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江陵县境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楚郢都故址,城郊多楚墓,西郊八岭山为楚国贵族墓地之一。一九六五年,在八岭山的东缘,东西距纪南城七公里的望山,发掘了两座楚国贵族墓,时代为战国中期,其中望山1号墓出土文物六百余件,彩绘木雕小屏是其中珍  相似文献   

2.
江陵县纪南城摩天岭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天岭位于楚都纪南城内西北部,西北距纪南城西北城垣拐角处约650米,东距戴家湾约150米,隶属徐岗一队所辖(图一)。这一带是纪南城内地势较高处,仅次于城内的凤凰山,多为塝田。一九八一年春,为了进一步了解纪南城内的文化堆积,探讨纪南城的上限年代,在纪南城内的摩天岭一带进行考古勘探调查,发现这里有较早的文化堆积,决定在此选点试掘。发掘点T_3选在摩天岭东南部边缘上的一块稻田内,T_2在T_3的东南约8米。  相似文献   

3.
湖北荆州纪南城遗址,文献记载为楚郢都故址,但20世纪的考古发掘表明,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或春秋晚期,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仅为战国中期早段,其使用时间为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纪南城外的冯家冢可能为楚肃王墓,与纪南城的起始年代吻合。清华简和葛陵楚简记楚肃王徙鄩郢,因此纪南城当即鄩郢。楚肃王四年(前377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纪南城作为楚都历时99年。  相似文献   

4.
纪南城毛家园新莽东汉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毛家园座落在纪南城内东南角,西与凤凰山相邻,现隶属纪南乡松柏村六组,是一高出四周1一1.5米的战国时期椭圆形夯土台基。一九八五年纪南城内的松柏村在该处打井时发现了一座酉汉木椁墓(编号M1),即上报纪南城工作站...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楚纪南城(含八岭山、熊家冢)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为加强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荆州市文物局委托荆州博物馆组织考古队,从2011年3~9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岭山古墓群"中的冯家冢墓地(图一)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并根据勘探结果制订年度发掘计划。2013年4月,考古队又对局部区域进行了复探。现  相似文献   

6.
秦家山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濠林村,北距荆门市纪山墓地约6.5公里,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3.5公里,其西约7公里处便是八岭山古墓群的沙冢与平头冢(图一)。秦家山是一处东北—西南走向的椭圆形岗地,约长480、宽250米,高出周围地面2~5米。在这片岗地西部,顺着岗地的走向排列着3座较大的墓葬(编号:M1~M3),3座墓葬之间的距离约为110米。其中M2、M3的封土  相似文献   

7.
马世之 《华夏考古》2001,(1):110-112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迎来了楚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众多楚城、楚墓的发现,以及大批楚文物的出土,使我们对楚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为重写楚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一时,楚文化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向有"南楚北夏"之称.与之同时,先秦都市的绚丽画卷,使得城市考古成为学术研究的又一热点.郭德维先生紧紧围绕这两大"热点",尽力捕捉各种学术信息,及时推出了《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一书,对沉寂2000余年的楚都纪南城,经考古发掘后,再进行复原研究,使得巍峨的城垣、富丽的宫室、巨大的陵寝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颇有"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之感.  相似文献   

8.
正楚郢都纪南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古城垣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楚国都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411年时间中,楚人以纪南城为都城,成功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不仅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也创造了可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灿烂文明。纪南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9.
江陵官坪楚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11月17日至12月29日为配合荆沙铁路修建工程,在江陵县雨台乡官坪村一组铁路线上共发掘楚墓12座。该墓地位于纪南城北垣外,南距纪南城东北拐角城垣约1.5公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九年纪南城古井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1月,江陵县纪南公社松柏大队在楚故都纪南城内修建抽水机站进水渠,在长75、宽14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古井十八座,其中陶井十五座,土井三座。湖北省博物馆驻江陵纪南城工作站发掘了四座陶井,出土战国时期的重要生产工具耒耜、铁釜、铁坩埚和大陶瓮等器物。  相似文献   

11.
纪南城考古分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南城的考古资料,已由湖北省博物馆编成了《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一书.在汇编的各个单体材料中,对考古分期已分别作了初步说明,但有必要予以综合考察,探讨整个纪南城的考古分期问题.这在目前来说,是件相当困难而又极待解决的工作.为了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此不妨先提供一个不成熟的意见.一、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纪南城考古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地层关系.经过重点发掘的几个地点的地层,其属于东周时期的地层可以区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综合考察表明,这几个地点的下层大体上同属一个时  相似文献   

12.
江陵纪南城陕家湾楚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家湾位于纪南城西北部的徐岗村,墓地在陕家湾的东南侧。墓地为一片高坡地带。南侧和东侧为一片低凹地。向东约300米为朱河,北距纪南城北墙约180米(图一)。  相似文献   

13.
第一、江陵地区战国楚墓出土文物的现埸保护 一、墓葬所处的环境条件 江陵地区战国楚墓主要分布在楚国故都纪南城附近以及以纪南城为中心的长江二级台地或较低矮的丘陵,山岗之上。江陵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16.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904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0~12月,为配合"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纪南城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试掘。为了发掘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我们采用RTK技术对纪南城的考古发掘进行整体性规划布方,建立了统一的三维座标系统。发掘方法采用"T"字形探沟布方法,以台基中心点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向各布一条大探沟,将探沟控制在三维座标系统中统一布好的探方内,以便整体揭露时归入探方。发掘本着保护为主,研究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破坏,少动土,大部分探沟只发掘到夯土层即止,局部进行了解剖性发掘。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垣与夯土台基的始建年代、两者的关系,为"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湖北省江陵考古工作站收到当地农民交来的两把巴式铜剑,并暂存于工作站的太晖观内。这两把剑是纪南城附近农民所交,应为当地挖出。巴式剑在纪南城及其周围少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铜剑1,完整。为柳叶形长剑,有脊,首部有二穿。一穿在首端正中,一穿在首脊侧。素面。剑身一面铸有一只虎的图形,虎的尾部有三个符号,组成常见的“巴蜀徽识”。剑全长65、最宽处4.6、首部长10.5厘米(图一,3;图  相似文献   

16.
<正>一荆州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遗址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1],这一时期正是楚国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楚人在荆州创造了极为辉煌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在这些文化遗存中丧葬遗存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荆州境内楚墓林立,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八岭山、川店、马山、纪山、雨台山等地。  相似文献   

17.
楚郢都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关于是郢都的种种说法楚郢都在哪里?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比较一致,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部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自魏晋以后更载明鄂都在江陵纪南城,如《左传·桓公二年》“始惧楚也”,西晋杜预注:“楚,楚国,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刘宋盛宏之《荆州记》:“江陵东北七里,有故郢城(即郢都城),城周回九里。”又载:“楚昭王十年,关通鄣水灌纪南城,入赤潮进灌鄂城,遂破楚。”《水经·沔水》北魏鹂道元注:“江陵西北有…  相似文献   

18.
1975年纪南城大规模勘查与发掘期间,在纪南城南垣东门外的安家岔邮电所西侧现代窑台上发现了东汉砖室墓。当年6月由参加纪南城发掘的江西组负责清理。清理资料移交当时纪南城考古“大会战”资料组。现据原始记录对该墓清理情况作如下介绍。一、墓葬形制墓葬有盗洞,局部墓砖已倒塌。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券顶,方向270度,墓口径地表深0.50米(图一)。墓室全长巴.32、最宽处3.IO、最高处3.00米,分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墓底铺地砖,呈人字形销法。墓壁以单砖错维平砌而成。前、后室南、北两壁在1.56米高处起券。券顶用两层楔…  相似文献   

19.
楚郢都雏议     
据文献所载,楚自熊绎居丹阳,入春秋,由丹阳迁到郢都,依武王徙郢或者文王都郢的两种说法,时期大约也在春秋早期或者早中期之交,和纪南城,楚皇城两处地下考古资料所得出的时间结论有很大的矛盾,其时间都比文献所载的时间晚得多.这一矛盾,只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证明始都郢之郢不在纪南城,更不在楚皇城.  相似文献   

20.
一、葛陂寺34号墓江陵葛陂寺,在县城西北约五公里,东北距故楚郢都——纪南城约一·五公里,西至八岭山约四公里。1962年底,发现了一批棺槨保存较完整的楚墓,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随即前往清理,共清理了其中的十四座,今就保存最完整、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器物的一座(编号为63 JGM 34)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