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迎图”生动再现了汉代亲迎场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中,迎亲、送亲的队伍皆为步行,未见车马相送,这与文献记载有一定差异,可能具有艺术抽象的因素。与先秦“昏礼不用乐”相比,汉代以乐送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婚俗的变迁。右侧母鸡喂食雏鸡的图景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和尊崇孝道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我们将惯常被学界所忽视的两篇早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与《中国婚丧风俗之分析》并置在一起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前者的主旨可用亲迎“三区论”予以概括,而后者则用婚丧“四区说”更为合适,两者的研究皆是以地方志为研究材料,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阐述,它们具有诸多的异同之处,对修正和弥补单一村落和社区研究的弊端与不足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法与途径,对丰富关于“北派”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认识洞开了一扇窗口,对我们当今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反思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伯源 《史学月刊》2005,(1):17-20,68
汉代史料有“真二千石”之名目,注释家如淳、颜师古、司马贞等及若干当代学者皆以为汉官秩有“真二千石”之秩级。杜佑则谓二千石“亦曰真二千石”。今考辨汉代并无官员之秩级为真二千石,真二千石为二千石之别名。  相似文献   

4.
“与华无极”瓦当是陕西省华阴地区所出土的一类汉代文字瓦当品种,此瓦当是一极为罕见的带手刻“杨宽”背款的“与华无极”瓦当。  相似文献   

5.
李炳泉 《史学月刊》2004,(4):118-119
汉代“将屯”问题,至今已有多篇论文作了考述,但意见仍不一致;而汉代“将田”问题,因仅在晚出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提供了较集中的资料,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不拟对“将屯”和“将田”问题作全面论述,仅就“将屯”和“将田”这两个既相关又不相同的概念作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6.
也谈"真二千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步克 《史学月刊》2003,(12):15-21
从汉代禄秩的二千石一级中,分化出了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等等秩级。“真二千石”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构成了有异于二千石的一个秩级,同时称“真”又有与“守”相区别的意义,这时的“真二千石”是二千石的正秩。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18日,日本德岛大学东潮教授在随日本冶铁鼓风研究会考察团考察河南古代冶铁遗址时,赠我一张绘有斧范和铁斧的线图,铁斧的正面铸“大河五”的临摹篆体字铭(见图),说是朝鲜平壤出土的,嘱我考证。 我曾对中国境内出土的汉代铁官铭做过多次考证,详见《汉代铁农器铭文试释》①、《汉代铁农器铭文再研究》②、《“王小”、“王大”与“大官釜”铭小考》③和《新发现三件汉铁官铭器小考》④等。 在上述诸文的研究中,已对汉代53个大铁官的作坊号次、铁官铭的省称序列作了推论与排次,由此可知“大河”二字和“中山”、…  相似文献   

8.
本利用早期献材料对汉代“高禖图”画像砖这种性礼仪祭祀习俗的季节性、祭祀活动的地点和祭祀习俗的目的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钛为“高禖图”画像砖上的大树是桑树,是真实主题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化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桑树在上古和汉代是作为“生命之树、爱情之树和丰收之树”而一直受到赞美和崇拜的。  相似文献   

9.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骑置"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土的“骑置”简为中心,探讨其作为汉代邮驿系统的一级机构,考察其功能和作用,对于认识与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西汉,骑置是以传递重要和紧急文书为主的邮驿机构,介于置与亭之间,一般情况下有吏一人、马三匹、驿骑三人。  相似文献   

10.
河南商水县出土的原仲簠,是原仲为其女儿出嫁做的礼器.原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陈国妫姓大夫,其采邑是陈国一个叫“原”的地方,他以“原”为氏,故名“原仲”,或如原仲簠铭文中的“原氏仲”.遵循媵嫁制度,原仲将次女嫁给顿国的大夫“沦”,使陈、顿两国缔结婚姻之国,保持了长久的亲密关系.《东门之粉》是《诗经·陈风》的第二首,“亲迎”是周代婚礼的“六礼”之一,该诗真实描绘出原仲女儿出嫁的“亲迎”场面,艺术再现了《礼记·昏义》中的相关记载.同时,该诗还生动诠释了春秋早期的媵嫁制度,以及通过卿大夫联姻缔结婚姻之国等文化事象.原仲簠的出土,对于《诗经·东门之枌》的正确解读具有重要价值,反之,《诗经·东门之枌》使原仲簠铭文更加丰满而明晰.  相似文献   

11.
古代婚礼,从媒人介绍开始到男女双方最终举行结婚仪式的过程中,依次遵循六礼:曰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来,婚礼逐渐简化,清朝年间民间结婚遵循四礼,即问名、纳采、请期、亲迎。在此期间,男女双方除靠媒人往来奔走,多方说合外,婚帖贯穿始终,具有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重要作用。“虽片纸只字,人民颇重视之。”  相似文献   

12.
古代婚姻讲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亲迎。在买施“六礼”的过程中,以雁作为聘礼(相传雁一生求偶只有一次,且求偶后便终身形影不离)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雁”作为聘礼日渐实物化、货币化。就史料体现,中国婚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在汉代已十分明显,《前汉书&;#183;地理志》中即有“嫁娶太早,尤崇侈靡,贫人不及,多不举子”的记载。之后,魏、晋、南北朝、唐、束、元、明各代婚姻论财之风愈演愈烈。及至近代,婚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更是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3.
"楚声"在汉乐体制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芳 《史学月刊》2004,(10):120-122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代音乐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在汉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做为楚国音乐化代表的“楚声”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代"海溢"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史学月刊》2005,27(7):26-30
汉代有关“海溢”的历史记录大致有7次。其中明确由海底地震等引发的严格意义上的“海啸”计4次。针对以为中国古代“海啸”多是风暴潮,而由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等所激起的“海啸”在中国很少见的观点,指出这一事实是重要的。以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五月“海水溢”发生之后的救灾工作而言,朝廷的应急措施体现出相当高的行政效率。讨论汉代“海溢”灾害,可以补足以往灾害史研究的缺憾,也有益于更全面地理解两汉时期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私属"新探     
王莽改制所颁布“王田私属”令中“私属”的真实内涵并不像诸学者所言的那样,即是对奴婢的另一种称呼,也不能简单地解释成“庶人”或“依附农民”。从新出土的张家山汉简相关律文对“私属”的规定看,“私属”乃是指由国家法定的、介于奴婢和庶人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以此重新考察王莽改“奴婢”为“私属”之举以及汉代奴隶制度,我们也会获得较以往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李志红  宋颖惠 《文博》2005,(6):90-93
我国夏代开始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商因袭, 周因于商,婚姻礼俗,大致固定。《通典》云: “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 五帝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  相似文献   

17.
王子今 《四川文物》2002,(1):30-33,41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的“担负”画面,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情形。结合文献记载,从中可知文景之治时社会繁荣的盛况,也可知汉朝政府徭役导致百姓的担负之苦。文中对此作了深入探讨,通过画像内容分析,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认为这些画像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丰富信息,值得特别珍视。  相似文献   

18.
襄阳在旧时婚嫁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礼仪。六礼中的“纳彩”,就是男方备了花红彩礼到女方请求联姻;“问名”,就是女方同意联姻,男方再请媒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星命术士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编者注)拿回来;“纳吉”,就是双方家长同意后择定吉日正式订下婚姻;“纳征”,男方准备聘礼,女方预备妆查;一请期”,男女双方协商择定良辰吉日以便成亲;“亲迎”,男方亲自到女方把新娘接回家正式结婚。那时的城乡有一点钱的人家,穷苦一些的小户人家的婚事大都是按这些礼俗…  相似文献   

19.
按照现代经济地理学观点,凡是作为人流与物流聚合新港口的崛起,其总是有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经济、交通等条件,或称有着其他港口没有或少有的特殊优势。合浦作为中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称“丝路”)始发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承负说"与两汉灾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吉绍 《史学月刊》2007,1(12):29-36
作为《太平经》基础理论的"承负"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恶报应,继承汉代之前中国本土的善恶报应思想;二是对汉代社会危机提出的一套解释系统,此与灾异论的盛行具有重要关联。前者为《太平经》对下层民众进行宗教教化准备了前提,后者为其政治改良方案的提出铺平了道路。尤其后者,对两汉之际不同派别的道教运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进而深刻影响了后汉之政治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