年,我们全区各县、市的文物干部和文物训练班学员在全区内进行文物普查时,于渑池县、陕县、灵宝县和三门峡市,发现了一些记载地震的碑碣。碑文记载了庙宇、戏楼、桥梁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情况,为研究我区历史上地震、探索我区地震活动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现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初步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青藏高原,无论在古刹圣地,还是山道小村,随处都可看到姿态挺拔、雕饰精美的佛塔。自从有了佛塔,也就有了藏民族转佛塔祈祷这一日常宗教行为。 佛塔藏名称“侨旦”,在有些藏区(比如拉卜楞)因其表面呈白色,又称“侨旦尕绕”,汉意为“白色佛塔”。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据有关史料记述,吠陀时代印度诸王所建的半圆形坟墓是后来佛塔之雏形。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将其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第一座有舍利的佛塔,以示纪念。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藏王松赞干布在昌珠寺内建一座有五顶之佛塔,另在拉萨红山顶上…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所发现的古代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上的古代建筑保存至今的,以汉代石闕古祠为最早,但总共只有二十几处,并且都相近似,能說明的问题不多。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只保存着几座砖石建筑的佛塔、一些石窟寺的窟檐以及雕刻或壁画中所表現的建筑形象。隋唐时代保存着一座石桥和大量的砖、石佛塔,但木結构建筑物也仅只两座。直到宋代,保存下来的建筑物才比較丰富、全面。所以研究唐以前的建筑,要依靠考古发掘提供資料,而研究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建筑,更不得不以考古发掘的資料为主要实物了。解放以来考古发掘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献。以前我們对原始社会的建筑,是所知甚少的。在1954年黑龙江依兰的一次发掘中,提供了嶄新  相似文献   

17.
正那一世/仓央嘉措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相似文献   

18.
西藏珍宝     
正合金噶当塔佛塔是梵文STUPA的音译,在藏文里被意译为供养福田或供依。依据佛教经典记载的修造佛塔功德,建造有不同样式的佛塔造型。诸如:声闻、缘觉、大乘三者的佛塔在外形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大乘佛塔中又有根据龙树菩萨观点建造的覆钵形、楼台形和宝幢形等八种。此外,我们通常拜谒的佛塔主要有八种形制,就是“八大佛塔”、“八相善逝塔”或“如意八塔”,八种佛塔  相似文献   

19.
藏民族认为,建造佛塔是一种积德造福的举动,无论僧俗都喜欢建造佛塔和朝拜佛塔。因此,藏族地区是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佛塔在藏区随处可以见到。它作为佛教信徒的崇拜物与寺庙并存,但也有离开寺庙独立存在的佛塔。在整个藏区佛塔建筑起源于何时,虽不见权威定论,但可以推测出它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产物,那么距今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古印度,塔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或者作为贵族阶层死后躯体装藏之地。佛塔建筑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进入西藏并得以弘扬。佛塔在西藏既作为崇拜的对象露天而建,由信徒绕塔转经;又作为灵塔,在高僧大德圆寂后装藏真身法体或遗骨作为供奉对象摆在室内让人朝拜。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佛塔同佛寺、佛像、佛经一样举足轻重。佛塔建筑的发展轨迹和不同时期发展特点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和后弘期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