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7,(8)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一幅珍贵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头上挽着一束凤尾巴,齐耳的短发在大檐帽下蓬松着,腰间束着皮带,绑腿打得规整自然,既有军人的飒爽英姿,又有女性之柔美。她们就是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这批女兵共有30余人,大部分是武汉军校的学生,因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了分校,招收了一批女学员,如徐向前的夫人黄瑛、聂荣臻的夫人张瑞华、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都是武汉军校的女学员,汪精卫反共后她们先后来到南昌;另一部分是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创办的妇女训练班的学员,其中有杨庆兰、胡毓秀、彭援华、陈觉吾、王鸣皋等。为了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她们顶着酷暑,从武汉赶到南昌,大部分被分配在朱德军长的第九军、叶挺军长的第十一军、贺龙军长的第二十军。起义前夕,她们积极地投人了起义的准备,有的刷标语,有的扎担架,有的端枪拿刀,准备和男兵一样冲上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  相似文献   

2.
李湘烈士,是原志愿军六十七军军长。1915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0年参加红军,长征中任指导员。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任分区司令员、旅长、师长,率部参加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等华北著名战役。抗美援朝中率六十七军人朝作战,1952年牺牲于前线。一生功勋卓著,被聂帅称之为“青年优秀将领”。忡华著名烈士》丛书邀我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七军军长李湘烈士写一篇传记。为此,经与军长夫人安淑静同志联系,并征得她的同意,深秋之际,我赶赴北京在北京军区某休干所拜访了安大姐。当我落坐再次说明来意后,大姐十分激动,…  相似文献   

3.
郝故军长曾于本年双十节日,于忻口前方致书其夫人,是为最后遗书.原函云:“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  相似文献   

4.
我率187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些经历徐信一入朝前我在19兵团63军187师任副师长,兵团司令是杨得志,军长傅崇碧。187师下辖3个步兵团,即559团、560团、561团和一个炮兵团,总兵力1万余人。1949年下半年,在“向全国进军”的作战中,中央军...  相似文献   

5.
来自郑州劳工的回忆 李松林访谈录 我叫李松林,广武县人(现归荥阳市),今年82岁。 我是民国30年(1941年)被抓壮丁抓走的。我所在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第九十四师第二八二团第三营第七连。我入伍时的军长为陈铁。师长赵士光,团长叫陈弟唤(或继怀),营长黄士丁,连长徐(石)继臣。  相似文献   

6.
<正>怀旧,大概是老年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通病。眼前的事可能转身就忘,但几十年前的事却历历在目,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成长有过影响的事,想忘也忘不掉。我曾近距离聆听过陈毅军长两次讲话,至今他的讲话回响在耳。第一次:在罗炳辉的追悼会上我初见陈毅军长,是1946年夏天,山东临沂,在罗炳辉副军长的追悼大会上。他当时是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但他的部下仍然习惯称他"陈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为争取国家的持  相似文献   

7.
1939年秋,国民党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将军率部进驻沈丘县城,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离去,在沈丘驻防长达6年之久。我是沈丘县老城人,今年已91岁。1938年中共沈丘县委成立时,我是县委宣传部长,公开身份是槐店镇颍滨中学教师、学校前锋话剧团团长。次年,我改任沈丘县委统战部长,同时受党组织派遣加入国民党,任沈丘县民教馆馆长,后又任沈丘师范教务主任。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将军统率新组建的新四军驰骋扬子江两岸。1938年春,在长江南岸的新四军各支队奉命集结于皖南的岩寺。此时,我在彭冲领导的二支队的宣传队工作。不久,该队调到军部的战地服务团。在军部我曾三次见到叶挺军长。我第一次见到叶军长是在安徽太平县野外,朱克靖团长陪同军长来到战地服务团与全体同志见面。朱团长简要介绍了军长的光荣历史:闻名中外的北伐名将。同志们刚刚听到这句话,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是广东人,是叶挺将军的老乡。我在少年时期,家乡的老百姓,谈起叶挺将军无不激起崇敬和骄傲的心情。夏天,叶军…  相似文献   

9.
正1930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位于江西吉安的红22军军部的禁闭室里,一位个子高大、二十五六岁的红军军官在愤怒地拍着门板,吼叫着:"放我出去,我不是AB团分子!我要见陈毅军长!"——他叫唐天际(1904-1989,湖南安仁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时任红22军第60师师长。他真是AB团分子么?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第八个冬天如期而至。笔者到京采访了谢觉哉的夫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席王定国老人。在亚运村的一栋楼房里,96岁高龄的王定国老人把笔者迎进客厅。王老给笔者的第一个印象:她这是一位和蔼可亲、朴实厚道的老妈妈,她和祖国千千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4,(2)
有一年过元霄节,京城举行盛大的灯会。司马光(山西夏县人,北宋宰相、文学家,著《资治通鉴》)不想去观灯,他也不想让夫人去,所以,当夫人提出要去看灯时,司马光反对道:“家里也有灯,何必出去看。”夫人又道:“我还想看看游人。”司马光道:“难道我是鬼吗?”结果,夫人被说服了。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见到吴大猷老是1992年5月17日,他在李政道教授和夫人陪同下,从台北经香港来北京。这是他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我当时负责大猷老来大陆访问的接待工作。当时他是海峡对岸来访的职务最高的人,而且是一位患病的87岁的老人。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在机场上,我见他虽然坐在轮椅里,但精神很好。  相似文献   

13.
曹晋杰 《纵横》2000,(5):55-58
赛金花本名曹梦兰,按曹氏宗谱所列辈份,和我祖父曹菊农乃远房堂兄妹,她比我祖父小7岁。40年代,上海天蟾舞台上演文明戏《状元夫人》,我祖母(许氏,盐城北洋岸人)曾说过:那是瞎编的,赛金花是曹家人,她的生世我知道,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友人池田大作,在赞誉周扬是永远留在记忆中的人的同时,也对他的夫人苏灵扬说过这样的话:“我想她也一定被非神的人捉弄,并经历过悲惨的命运,但她那谨慎、庄重、微笑的表情上,却丝毫看不到饱经风霜的痕迹。在那急风暴雨般的咒骂声中,周先生能度过草昧时节,我从其背后看到这位苗条的夫人的支持。”也可以说,就是池田先生这样一段赞语,促使我设法去了解周扬和他的夫人苏灵扬。我想,他们肯定是值得人们大书特书的。抱着这一想法,笔者采访了周扬、苏灵扬的女儿周密和曾担任过周扬秘书的露菲同志。以下是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5.
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夫人以首相的身份入住唐宁街10号。在首相府,撒切尔夫人以超人的政治智慧运筹帷幄,为英国作出了杰出贡献。不过,当有人问及撒切尔的幕僚们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他们却众口一词地回答,是丹尼斯。丹尼斯是撒切尔的老公,也是一个被人遗忘的人。撒切尔一直是个在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女人,即便在青葱岁月里,也对政治以外的花花世界毫无兴趣。一直到24岁遇到丹尼斯,撒切尔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江青是毛泽东的夫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位中国曾经的第一夫人知道的并不多。粉碎"四人帮"后,坊间关于这位"四人帮"核心人物的传闻铺天盖地。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也许只有身边的人才能说清一二。《庭院深深钓鱼台:我给江青当秘书》就是一本由身边人讲述江青的作品。作者杨银禄  相似文献   

17.
走进张之洞     
我居住的房屋在一座小丘上 ,附近是一片废园。一百五十多年前 ,这片废园里曾经住着一个颇为热闹的大家庭 ,家长是贵州西南边地小城安龙的最高行政长官 ,姓张名瑛 ,字春潭 ,举人出身 ,从遥远的河北南皮县辗转到这里来任知府。他的继室魏氏夫人率领着十来个男孩女孩 ,这些孩子有的是张瑛已逝三位夫人留下的子女 ,有的是张瑛收养的子侄。其中 ,那个常常抚着生母朱夫人留下的古琴默不作声的男孩 ,多年以后竟成为名震天下的人物。他就是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 ;做过三省学政、三任总督 ,进而位居宰辅 ,有“书生相国”之…  相似文献   

18.
张建魁 《环球人物》2013,(10):26-29
她说,"家庭为我从政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撒切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还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很多国际媒体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但在英国人眼里,撒切尔夫人却令他们"爱恨交加"。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撒切尔夫人名列第十六位。然而仅仅一年后,英国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次"你  相似文献   

19.
一 上海解放后,我从济南直接去上海,被调去接管上海商品检验局,担任军代表和接管专员。尽管工作繁忙,我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去看望宋庆龄。听说她已移住淮海中路1843号。  一天我去宋家,李妈远远地看到我,高兴地叫起来:“啊呀!钱小姐,夫人经常提到你。”(1936年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时改姓钱)她走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说:“我陪你看夫人去。”李妈把我引进客厅,坐下后说:“我去告诉夫人。”一会儿皮鞋声从楼梯上传下来,我知道是宋庆龄下楼了,赶紧站起走到门口迎接她。宋看到我非常高兴,双臂敞开把我抱住,在客厅里走一圈,…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我兄弟四人在贵阳经营阿嘛照像馆。因为抗战,当时在贵阳滞留的各界人士很多,照像馆的生意很兴隆。有一天,我与弟弟彭千里当班,照像馆来了一位穿灰色长衫的男子,很是面熟,却一下想不起是谁。与他同来的女子穿着阴丹士林布旗袍,文质彬彬,象一个女学生,年纪在20岁左右。男子说话很客气,带江南口音的普通话。他们照了一张四寸半身照。在给他们照像时,那男子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聪颖、明亮、炯炯有神的眼睛。我才想起他就是报上介绍过的画家徐悲鸿。徐悲鸿与夫人的照片照得很好,徐取照时很满意,又放大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